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化学工业论文 >

联用CuAAC反应和ROMP聚合制备含糖(共)聚合物及其与凝集素的特异性识别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21 04:24
【摘要】:含糖聚合物是指带有碳水化合物功能团的天然或合成的聚合物,常特指合成的侧链含糖单元的功能高分子材料。人工合成的含糖聚合物与天然多糖一样也具有“糖簇效应”,本文拟采用开环易位聚合反应(Ring-opening metathesis polymerization,ROMP)和Cu(I)催化的叠氮-端炔环加成(CuAAC)反应相结合制备侧链含异类糖单元的聚合物。旨在合成含多种糖单元的共聚物和含异类糖单元的均聚物。含多种糖单元共聚物的制备:首先制备末端含炔烃的7-氧杂降冰片烯衍生物以及三种含α-甘露糖、β-葡萄糖和β-半乳糖的叠氮糖化合物,再以五水合硫酸铜/抗坏血酸钠为催化剂,通过高效的叠氮-端炔环加成反应(CuAAC反应)合成三种含无保护基不同糖单元的7-氧杂降冰片烯衍生物单体。使用Grubbs三代催化剂,在无水N,N-二甲基甲酰胺(DMF)中利用上述三种含糖单体进行开环易位聚合,得到含多种糖的均聚和共聚物。核磁共振氢谱(~1H-NMR)证实了含糖均聚物和共聚物的结构,通过凝胶渗透色谱仪(GPC)检测表明制备得到较窄分子量分布宽度(PDI≤1.45)、分子结构可控的目标含糖(共)聚合物。进一步利用多种表征手段如浊度法、动态光散射和等温滴定量热仪证实所制备含α-甘露糖的(共)聚合物与刀豆蛋白A(Concanavalin A,Con A)的特异性识别作用均较强以及β-葡萄糖、β-半乳糖含糖聚合物对α-甘露糖与Con A的识别具有协同效应。侧链结构可控的含异类糖单元均聚物的制备:首先合成末端含有双炔烃的降冰片烯衍生物单体的前体,再以五水合硫酸铜和抗坏血酸钠为催化剂,通过“两步走”CuAAC反应制备出乙酰基保护的异类/同类含糖大分子单体。继而使用Grubbs三代催化剂,利用上述含糖单体进行开环易位聚合反应,得到侧链含乙酰基保护异类/同类糖单元的含糖聚合物,最后通过脱保护得到侧链结构可控的含糖聚合物。核磁共振氢谱(~1H-NMR)证实了目标含糖聚合物的结构,通过凝胶渗透色谱仪(GPC)检测表明制备得到较窄分子量分布宽度(PDI≤1.05)、侧链结构可控的含异类/同类糖单元的含糖线性聚合物。进一步使用浊度法和等温滴定量热仪证实所制备含α-甘露糖的聚合物与Con A的特异性识别作用均较强以及β-葡萄糖对甘露糖与Con A的识别有促进作用。
【图文】:

分子量分布,星型,聚合物骨架,半乳糖


6页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利用 ATRP 先制备聚合物骨架后糖基化修饰的报道也较多。例如,Mantovani 等[2 ATRP 技术制备得到线性和星形的末端均带有炔烃的聚(炔丙基甲基丙烯酸酯),通过溴化亚铜/双吡啶催化的 CuAAC 反应将聚合物末端进行后修饰,最终得到含有糖、半乳糖、阿拉伯糖等多种线性和星形的含糖聚合物(如图 1.7 所示)。所制备的含糖聚合物分子量可控,且分子量分布较窄(PDI ≤ 1.29)。Sun 等[47]连续使用两TRP 反应得到含磷光的叠氮化共聚物 PPF-Ir-g-(POEGMA-b-PGMA),其中光敏剂铱配合物通过共价键连接到聚合物骨架上,最终通过 CuAAC 反应的后修饰将半乳糖聚合物骨架上(PPF-Ir-g-(POEGMA-b-PGal))。使用 MTT(四唑盐比色法)实验和仪检测到该聚合物可与 HepG2 肿瘤细胞有很强的识别作用并可使该癌细胞死亡。

示意图,紫外诱导,接枝聚合物,烯丙基


首次将含糖单体(α-烯丙基葡萄糖苷(AG))通过紫外光引发接枝聚合法接枝到聚丙烯微孔膜(PPMM)上,形成糖基化多孔表面(如图1.15所示)。通过红外光谱、X射线光电子能谱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证实了聚合物的糖基化。通过分光光度法测定膜上糖残基识别前后溶液中Con A浓度的差异,确定吸附ConA的量。结果表明,表面接枝的糖的浓度较低时与Con A具有弱的相互作用;当糖浓度超过90 μg/cm时,结合亲和力增加,这正是由于“糖簇效应”引起的。Bradley等[71]通过巯基-烯加成反应,在聚合物侧链末端引入葡萄糖、半乳糖和甘露糖,其中半乳糖和甘露糖能分别与与凝集素RCA120和Con A进行特异性识别,通过ITC证实含糖聚合物与凝集素的识别机制,并改变聚合物中半乳糖的比例研究含糖聚合物与凝集素的识别,发现含半乳糖的量越多其与RCA120的结合能力越强,,证实了糖簇效应的存在。图1.15 烯丙基葡萄糖单体(AG)紫外诱导接枝聚合物的示意图Fig. 1.15 Schematic Diagram Illustrating the UV-Induced Graft Polymerization of α-D-allyl glucoside(AG)此外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TQ31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李兴建;胡静;孙道兴;张宜恒;;基于CuAAC反应链间自交联有机-无机杂化水性聚氨酯的合成及性能[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13年12期

2 SUTHIWANGCHAROEN Nisaraporn;;Tuning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BODIPY dye through Cu(Ⅰ) catalyzed azide-alkyne cycloaddition(CuAAC) reaction[J];Science China(Chemistry);2012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俞瑞芳;胡文莉;林子俺;;基于CuAAC点击的聚合物毛细管整体柱制备及其应用[A];第二十届全国色谱学术报告会及仪器展览会论文集(第三分册)[C];2015年

2 姚志轶;;铜催化叠氮端炔环加成反应(CuAAC)介导的芘激基缔合物调控及其传感应用研究[A];第十八届全国分子光谱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4年

3 廖奎;周剑;;基于外消旋炔烃的动力学拆分的不对称CuAAC反应[A];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九分会:有机化学[C];2016年

4 胡健;何金林;张明祖;李森;张洋;倪沛红;;开环聚合与CuAAC点击化学反应联用合成两亲性酸敏感型星状聚合物[A];2013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主题A:高分子合成[C];2013年

5 周年琛;朱兴;张正彪;朱秀林;;基于ATRP和CuAAC反应高效合成环状聚合物及其性能研究[A];2013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主题A:高分子合成[C];2013年

6 俞凡;赵彦英;;CuAAC法合成1,2,3-三氮唑的双核铜催化机理研究[A];第十五届全国化学动力学会议论文集[C];2017年

7 廖奎;周剑;;基于不对称CuAAc反应的动力学拆分来合成三级手性炔丙醇以及手性叔醇化合物[A];中国化学会第八届全国分子手性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7年

8 高萍;张凌子;孙林;展鹏;刘新泳;;新型吡啶骈嘧啶酮类衍生物的设计、合成与生物活性评价[A];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二十八分会:化学生物学[C];2016年

9 谢礼丹;邱素艳;林振宇;陈国南;;一种基于铜(Ⅰ)催化叠氮-炔基环加成反应的分子开关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9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王益珂;利用CuAAC点击化学合成有机硅高分子及其性能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2 朱兴;基于ATRP和CuAAC反应高效合成环状聚合物及其性能研究[D];苏州大学;2013年

3 张琼;CuAAC点击反应在合成有机功能材料中的应用及其理论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朱玉;联用CuAAC反应和ROMP聚合制备含糖(共)聚合物及其与凝集素的特异性识别研究[D];上海应用技术大学;2019年

2 王龙文;利用CuAAC反应构建香豆素型荧光探针及其酶活检测应用[D];华中农业大学;2018年

3 姜淦泉;基于CuAAC的功能性环状聚合物的精密合成及性能研究[D];苏州大学;2016年

4 张婧;基于AROP和CuAAC反应高效合成星形聚合物[D];安徽大学;2014年

5 蔡雷;高效、实用的负载型异相Cu(Ⅰ)催化剂在CuAAC反应中的应用研究[D];华侨大学;2013年

6 胡敏;基于CuAAC的潜在PTP1B/SHP2/Cdc25B糖类小分子抑制剂的设计与合成[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7 朱晖;Fe(O)/CuBr_2催化ATRP和CuAAC反应一锅合成拓扑结构聚合物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6年

8 王凯;水相中Cu_2O催化的CuAAC反应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9 张专;磁性纳米复合材料负载铜,钯催化的CuAAC和Suzuki反应研究[D];暨南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267372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hxgylw/267372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232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