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化学工业论文 >

紫外光辐照极性分子接枝聚乙烯反应的理论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25 09:42
【摘要】:交联聚乙烯绝缘材料因具有优异的电气和机械性能,已成为高压绝缘电缆中应用最广泛的高分子材料。然而,在直流电场中,交联聚乙烯绝缘材料基体存在空间电荷积累的问题,使高压直流电缆额定电压等级的提高受到限制。深入研究和解决抑制空间电荷积累问题已经成为交联聚乙烯绝缘材料发展领域需要重点攻克的难题。本文通过对极性分子接枝聚乙烯反应进程的理论研究,在原子和分子层面揭示了紫外光辐照条件下,含有极性官能团的分子接枝到聚乙烯分子链的反应行为,成功地解释了极性分子接枝聚乙烯抑制空间电荷的实验现象,明晰了极性分子接枝聚乙烯反应机理,为下一步交联聚乙烯空间电荷抑制剂的筛选和设计提供了可靠的理论基础。本文利用Gaussian 09程序,应用密度泛函理论,在B3LYP/6-311+G(d,p)水平下,对制备交联聚乙烯的树脂和助剂材料(包括交联聚乙烯模型化合物、光引发剂二苯甲酮、受阻酚抗氧化剂、稳压剂、交联剂和空间抑制剂)及反应通道的稳定点几何结构进行了优化,在相同水平下,计算了稳定点的简谐振动频率。获得了稳定点的电离势、电子亲和能和HOMO-LUMO能隙数据。采用含时密度泛函理论,计算了马来酸酐、马来酰亚胺和双马来酰亚胺的激发态(S_1,S_2和S_3)能量。应用自然键轨道理论,获得了双马来酰亚胺的电荷分布。获得了紫外辐照条件下极性分子马来酸酐、马来酰亚胺及双马来酰亚胺接枝聚乙烯的反应势能面信息。研究结果表明,在紫外光辐照聚乙烯过程中,马来酸酐接枝聚乙烯的反应是由处于激发三线态的二苯甲酮引发,处于激发三线态的二苯甲酮还能够敏化马来酸酐,使马来酸酐处于激发三线态,完成马来酸酐接枝聚乙烯的反应。通过对计算的马来酰亚胺及其衍生物的激发态能量分析可知,研究的马来酰亚胺及其衍生物不需要光引发剂的引发,能够被紫外光直接激发到它的激发的单线态,通过系间窜越到它的激发的三线态,完成马来酰亚胺及其衍生物接枝聚乙烯的反应。在接枝极性分子的交联聚乙烯体系中,极性分子含有羰基,能够抑制空间电荷的聚集。此外,由于双马来酰亚胺具有两个乙烯基,两端的乙烯基都可以接枝到聚乙烯分子链上,因此,双马来酰亚胺在作为空间电荷抑制剂的同时,还可以作为聚乙烯交联的交联剂。极性分子接枝聚乙烯反应势能面信息的获得,能够为进一步研发交联聚乙烯绝缘材料、优化紫外光辐照交联工艺、推动特高压直流电缆产业化提供理论基础。
【图文】:

坐标,体系


图 2-1 三原子体系的核间距The nuclear spacing of three-at形成 A B C中间活化 则BCr 之 间 距 离 将 BC。下面将详细介绍反体系, AB C A BC的 中 , 势 能pE 表 示 原和BCR 代表两个坐标,这两

势能面,学位论文,络合,反应体系


哈尔滨理工大学工学硕士学位论文图 2-1 三原子体系的核间距Fig. 2-1 The nuclear spacing of three-atom s例,,当形成 A B C中间活化络合 子 , 则BCr 之 间 距 离 将 拉 A BC 。下面将详细介绍反应势入反应体系, AB C A BC的三坐 标 系 中 , 势 能pE 表 示 原 子 。ABR 和BCR 代表两个坐标,这两点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TQ325.1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干洗”的原理是什么?[J];东方企业家;2017年01期

2 张振楚,刘福良;证明水分子是极性分子的实验改进[J];化学教学;1989年04期

3 胡家桢;证明水分子是极性分子实验的质疑[J];化学教学;1995年08期

4 王巨湘,牛承芳;证明水分子是极性分子的实验改进[J];化学教育;1997年06期

5 杜长赞;对证明水分子是极性分子实验的探讨[J];教学仪器与实验;1991年02期

6 翟荟;;极性分子量子气体[J];物理;2011年05期

7 鹿博;王大军;;超冷极性分子[J];物理学报;2019年04期

8 朱铧丞;马伟权;杨阳;黄卡玛;;一种非极性溶液微波间接加热方法的仿真计算[J];真空电子技术;2018年03期

9 成兴华;;“极性键与非极性键”在教学中的两个误区[J];学苑教育;2012年16期

10 赵祥华;王莉敏;王竞园;唐林;凌海峰;许文娟;陈明;邹国栋;;一种苯磺酰基/螺-9,9′-氧杂蒽芴双极性分子的简易合成法:分子结构与光电性质(英文)[J];发光学报;2019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孟现文;王禹;黄吉平;;用极性分子控制纳米通道中水分子流动行为[A];第七届全国液体和软物质物理学术会议程序册及论文摘要集[C];2010年

2 王德;沈容;韦世强;陆坤权;;极性分子型电流变液分散介质的挥发性研究[A];第六届全国电磁流变液及其应用学术会议程序册及论文摘要集[C];2011年

3 孙刚;焦明春;杨素红;王强;沈容;李晨曦;陆坤权;;极性分子型电流变液的机理研究[A];第六届全国电磁流变液及其应用学术会议程序册及论文摘要集[C];2011年

4 李兴佳;夏勇;郑公爵;印建平;;极性分子缓冲气体冷却的实验研究[A];第十五届全国量子光学学术报告会报告摘要集[C];2012年

5 钱静;张可烨;周鲁;凌红园;张卫平;;基于光缔合绝热通道技术的极性分子凝聚体产生方案[A];第十四届全国量子光学学术报告会报告摘要集[C];2010年

6 田彬;;键的极性与分子的极性知识点滴[A];教育理论研究(第四辑)[C];2018年

7 杨素红;高欣;王强;孙刚;李晨曦;陆坤权;;极性分子型电流变液的组份研究[A];第七届全国液体和软物质物理学术会议程序册及论文摘要集[C];2010年

8 刘迎丹;Hyoung Jin Choi;;吲哚-2-羧酸修饰的二氧化硅微球的电流变性能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14分会:流变学[C];2014年

9 张茜;张闻;姚叶锋;;钙钛矿结构中内嵌小分子的运动与材料介电转变的固体核磁共振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六分会:金属有机框架化学[C];2016年

10 沈容;王德;孙刚;陆坤权;;极性分子型电流变液测量方法及相关技术研究[A];第六届全国电磁流变液及其应用学术会议程序册及论文摘要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本报记者  朱广菁;林榕:“维环”创新直击汽车“黑尾巴”[N];大众科技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钱静;超冷极性分子的产生与动力学特性[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姬中华;超冷铷铯极性分子的制备及测量[D];山西大学;2012年

3 谭鹏;分子极化型和离子极化型电流变效应的基础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4 元晋鹏;超冷基态铷铯极性分子的制备[D];山西大学;2016年

5 赵成;超冷分子若干问题的理论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

6 周艳丽;基于量子光学原理的量子计算与量子模拟的理论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7 李胜强;冷分子囚禁新方案的理论研究与CH自由基的实验制备及光谱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年

8 刘泱;极性分子的速度滤波和缓冲气体冷却的理论和实践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仵敏娟;人早胚间充质干细胞向毛囊上皮转变过程中JAM1、Tiam1与细胞极性形成的关系[D];第二军医大学;2008年

10 孙萌涛;碰撞诱导转动传能中的量子干涉效应理论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杨;紫外光辐照极性分子接枝聚乙烯反应的理论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9年

2 杨艳;光缔合制备超冷铷铯极性分子[D];山西大学;2013年

3 赵锦波;微波减速极性分子的理论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4 林伟;极性分子流体的自发有序现象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8年

5 张洪山;超冷RbCs极性分子的制备与光谱测量[D];山西大学;2012年

6 徐传波;基于极性分子型电流变阻尼器的车辆横向半主动控制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9年

7 严仁杰;极性分子型电流变液的温度依赖性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8 王莘蕲;静电场中冷极性分子取向的理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9 常雪芳;超冷RbCs极性分子的光缔合制备及光谱测量[D];山西大学;2014年

10 牟宗帅;冷极性分子的静电场取向及其光谱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67996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hxgylw/267996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1ce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