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化学工业论文 >

两种碳基纳米颗粒作为润滑油添加剂的摩擦学特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26 09:19
【摘要】:摩擦磨损是造成机器零部件失效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中,柴油不完全燃烧产生的黑色固体颗粒物不仅对发动机内部造成损伤,同时排放到空气里,也是PM2.5的重要来源。其类似碳颗粒的外观使得其有作为润滑油添加剂的可能。目前,有研究证实了该类纳米颗粒会加剧机械零部件的损伤,但现有研究并不全面。另外,表面织构技术也在近年得到广泛的关注,织构能够显著的提高材料的减摩抗磨能力,减小材料的损失。本文在UTM-2摩擦磨损试验机上,采取球-平面往复移动接触方式,在不同温度下(25℃,100℃,175℃),不同材质(合金铸铁、65Mn弹簧钢)下考察了柴油纳米烟炱颗粒和纳米石墨颗粒分别作为润滑油添加剂的摩擦学性能。通过原子力显微镜(AFM)、X射线衍射仪(XRD)、傅立叶红外光谱仪(FT-IR)、拉曼光谱仪(Raman)对纳米烟炱颗粒和纳米石墨颗粒进行表征。借助光镜(O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二维形貌仪、硬度仪、能谱仪(EDX)、拉曼光谱仪(Raman)等设备分析了减磨特性和作用机理。系统的研究了它们作为润滑油添加剂在不同面积率的织构表面上的摩擦磨损行为,得到以下结论:1:原子力显微镜显示纳米烟炱颗粒的粒径大小在20nm-70nm之间,纳米石墨颗粒则为10nm-30nm,略小于纳米烟炱颗粒粒径。纳米石墨颗粒的结晶度比纳米烟炱颗粒更好,结构更加完整。Span-80作为润滑油添加剂的分散剂,效果良好。2:采用合金铸铁作为下试样时,相对于纯PA04润滑油,添加0.01wt%纳米烟炱颗粒和0.01wt%纳米石墨颗粒不仅不会加剧磨损,反而两种碳基纳米颗粒展现出了极其优异的减摩抗磨效果。摩擦系数降低了2-5倍,在25℃、100℃时,添加纳米颗粒的摩擦系数均稳定在0.15附近;在175℃,剧烈的摩擦化学反应,导致实验进行到2000-3000s之间时,摩擦系数急剧增加到0.5左右。虽然摩擦系数在175℃不稳定,但其磨损率依旧减少了40%-60%。添加纳米烟炱颗粒以及纳米石墨颗粒磨损后的表面更加光滑、犁沟较少,其减磨机理为在磨损表面形成了一层保护膜,改变了摩擦界面接触环境。纳米颗粒作为添加剂的润滑性能,与它的分散稳定性,颗粒大小,化学物理性能均有关系。3:采用65Mn弹簧钢为下试样时,添加以上两种碳基纳米颗粒同样表现出了优良的摩擦磨损行为。当采用硬度更高的材质作为基体时,纳米烟炱颗粒的减摩抗磨性能优于纳米石墨颗粒,在其微区观测到,添加纳米烟炱颗粒的表面更平整,添加纳米石墨颗粒的表面则可以清晰观察到部分沟壑。该实验进一步完善了纳米烟炱颗粒作为润滑油添加剂的机理分析,提出了纳米烟炱颗粒作为润滑油添加剂的作用机理主要以滚动轴承、摩擦化学反应、电化学效应等为主。4:在PA04基础油,25℃、100℃、175℃工况下,激光刻蚀的三种不同面积率(19.6%、22.1%、44.2%)的织构表面的平均摩擦系数均在100℃最高。面积率为19.6%、22.1%的织构的摩擦系数较原始表面更大,但磨损率却显著减小;织构微坑的数量越多,抗磨性能越优异。纳米烟炱颗粒加入后,不同面积率织构的摩擦系数差别不大,但试样的磨损明显减轻,这归因于纳米烟炱颗粒的自润滑性能以及微坑织构储存纳米颗粒、润滑油的功能。表面织构与纳米烟炱颗粒的共同耦合作用展现出了优异的抗磨减摩性能。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E624.8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舒绪刚;何湘柱;黄慧民;傅维勤;;纳米复合电沉积技术研究进展[J];材料保护;2007年07期

2 古炼辉;;纳米颗粒医学应用的伦理研究[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05期

3 周细应 ,王伟 ,钱士强 ,李卫红;纳米耐磨和减摩复合镀层的研究[J];新技术新工艺;2005年07期

4 刘维民,薛群基,周静芳,张治军;纳米颗粒的抗磨作用及作为磨损修复添加剂的应用研究[J];中国表面工程;2001年03期

5 周锐;李峰平;;纳米颗粒的短脉冲激光烧蚀制备及其非线性光学应用[J];光电工程;2017年02期

6 沈亮标;徐键;徐清波;董建峰;剪明明;;纳米颗粒与铒共掺光放大用材料的研究进展[J];材料导报;2009年17期

7 王莉娟;丁文军;;纳米毒理研究进展[J];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2007年01期

8 谭俊,徐滨士;纳米结构镀层的制备及其应用[J];材料保护;2004年01期

9 刘耀文;王淑瑶;叶劲松;陈姝娟;何利;;静电纺丝纳米复合抗菌纤维膜的研究进展[J];化工新型材料;2016年05期

10 李进;陈国需;赵立涛;杜鹏飞;夏迪;;溶胶-凝胶法制备纳米润滑材料[J];合成润滑材料;2014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姜迅东;李林;胡荣泽;;纳米颗粒中电子与声子相互作用量子理论[A];中国颗粒学会2006年年会暨海峡两岸颗粒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吴新民;范茂松;潘兮;;纳米颗粒的粒径测定[A];2004全国测控、计量与仪器仪表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4年

3 姜迅东;李林;胡荣泽;;光与纳米颗粒的相互作用量子理论[A];中国颗粒学会2006年年会暨海峡两岸颗粒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盛建国;李昕;朱永法;彭小根;;聚氰基丙烯酸酯纳米颗粒制备及其影响因素探讨[A];第六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5)[C];2007年

5 王瑞敏;陈岚;葛广路;;基于差示离心沉降法分析纳米颗粒形状与界面生物吸附[A];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三十一分会:胶体与界面化学[C];2016年

6 陆洲;丰荣娟;刘娟;李霞;张贞;郭源;;纳米颗粒与生物膜界面间相互作用的非线性光学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三十八分会:纳米生物效应与纳米药物化学[C];2016年

7 曹书勤;王甜甜;缑星;杨自成;;碳/氧化锌纳米颗粒的制备及光催化性能的研究[A];河南省化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6年

8 彭浩;丁国良;姜未汀;高屹峰;;纳米制冷剂沸腾过程中纳米颗粒迁移特性的实验研究[A];上海市制冷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9 邢瑞;李凯乐;张允虎;司马杨虎;徐世清;;二氧化硅纳米颗粒对家蚕血细胞和造血功能的影响及机制[A];第十二届家(柞)蚕遗传育种暨良种繁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摘要汇编)[C];2016年

10 李玉红;吴新平;蒋宁新;林明;高飞;董林;龚学庆;彭路明;;暴露不同晶面氧化物纳米结构的固体核磁共振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十五分会:表界面结构调控与催化[C];201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唐凤;用纳米爪抓住细菌[N];中国科学报;2018年

2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 边文越 冷伏海;我国发展纳米科技的经验、不足与建议[N];中国科学报;2018年

3 本报记者 吴长锋;植入纳米天线,人类或能夜间视物[N];科技日报;2019年

4 记者 刘园园;全球最大纳米科技实验装置向用户开放[N];科技日报;2019年

5 王迪;纳米方案促原料药递送[N];医药经济报;2019年

6 记者 矫阳;纳米生色技术让织物“本领高强”[N];科技日报;2018年

7 记者 王笑梅;沈阳分院纳米科技等多项成果入选[N];辽宁日报;2019年

8 黄晓秋;纳米机器人来了![N];北京日报;2018年

9 记者 衣晓峰;眼科医学纳米机器人问世[N];健康报;2018年

10 日本东北大学工学部研究员 黄晓秋;人类将进入纳米机器人时代?[N];中国青年报;201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邹锐;铑纳米颗粒催化剂的制备及加氢应用[D];北京化工大学;2016年

2 胡冬枚;基于电场的聚电解质与纳米颗粒组装动力学研究[D];吉林大学;2017年

3 陈小燕;纳米通道内流体的分子动力学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8年

4 黄志;纳米仿生皮肤传热传质特性研究[D];武汉大学;2014年

5 杨猛;聚合物修饰的纳米通道膜中物质的传输及其分析应用[D];湖南大学;2015年

6 隋天一;复合基团改性二氧化硅纳米颗粒的制备及润滑行为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7 鲁晶;不同尺度下纳米TiO_2在水中聚集和沉积特性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8 杨昌玉;非局部理论下纳米结构动力行为的辛方法[D];大连理工大学;2016年

9 焦翔宇;基于亲疏水转换的智能无封堵纳米阀门[D];北京科技大学;2017年

10 相思源;非球形中空聚合物纳米结构的构筑、功能化及性质研究[D];吉林大学;201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祖川;两种碳基纳米颗粒作为润滑油添加剂的摩擦学特性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6年

2 贾云刚;纳米润滑材料及表面改性的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6年

3 杨清香;含纳米颗粒润滑脂的流变特性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4 杨秀娟;金纳米簇的合成与性质的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7年

5 孙怡文;铜锌锡硫纳米结构的制备、相变与光电性能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7年

6 高琪;铜纳米结构的可控合成及其光学性质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7年

7 李宇飞;纳米颗粒/微生物复合体的咔唑降解性能和纳米毒性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8 王晓珍;化学纳米科技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D];苏州大学;2017年

9 李文浩;纳米线—膜体系中表面增强拉曼散射和等离激元驱动表面催化反应研究[D];重庆大学;2017年

10 黄伟;仿生纳米锥结构表面的制备与表征[D];大连理工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268162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hxgylw/268162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255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