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中形态硫氧化特性机理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煤炭科学研究总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TQ533.1
【图文】:
图 1.2 煤表面化学吸附引起的氧化反应机制Fig 1.2 Oxidation Reaction Mechanism Caused by ChemicalAdsorption on Coal Surfac由图 1.2 表明煤表面分子结构非常复杂,不仅有强永久偶极性结构,也久偶极性结构,甚至还存在无永久偶极性结构。分子或者原子间只要同时德华力,即可产生对应分子或原子间的相互作用势能。氧气在不受其它分时,由于其同核双原子结构,使得其不具无偶极性,但在煤表面永久偶极作用下会产生诱导偶极。根据吸附势理论,不同煤种甚至不同状态的同一煤面吸附势均不同[24],会导致其与氧气间的吸附能力不同。陆伟等[25]通过试验表明,煤的物理吸氧量随环境温度升高而下降、随粒先升高后下降、与煤的变质程度无直接关系。路长等[26]认为煤样内部受氧,煤结构的变化是导致其质量和吸氧量发生同时变化的根本原因:较低氧下,煤同氧气间发生化合反应形成不稳定中间产物,这个过程中煤样质量增少量放出热量(100℃以下);中间产物具有更强的氧气吸附能力,温度升高(200℃以下);随着温度更进一步升高,煤样氧化深度增强,释放
— 13 —(e)图 2.1 HX-1 表面 SEM 形貌观测及 EDS 分析Fig2.1 SEM morphology observation and EDS analysis of HX-1 surface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段中余;高宇娟;;2-苯基苯并噻吩合成的研究进展[J];应用化学;2013年06期
2 张变香;常姣;杨祺;吴群;;S-苯并噻吩盐的合成的方法及其反应的研究进展[J];有机化学;2012年06期
3 张变香;王琼;;苯并噻吩衍生物的加成反应及产物结构表征[J];山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1期
4 潘广宇;王道林;王永阳;钱建华;;苯并噻吩并[1,6]萘啶衍生物的有效合成[J];化学研究与应用;2017年05期
5 张变香;石高升;王琼;杨祺;康婧玲;;微波促进下苯并噻吩的傅-克酰基化反应[J];山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1期
6 徐金荣;王影;;聚苯并噻吩电子结构的第一性原理研究[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6期
7 梁发书,李建波,贾朝霞;3-(2'-羧乙基)苯并噻吩的合成与表征[J];西南石油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8 夏燕青,孟仟祥,王红勇,杜丽,王春江;苯并噻吩系列化合物的成因模拟及其地球化学意义[J];沉积学报;1999年01期
9 范俊刚;张华;张志刚;姚伟松;李文秀;;改性炭化树脂吸附汽油中噻吩及苯并噻吩[J];化学工程;2014年02期
10 任绪金;祝馨怡;李颖;刘泽龙;;深度加氢柴油中苯并噻吩类化合物的测定[J];石油学报(石油加工);201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闫克鲁;孙鹏飞;黄奔;杨道山;;铜催化苯并噻吩/咪唑并[1,2-α]吡啶类化合物的合成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九分会:有机化学[C];2016年
2 潘奔;王志宏;;苯并噻吩酮衍生物的绿色合成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有机化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3 李春林;张兴国;李金恒;;钯催化2-三氟甲基取代苯并噻吩的合成[A];第十六届全国金属有机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0年
4 曾小华;丁明武;贺红武;;2-芳氧基-3-烷基-5,6,7,8-四氢-苯并噻吩并[2,3-d]嘧啶-4(3H)-酮的合成[A];第七届全国磷化学化工暨第四届海峡化学生物学、生物技术与医药发展讨论会论文集[C];2006年
5 邓华;何福生;邓卫平;;铜(Ⅰ)催化不对称1,3-偶极环加成反应构建吡咯烷稠苯并噻吩结构[A];中国化学会第八届全国分子手性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7年
6 于辉;李煜U
本文编号:272753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hxgylw/27275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