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化学工业论文 >

砂粒式沥青混合料的动态力学及界面粘附性能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21 04:21
【摘要】:砂粒式沥青混合料在路面抗滑磨耗层、下封层、桥面防水层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如何准确地分析不同集料类型(玄武岩、安山岩和钢渣)和不同环境(未处理、紫外老化和水损害)条件下砂粒式沥青混合料的动态力学和界面粘附性能已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热点科学问题。本文采用实验和模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集料类型、温度、紫外老化、水损害等因素对砂粒式沥青混合料动态力学性能和界面粘附性能的影响规律,揭示了砂粒式沥青混合料动态力学性能和界面粘附性能之间的相关性,研究成果对于砂粒式沥青混合料的研究及应用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实用价值。首先,采用动态热机械分析仪和万能材料测试系统研究了集料类型、温度、紫外老化、水损害等因素对砂粒式沥青混合料动态模量的影响,利用统计学模型对混合料动态模量的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同时对比了间接拉伸动态模量和三点弯曲动态模量,分析了不同动态模量测试方法的差异性程度。结果表明:各因素对砂粒式沥青混合料动态模量影响顺序为环境温度频率集料类型;间接拉伸和三点弯曲动态模量具有很好的相关性。其次,采用荧光显微镜、三维景深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能谱分析等微观形貌分析技术对沥青砂浆及砂粒式沥青混合料的界面形貌进行了分析,同时通过细集料吸附沥青实验和沥青-集料粘附功测试对砂粒式沥青混合料的粘附性能进行了验证。形貌分析结果显示:玄武岩沥青混合料断裂面沥青与集料接触界面所占比例较大,断裂面裸露较少玄武岩,界面粘附性能由粘聚失效主导;钢渣沥青混合料断裂面沥青所占比例较大,沥青-钢渣之间粘结紧密,界面粘附性能由粘聚失效主导;安山岩沥青混合料断裂面由裸露集料和砂浆相间组成,因此其界面粘附性能由粘附失效和粘聚失效共同主导。最后,以沥青组分和集料物相组成分析为基础,利用Materials Studio软件建立砂粒式沥青混合料界面模型,探讨沥青-集料的界面粘附能、沥青在混合料界面的扩散、沥青-集料的界面失效形式以及砂粒式沥青混合料界面粘附的机理。结果表明:钢渣沥青混合料的界面能大于玄武岩和安山岩沥青混合料的界面能;紫外老化和水损害都会降低砂粒式沥青混合料的界面能,加剧粘附失效,且水损害对沥青混合料粘附性的损害程度更严重;混合料的马歇尔稳定度、断裂能、界面形貌、界面能之间存在较好的相关性。
【图文】:

级配曲线,细集料,级配曲线,沥青混合料


用填料为石灰石矿粉,无团聚结块现象,亲水系数为0.8,塑性指数表 2-5 填料试验结果试验项目 试验结果 技术要求 试验表观相对密度 2.708 ≥2.5 T0含水量(%) 0.25 ≤1 T0范围<0.6mm100100T0<0.15mm99.690-100样品制备研究采用砂粒式沥青混合料的级配设计理念,分别选取最大 的玄武岩、钢渣和安山岩三种不同类型集料。为了实验结果的可、钢渣和安山岩的合成级配一致。合成级配曲线如图 2-1。

沥青混合料,钢渣,马歇尔,安山岩


槽中恒温 2h,得到水损害沥青砂浆。圆柱体和长方体试件采用硅橡胶和 PU 模具浇铸成型。为保证沥青砂浆形状,成型后砂浆在低温下(-5°C)保存。采用马歇尔电动双面击实 75 次,,制备玄武岩、钢渣和安山岩三种砂粒式沥青混合料样品。玄武岩和安山岩沥青混合料的油石比确定为 7.5;钢渣沥青混合料油石比确定为 8.5,主要原因是钢渣表面多孔,凹凸不平,比表面积较大,极易吸收沥青。a b c
【学位授予单位】:武汉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E626.8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罗桑;钱振东;宗海;;基于灰关联分析的环氧沥青混合料抗弯拉性能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2008年03期

2 马翔;倪富健;陈荣生;;沥青混合料动态模量试验及模型预估[J];中国公路学报;2008年03期

3 王振龙;张文武;张兰军;;不同胶结料对改性沥青低温特性的影响[J];中外公路;2008年02期

4 谭忆秋;王佳妮;冯中良;周兴业;徐慧宁;;沥青结合料紫外老化机理[J];中国公路学报;2008年01期

5 彭勇;孙立军;石永久;王元清;;沥青混合料抗剪强度的影响因素[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2期

6 吴旷怀;张肖宁;;超薄罩面层SMA-5沥青混合料的设计[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4期

7 邵显智,谭忆秋,邵敏华,孙立军;沥青胶浆微观界面的研究[J];公路;2003年12期

8 罗志刚,周志刚,郑健龙;沥青路面水损害问题研究现状[J];长沙交通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本文编号:267372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hxgylw/267372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b5b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