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化学工业论文 >

沥青质超分子聚集体解聚及再聚集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13 12:21
【摘要】:石油加工过程中,沥青质能够从重油中发生聚沉,进而引发结焦,结焦给工业生产带来很多问题。重油加工过程中结焦的根本原因在于沥青质超分子聚集体的生成,尽管目前对沥青质超分子化学已有所认识,但针对沥青质超分子聚集体的形成机制、超分子聚集体的解聚方法等研究还远远不够。本文选取两种代表性的减压渣油沥青质,分别为青岛石化公司减压渣油沥青质(QDAs)和委内瑞拉减压渣油沥青质(VNAs),采取一定的物理及化学方法对沥青质进行处理,并对处理后的沥青质进行解聚及再聚集研究,以期进一步为劣质重油的高效加工利用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首先采用光谱法对不同油源沥青质在不同溶剂中的聚集特性进行分析,并研究沥青质浓度大小对其聚集的影响。结果证明,在沥青质稀溶液中,溶剂对沥青质超分子聚集体具有良好的解聚效果,沥青质可以单分子或低聚集体状态存在;随着沥青质浓度增大,沥青质分子之间发生了再聚集,并存在沥青质超分子聚集体形成的“临界聚集浓度”。荧光光谱法研究表明,410nm波长光激发下,两种沥青质在甲苯、四氢呋喃(THF)和三氯甲烷溶剂中“临界聚集浓度”依次降低,其范围为15~40μg/g,并且在三种溶剂中QDAs的“临界聚集浓度”均比VNAs的低。“临界聚集浓度”大小与沥青质种类以及溶剂性质密切相关。研究了超声波对沥青质超分子聚集体的解聚效果,并探讨了超声波处理后沥青质的再聚集情况。研究表明,超声处理后QDAs聚集体和VNAs聚集体堆积高度分别降低了0.93?和0.76?,平均堆积层数分别减小了0.26和0.2。但超声处理后上述两种沥青质在甲苯中再聚集的“临界聚集浓度”没有明显变化,这表明超声波对沥青质的作用主要为物理分散作用。另外,以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研究发现,含有极性官能团的添加剂对沥青质具有良好的稳定效果。油酸和十二烷基苯磺酸钠能够防止沥青质的聚沉,使溶液中稳定存在的沥青质浓度升高。通过沥青质磺化反应和官能团甲基化反应研究了氢键对沥青质聚集的影响,并对反应后的沥青质进行解聚及再聚集分析。研究表明,磺化反应能够增强沥青质分子的极性并加强氢键作用,二者共同使沥青质分子间的聚集作用变大,进而使得磺化沥青质不能溶解于甲苯等溶剂。官能团甲基化反应能够减弱沥青质分子间的氢键作用,从而使沥青质超分子聚集体发生解聚,解聚后的VNAs在甲苯中再聚集的“临界聚集浓度”增大了约10μg/g,表明解聚后的沥青质不易发生再聚集作用。初步分析了官能团甲基化反应对沥青质解聚以及再聚集的影响机理。研究了在沥青质分子中引入不同链长烷基的烷基化反应及对沥青质聚集的影响。发现沥青质通过烷基化反应后,沥青质超分子聚集体发生了解聚。两种沥青质经正丁基烷基化后,烷基化沥青质聚集体堆积层数明显减少,由烷基化前的6~8层降低为烷基化后的3层以下。无论是在沥青质分子中引入正丁基还是正辛基,均使得烷基化沥青质的分子量比未烷基化沥青质的分子量显著降低。烷基化处理前沥青质在溶剂中呈现密实的球状聚集体形态,而烷基化后沥青质则呈现较松散的薄片状形貌。烷基化沥青质再聚集研究证明,沥青质经烷基化后明显不易进行再聚集,使得利用烷基化反应解聚后的沥青质在三种溶剂再聚集的“临界聚集浓度”显著增大。正丁基和正辛基烷基化的QDAs在甲苯中的“临界聚集浓度”分别增加至100~120μg/g和120~140μg/g,同样的正丁基和正辛基烷基化的VNAs在甲苯中的“临界聚集浓度”分别增加至120~160μg/g和140~160μg/g,在其它两种溶剂中烷基化沥青质的“临界聚集浓度”也明显提高。提出了烷基化反应对沥青质聚集体解聚及再聚集影响的可能机理。
【图文】:

模型图,复合胶体,沥青质,胶质


聚沉引发结焦,进而导致轻质油品收率低,催化剂些问题的产生与沥青质的结构息息相关,因此,重人们的关注,并就此展开大量的研究工作。构研究nsteyn[5]发现沥青质溶液存在丁达尔效应,并且观察。Nellensteyn 首次提出大多数原油并不是真溶液,。当前较为普遍的看法是:沥青质部分溶解于石油体粒子状态[6]。模型一直处于不断发展中。Nellensteyn 建立的沥青相的中心,分散介质为油性介质。1932 年 Mack[7散介质为胶质和其他油分。

模型图,超分子结构,胶状,沥青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硕士学位论文fer[8]在原有基础上提出了至今仍被广泛认可的沥青胶体为胶束中心,,周围被可溶质吸附。可溶质中芳香性最强纪 50 年代末,Yen 等[9]使用各种近代物理方法研究沥青胶体结构的模型(图 1-2)。该理论认为,沥青质形成了烈的缔合倾向,分子中的芳香结构易于发生堆积形成或分散介质的作用形成亲液溶胶。该模型被研究工作者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TE626.8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曹松;杜政学;吴仲岿;殷俊;汪绍金;;伊拉克H油田原油沥青质沉积趋势预测及分析[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8年33期

2 熊良铨;毛三鹏;杨克红;彭煜;;大幅度提高沥青质含量的工艺研究[J];石油沥青;2016年05期

3 刘必心;龙军;;沥青质对塔河稠油黏度的影响机理研究[J];中国科学:化学;2018年04期

4 福井行正;赵明;;使用双波长分光光度测定法确定渣油中沥青质含量[J];石油沥青;1990年04期

5 毕延根,杨少峰;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定油样中沥青质含量[J];分析测试学报;2000年01期

6 王玉琨,荣耀森,岳廷盛,樊红珍,冉孟引;分光光度法测定沥青质含量[J];西安石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5期

7 邵瑞田;李冬;裴亮军;袁扬;刘旭;李稳宏;;脱沥青溶剂类型对煤焦油沥青质结构的影响[J];石油学报(石油加工);2017年06期

8 崔传智;刘力军;武改红;李荣涛;高丽;;考虑沥青质沉积的储层压力场数值模拟[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7年35期

9 任军哲;武怡;沈紫薇;裴亮军;李冬;;反应时间对加氢沥青质结构变化的影响[J];工业催化;2018年09期

10 孙昱东;杨朝合;韩忠祥;;沥青质含量对渣油加氢转化残渣油收率和性质的影响[J];燃料化学学报;2012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姜玉春;;可见光度法测定渣油中沥青质含量[A];全国第八届分子光谱学术报告会文集[C];1994年

2 靳广兴;常俊合;李新军;;白音查干凹陷达尔其油田稠油形成的三种模式[A];第十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记者 张质朴;A级唱主角 产销共提升[N];中国石化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董喜贵;石油分散系统的结构稳定性以及复合驱配方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2 刘玲;减压渣油分子组成及分布规律研究[D];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201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阚爱婷;沥青质超分子聚集体解聚及再聚集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7年

2 宋立飞;固态沥青质的结构组成表征[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7年

3 张英红;渣油悬浮床加氢反应过程中沥青质与生焦特性关系的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7年

4 裴亮军;中低温煤焦油沥青质加氢转化规律研究[D];西北大学;2018年

5 李宇卓;不同极性沥青质对含蜡油胶凝行为影响的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17年

6 赵大鹏;原油中沥青质沉积预测方法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17年

7 王轩;稠油沥青质的聚集沉降与抑制过程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6年

8 周星泽;低渗透油藏CO_2驱沥青质沉积分布规律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17年

9 何海军;原油沥青质沉积预测与防治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6年

10 马洋洋;化学添加剂对草桥稠油胶体体系的影响规律及机理探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6年



本文编号:271117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hxgylw/271117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454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