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热器涂层开发及焦炉荒煤气管束式换热器设计与计算
发布时间:2020-06-08 20:28
【摘要】:炼焦产生的荒煤气带有大量的余热资源,占焦化工序的36%,节能潜力巨大。但是在现有余热回收技术中,因为存在焦油粘结和腐蚀的难题,导致该部分工作一致处于研究探索阶段,而且现有的换热设备回收热量效率一般较低。设计新型换热器和采用换热器不粘防腐涂层技术,能够有效解决换热效率低和焦油粘结的问题,但是因高温工作环境的限制,提高涂层的耐温性和硬度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在PTFE基树脂涂料中分别加入改性聚有机硅氧烷、二氧化硅、二硫化钼,制备改性不涂料,喷涂烧制不粘涂层,并测试了改性涂层的硬度、厚度、焦油接触角、涂层耐温性、抗粘结性等;创新性的应用MATLAB软件处理高温涂层的彩色缺陷图像,计算出缺陷率,以缺陷率大小来评价涂层的各项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在PTFE基树脂涂料中加入三种改性剂,控制改性剂含量和涂层厚度,三种改性剂均能增加涂层的硬度和焦油接触角。图像处理结果表明,加入改性聚有机硅氧烷,控制其含量在0.2%~0.8%、厚度在20um~30um,能够明显降低涂层的表面缺陷,使缺陷率从8%降低至4%以下,而且在较高温度下(350℃左右),得到了较好的涂层性能和表面质量;进一步得出,加入改性聚有机硅氧烷时,适当延长高温烧制时间有助于减少涂层表面缺陷,且能提高涂层的耐温性和抗粘性。本文开发设计了新型换热器,克服了现有焦炉荒煤气余热回收技术效率低的不足,将荒煤气从750℃降低至250℃,实现了在狭小空间内高效回收荒煤气余热,解决了焦油粘结的难题,实现了换热面、换热通道的无焦油粘结。该新型荒煤气余热回收系统,年产蒸汽量22.32万t,经济效益约1786万元/年。此外,对管束式换热器也进行了部分数值模拟计算,结果与热工计算结果基本一致,而且在换热器运行时,换热管壁面最高温度为250℃,理论上不会出现因温度过高而导致涂层脱落的现象。
【图文】:
图 1-2 焦油冷凝特性从表 1-1 看出,荒煤气中含有的硫化氢换热器的普碳钢材料反应,引起腐蚀问题,响换热器正常工作,存在安全隐患;而焦炉量的萘、酚、吡啶等焦油组分会不断冷凝析小,影响荒煤气导出。所以,焦炉荒煤气余表面的焦油粘结和腐蚀问题。1.2.2焦炉荒煤气余热回收技术发展现状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许多专家学者焦的技术进行了初步探索,至今已取得不少等技术回收荒煤气带出的余热。(1)夹套式换热器夹套式换热器,也即上升管汽化冷却装
管外壁焊接环形夹套[10](参考图1-3a),软水从夹套下部通入,与荒煤气在夹套内换热,温度降低到500℃左右,水吸热变成汽水混合物,在汽包中分离,产生低压饱和蒸汽外供,而饱和水由管路自流至上升管夹套下部循环使用,并按实际情况向汽包内补充水。该技术优点是所需要的总体投资少、运行成本低、经济效益好。技术缺点:1)荒煤气导出过程中,温度变化较大,,焦油粘结严重,操作难度大,严重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TQ520.5
本文编号:2703604
【图文】:
图 1-2 焦油冷凝特性从表 1-1 看出,荒煤气中含有的硫化氢换热器的普碳钢材料反应,引起腐蚀问题,响换热器正常工作,存在安全隐患;而焦炉量的萘、酚、吡啶等焦油组分会不断冷凝析小,影响荒煤气导出。所以,焦炉荒煤气余表面的焦油粘结和腐蚀问题。1.2.2焦炉荒煤气余热回收技术发展现状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许多专家学者焦的技术进行了初步探索,至今已取得不少等技术回收荒煤气带出的余热。(1)夹套式换热器夹套式换热器,也即上升管汽化冷却装
管外壁焊接环形夹套[10](参考图1-3a),软水从夹套下部通入,与荒煤气在夹套内换热,温度降低到500℃左右,水吸热变成汽水混合物,在汽包中分离,产生低压饱和蒸汽外供,而饱和水由管路自流至上升管夹套下部循环使用,并按实际情况向汽包内补充水。该技术优点是所需要的总体投资少、运行成本低、经济效益好。技术缺点:1)荒煤气导出过程中,温度变化较大,,焦油粘结严重,操作难度大,严重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TQ520.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祝红良;李妍;何亮;周铭;陈群;;新型耐高温防腐蚀涂料的研制[J];上海涂料;2013年04期
2 陈素君;;焦炉输出热量利用与探讨[J];冶金动力;2013年04期
3 钱斐;;焦化工艺中荒煤气余热回收系统设计研究[J];江苏科技信息;2012年08期
4 王秋雨;;MATLAB图像处理的几个应用实例[J];福建电脑;2011年11期
5 徐一清;;板材纹理识别的MATLAB实现[J];中国科技信息;2010年16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陈晓磊;固体聚合物表面接触角的测量及表面能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70360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hxgylw/2703604.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