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厨垃圾厌氧发酵产氢联合产丁醇机理研究
【图文】:
有机成分利用的更加彻底。2.4.1.7 污泥微生物群落测定图2.7 细菌群落丰富度稀疏曲线Fig.2.7 Rarefaction curves of bacterial community abundanceFW0FW4FW20
3.4.2 分离纯化菌落结果表3.4 各菌落形态描述Table 3.4 The colony morphology descriptionNG1-110-2只在 A 区生长若干菌落,大多为集结生长,C 区仅生长了一个单菌落,形态类似于产丁醇菌10-4四个区均有细菌生长,A,B,C 区连片生长,单菌落未被分离出,D 区有少数单菌落生长,多为集结生长,细胞形态不宜观察10-6均有菌落形成,,类似于 10-4上的菌落形态,形状为圆形NG1-310-1A 区菌生长较多,集结生长,无单菌落,B 区有 8-10 个单菌落,形态为白色,不透明、边缘整齐的圆形状,可能为非产丁醇菌,D 区有两个单菌落,形态类似于丁醇菌10-1’B 区有单个菌落,形态为圆形,边缘光滑整齐,大小不一10-2C,D 区有单菌落形成,大部分集结生长,形态类似于丙酮丁醇梭菌CC 10-6C,D 区有单菌落形成,形状均匀,大小统一,形态如上
【学位授予单位】:江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TQ920.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晓帅;张栋;戴翎翎;赵文涛;戴晓虎;;污泥与餐厨垃圾联合厌氧消化产甲烷研究进展[J];环境工程;2015年09期
2 金超楠;刘莉;史吉平;孙庆元;;离子束诱变与连续驯化选育耐毒性产丁醇菌株[J];中国酿造;2015年06期
3 农传江;徐智;汤利;张发宝;;餐厨垃圾特性及处理技术分析[J];环境工程;2014年S1期
4 闫金定;;我国生物质能源发展现状与战略思考[J];林产化学与工业;2014年04期
5 许晓杰;冯向鹏;李冀闽;陈广飞;冯仕章;;国内外餐厨垃圾处理现状及技术[J];环境卫生工程;2014年03期
6 张庆芳;杨林海;陈吉祥;孔秀琴;贾小宁;赵霞;;餐厨垃圾厌氧发酵连续运行中有机负荷对其他参数的影响研究[J];中国沼气;2014年03期
7 高凯;李云;田沈;杨秀山;;高产丙酮丁醇梭菌的诱变筛选及特性研究[J];太阳能学报;2014年01期
8 贺爱永;尹春燕;孔祥平;陈佳楠;姜岷;吴昊;;高抗逆高丁比拜氏梭菌的选育及其性能考察[J];生物加工过程;2014年01期
9 杨春宇;曹龙奎;;微波-氯化锂复合诱变筛选耐受高浓度丁醇菌株[J];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2013年05期
10 厉芳;;丙酮丁醇梭菌育种的研究进展[J];山东食品发酵;2013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石姗姗;餐厨垃圾糖化液发酵制丁醇及糖化残渣堆肥化研究[D];北京科技大学;2016年
2 张海龙;中国新能源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14年
3 陈祥;餐厨垃圾两相厌氧发酵氨氮特性与控制方法研究[D];浙江大学;2014年
4 张存胜;厌氧发酵技术处理餐厨垃圾产沼气的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袁雨珍;餐厨垃圾联合剩余污泥厌氧发酵产氢的特性研究[D];湘潭大学;2014年
2 杨力;餐厨垃圾厌氧发酵生物制氢试验研究[D];湖南大学;2013年
3 刘小波;丙酮丁醇梭菌的选育及其丁醇耐受性和发酵工艺的研究[D];江南大学;2013年
4 周灿灿;丙酮丁醇梭菌的选育及高强度丁醇发酵的研究[D];江南大学;2012年
5 张海黎;丁醇发酵菌种的筛选及鉴定[D];石河子大学;2011年
6 孟飞琴;餐厨垃圾厌氧暗发酵产氢研究:添加金属离子的作用[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余瑞彰;餐厨垃圾厌氧暗发酵产氢研究:添加剂和初始条件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68490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hxgylw/26849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