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化学工业论文 >

纳米灵菌红素的发酵制备及对织物抗菌染色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26 21:16
【摘要】:作为天然色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微生物色素具有生产周期短,产量大,不受季节、气候和地域限制,条件易于控制,种类丰富等优点,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作为微生物色素的主要组成部分,微生物胞内色素由于水溶性差,在用作纺织品染料前需要使用有机溶剂将其从菌体内部萃取出来,配制染液时也需要加入一定量的有机溶剂来溶解色素。有机溶剂的大量使用增加了色素提取和织物染色的成本,同时与天然染料绿色环保的理念相背离。绝大多数微生物染料与纤维素亲和力低,对纤维素纤维织物染色时一般使用媒染的方法。传统媒染剂多含有重金属离子,其中许多被列入生态纺织品禁用名单。同时,媒染剂会与微生物染料上的某些活性基团发生络合反应,破坏微生物染料宝贵的功能性。针对以上两方面问题,本文以一种热稳定性较好的微生物胞内色素——灵菌红素为研究对象,进行了以下工作:1、通过在粘质沙雷氏菌发酵液中添加非离子表面活性剂Tween 80,首次使用表面活性剂发酵体系制备了平均粒径为184.3 nm的灵菌红素纳米悬浮液,实现了胞内色素在发酵过程中的直接提取。此纳米悬浮液可直接作为染液用于织物染色,通过此方法制备灵菌红素染液的过程有效避免了有机溶剂的使用,并简化了染液制备工序。2、设计了基于溶剂增溶机制的纳米灵菌红素对棉织物染色和固色方法,在不使用媒染剂的条件下,实现了灵菌红素对棉织物直接染色。结果显示当在染液中加入25%乙醇时,棉织物在90 ℃下染色75 min得色最深。染色棉织物具有良好的耐摩擦、耐皂洗、耐汗渍色牢度。同时,染色棉织物继承了灵菌红素的抗菌活性,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率达到94.1%,对大肠杆菌的抑菌率为51.4%。3、设计了基于pH调控机制的纳米灵菌红素对棉织物染色和固色方法,在不使用媒染剂,不添加有机溶剂的条件下,实现了灵菌红素对棉织物直接染色。结果显示当纳米悬浮染液的pH值为3时,在温度90 ℃条件下染色60 min,棉织物K/S值达到最大。拉伸断裂强力和XRD分析表明最优条件下染色棉织物未受到明显损伤。抗菌实验表明棉织物的抗菌活性与织物色深度呈正相关。在最优染色条件下,棉织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率达到99.2%,对大肠杆菌的抑菌率达到85.5%。另外,细胞相容性实验显示染色棉织物无潜在的细胞毒性,与未经染色的织物相比,L929细胞的生长情况基本一致。4、实现了基于纳米悬浮体系的灵菌红素对聚酯和真丝织物上染及固色。聚酯织物染色的最优温度为110℃,时间为30 min,染液pH值对聚酯织物的颜色和抗菌性能影响明显。随着染液pH值的增大,聚酯织物的颜色表现出由紫色到红色的变化过程。当染液pH值高于灵菌红素等电点时,聚酯织物不再表现出抗菌活性。真丝织物的最优染色温度和时间分别为80 ℃和30 min,由于真丝纤维和灵菌红素分子在不同pH条件下的静电作用力不同,染液pH值对染料的上染量及织物色深度影响明显。由于真丝织物中蛋白质分子为细菌提供了营养物质,相比于棉织物和聚酯织物,染色真丝织物对大肠杆菌的抑菌率较低。灵菌红素纳米悬浮液对聚酯和真丝织物的染色过程不需使用有机溶剂,绿色环保。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TS190.2;TQ920.6
【图文】:

灵菌红素,皂洗,布样,织物


素成分含量较低,约占色素总量的5%,所以红曲色素呈现红色。应用价值较高逡逑的红曲色素主要成分包括安卡红曲黄素、红曲素、红曲玉红素、红斑红曲素、红逡逑曲玉红胺和红斑红曲胺,分子结构如图1-3所示。这6种色素均能溶于乙醚、氯逡逑仿、乙醇、醋酸、正己烷等有机溶剂[24'261。逡逑3逡逑

迪拜,黄色素,染色效果,亚麻


紫色杆菌素是微生物产生的一种次级代谢产物,目前所发现的能产紫色杆菌逡逑素的微生物均属于细菌|3M41。紫色杆菌素属于吲哚衍生物,由两个色氨酸分子氧逡逑化缩合而成,其结构如图1-7所示。此微生物色素是一种非极性的蓝黑色素,微逡逑溶于水,易溶于甲醇、乙醇、丙酮、乙酸乙酯和四氢呋喃等有机溶剂,一般选择逡逑乙醇作为紫色杆菌素的提取溶剂逡逑A邋n逡逑I逦HO逦H逡逑H逡逑图1-7紫色杆菌素结构式逡逑Fig.邋1-7邋Chemical邋structural邋formula邋of邋violacein.逡逑6逡逑

丝织物,真丝织物


中的羧基数量更多,色素上的-0H和-NH-会和-COOH形成氢键,从而更多地被逡逑吸附到纤维上,导致此色素对粘胶纤维织物具有较好的染色性能。通过蜡染的方逡逑法,用明矾、硫酸铁等作为媒染剂,对丝织物染色,染色后的织物如图1-8所示。逡逑—逦j逡逑图1-8紫色杆菌素蜡染丝织物1221逡逑Fig.邋1-8邋Silk邋fabric邋dyed邋with邋violacein邋by邋batik邋making.逡逑徐莹莹等1271使用紫笆杆菌的发酵液直接作为染液对真丝织物染色,染色温度逡逑分别设定为25邋°C、37邋°C、42邋°C、70邋°C,浴比1:20,染色结束后对真丝织物进逡逑行水洗烘千。其中70°C条件下得到较好的染色效果,如图1-9所示,从左到右逡逑分别为染色邋0_5h、l.Oh、1.5h、2.0h、2.5h、3.0h、3.5h、4.0h、4.5h,可以逡逑看出,丝织物色深度基本随着染色时间的增加而增大。逡逑7逡逑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颖;;灵菌红素及其潜在的应用[J];化工设计通讯;2018年08期

2 何天豪;裘娟萍;张正波;;天然灵菌红素类化合物结构与生物活性的研究进展[J];科技通报;2013年11期

3 徐虹;徐美娟;杨套伟;饶志明;;温度对粘质沙雷氏菌合成灵菌红素的影响[J];微生物学报;2014年05期

4 刘瑞华;张敏;何阳登;余飞;苏燕南;薛正莲;;灵菌红素微孔板发酵条件优化[J];食品与发酵科技;2018年04期

5 刘思航;邹宜均;常菲菲;陈芳芳;徐辉;乔代蓉;曹毅;;一株高产灵菌红素粘质沙雷氏菌的分离鉴定及发酵条件优化[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18年01期

6 陈月琴,周世宁,戴欣,沈鹤琴,屈良鹄;海洋产灵菌红素细菌的基因分析与鉴定[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1期

7 陈娟;吴继宏;张巨峰;朱爽;周林;;灵菌红素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及潜在应用[J];生物技术;2018年01期

8 陈艳;谌颉;张佑红;朱雄伟;钟季良;荣广建;;灵菌红素分批发酵过程的溶氧和补料调控[J];化学与生物工程;2015年08期

9 刘同军;杨海龙;唐华;;灵菌红素的研究进展[J];食品与药品;2007年08期

10 朱雄伟;翟莉莉;张楠;苏腾甲;;产灵菌红素菌株的分离鉴定[J];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张骞;郝二宏;焦莉娟;;不对称灵菌红素类似物的合成[A];第十八届全国金属有机化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4年

2 王春玲;邓胜松;姚日生;;灵菌红素的研究进展[A];第三届全国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工年会论文摘要集(下)[C];2006年

3 刘晓侠;王玉洁;孙诗清;;灵菌红素的生物应用及其关键酶的初步研究[A];第十届全国酶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4 肖丹;杨慧;张冬梅;王君锐;李佳骏;潘康成;;黏质沙雷氏菌灵菌红素对结肠癌细胞的影响[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微生态学分会第五届第十三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8年

5 戴恩;吴琼;郝二宏;焦莉娟;;灵菌红素类似物的合成[A];第十八届全国金属有机化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4年

6 董婷;景波;李伟;黄晓雅;钱俏君;杨慧;潘康成;;产玫瑰红色素黏质沙雷氏菌的分离鉴定及抑菌活性研究[A];第七届中国畜牧科技论坛论文集[C];2016年

7 董婷;景波;李伟;黄晓雅;钱俏君;杨慧;潘康成;;产玫瑰红色素粘质沙雷氏菌的分离鉴定及抑菌活性研究[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微生态学分会第五届第十二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任燕飞;纳米灵菌红素的发酵制备及对织物抗菌染色研究[D];天津工业大学;2018年

2 李雪萍;十一烷基灵菌红素(metacycloprodigiosin)的提取分离及抗肿瘤活性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3 周围;粘质沙雷氏菌次生代谢产物灵菌红素的生理与生物学活性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海燕;粘质沙雷氏菌对花生连作土壤的修复及其高产灵菌红素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

2 林培彬;蜚蠊肠道内生粘质沙雷氏菌次生代谢产物灵菌红素的抗肿瘤活性初步研究[D];广东药科大学;2018年

3 高园园;粘质沙雷氏菌诱变育种以及发酵生产灵菌红素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4年

4 龚艳;十一烷基灵菌红素高产菌的发酵优化[D];复旦大学;2011年

5 刘萍;灵菌红素Uncedylprodigiosin抗肿瘤活性机制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6 王春玲;灵菌红素生物合成与分离纯化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7年

7 李子武;产灵菌红素粘质沙雷氏菌的选育及其合成机理的初步研究[D];江南大学;2012年

8 张丹峰;一株粘质沙雷氏菌的筛选及其所产红色素抗癌功能初步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5年

9 徐虹;温度对粘质沙雷氏菌合成灵菌红素调控机制的研究[D];江南大学;2014年

10 陈艳;应用流式细胞术研究碳源对粘质沙雷氏菌次级代谢调控的影响[D];武汉工程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77130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hxgylw/277130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f1a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