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化学工业论文 >

黄陵矿区化工用煤资源禀赋及在焦化过程中的作用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02 00:25
【摘要】:黄陵矿区是黄陇煤田5个主力矿区之一,蕴藏着丰富的侏罗纪优质低阶烟煤,清洁高效、合理开发利用区内资源是实现资源效益最大化和低碳经济的关键。本文以黄陵矿区煤炭资源为对象,在系统分析煤炭特性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了煤质参数及煤种(重点是化工用煤)特点与空间变化规律;以黄陵煤化工有限责任公司捣固炼焦主要配煤煤种为基础,探讨了 1/2中黏煤、黄陵气煤等化工用煤作为基础配煤在焦化过程中的作用及其对焦炭性能的影响,建立了捣固炼焦焦炭性能预测模型;阐明了黄陵化工用煤对煤气、焦油组成及产率的影响。对黄陵煤的资源禀赋及变化规律研究发现,黄陵煤煤质空间差异性明显,整体上具有低灰、低硫、中高挥发分、高发热量、弱黏结、中等可磨、中低变质、活性组分含量较低等特点。煤中活性组分含量从一号矿井东南缘到二号矿井西北缘不断下降,黏结性最高的煤呈北东南西向带状分布于一号矿西北部和二号矿东部。矿区煤变质程度相对较低,属第Ⅱ变质阶段之烟煤,在一号矿中西部边界处及二号矿东北部煤的变质程度最高,一号矿中东部、二号矿中心区域变质程度最低,其它区域煤的变质程度居中。区内发育长焰煤、不黏煤、弱黏煤、1/2中黏煤、气煤和1/3焦煤等6个煤种9个小类,1/2中黏煤、气煤和1/3焦煤等化工用煤主要分布于一、二号矿结合部及一号矿西南部。以黄陵1/2中黏煤、气煤等化工用煤作为基础配煤进行捣固炼焦结果表明,其可以部分替代黏结性较强的煤种。用黄陵1/2中黏煤部分替代配焦煤炼焦时,配煤中焦煤含量大于15%、瘦煤含量在10%~15%之间是形成合格焦炭的基础,1/2中黏煤在配煤中的最大比例为55%;当1/2中黏煤在配煤中比例过高则焦炭热稳定性下降明显,这与黄陵1/2中黏煤中惰质组组分和挥发分含量较高时焦化过程中瘦化作用有关。利用SPSS软件建立了以黄陵1/2中黏煤为基础配煤的焦炭性能预测数学模型结果表明,配煤的灰分、成焦率与焦炭灰分含量具有较好相关性;配煤的灰分、硫含量与焦炭硫含量具有较好相关性;配煤黏结指数、镜质组反射率、活性组分含量与焦炭抗碎强度具有较好相关性;配合煤的镜质组反射率、黏结指数与焦炭耐磨强度具有较好相关性;焦炭热反应性及反应后强度与配合煤的挥发分具有较好相关性。对黄陵煤配煤热解产出的煤气、焦油等产物研究发现,随着温度升高煤气产率增大,煤气中H2、CO产率先减后增,CH4、C02产率先增后减;随着黄陵1/2中黏煤配入量的增大焦油产率增大,缺少黄陵1/2中黏煤配煤炼焦的焦油产物主要以液态烃类物质为主,随着黄陵1/2中黏煤在配煤中比例增加焦油中液态烃类物质逐渐减少、固态烃类增加,当黄陵1/2中黏煤添加量增至62%后,焦油中固态烃类物质含量又趋下降。综合分析认为,黄陵1/2中黏煤配比为55%、1200°C时,煤气中氢碳比接近甲醇合成的理论氢碳比,合成甲醇效能最佳。
【图文】:

技术路线图


技术路线图

变化情况图,变化情况,有机显微组分,低磷


表 2.7 黄陵矿区煤中磷分级情况Table 2.7Classification of coal phosphoruscontent in Huangling mining area2.2.2 黄陵煤煤岩显微组分及组成分析实验测得煤中各有机显微组分含量见图 2.1,煤中有机显微组分和无机矿物质含量见图 2.2,,煤中矿物组成情况见图 2.3 和表 2.8。3 中等硫分煤 MS 0.91~1.50 31.254 中高硫煤 MHS 1.51~3.00 14.585 高硫煤 HS ≥3.00 4.17序号 级别名称 代号 煤炭磷分(P),% 各种煤比例,%1 特低磷煤 SLP ≤0.01 02 低磷分煤 LP 0.01~0.05 03 中等磷分煤 MP 0.05~0.10 04 高磷分煤 HP ≥0.10 100
【学位授予单位】:西安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TQ52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瑞;;黄陵一号煤矿四号风井地面控制网的建立[J];内蒙古煤炭经济;2015年12期

2 霍宏;;煤化工技术的发展与新型煤化工技术探析[J];科技经济导刊;2015年15期

3 王倜;刘培;麻林巍;李政;倪维斗;;我国煤基多联产系统的发展潜力及技术路线研究[J];中国工程科学;2015年09期

4 刘保伟;;焦炉气制LNG联产氢气技术及经济性分析[J];化肥设计;2015年04期

5 吴洪印;;捣固焦炉设备冬季常见问题及处理措施[J];技术与市场;2015年08期

6 李洪晋;;试论提高捣固炼焦焦炭质量[J];机械管理开发;2015年02期

7 刘克辉;何矿年;宋建勤;;大比例气煤配煤炼焦技术研究[J];宝钢技术;2014年06期

8 季斌;位革老;谢全安;;气煤对配合煤炼制焦炭质量影响规律的研究[J];中国煤炭;2014年09期

9 周长冰;万志军;张源;刘渝;张博;;高温三轴应力下气煤蠕变特征及本构模型[J];煤炭学报;2012年12期

10 杨锐;;煤化工发展中的环保工作探索[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年08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伏瑜;低阶煤催化热解定向转化及机理研究[D];延安大学;2017年

2 易鑫;小红沟煤组分分离与热解焦油产率影响因素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6年

3 田英奇;配煤炼焦试验优化与神经网络焦炭质量预测模型的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6年

4 冯胜利;煤和生物质低温共热解动力学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5年

5 杨倩;陕北低阶煤低温热解实验研究[D];延安大学;2015年

6 江亚超;新型粘结剂提高弱黏结煤配比捣固焦质量的研究[D];安徽工业大学;2016年

7 杨友辉;非炼焦煤改性炼焦工业性试验研究[D];重庆大学;2014年

8 雷耀辉;捣固炼焦与常规炼焦对比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12年

9 吴鹏飞;改善捣固炼焦焦炭质量的研究[D];河北联合大学;2012年

10 石峰;黄陵气煤的性质及其在配煤炼焦中的应用[D];武汉科技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69230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hxgylw/269230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9aa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