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化学工业论文 >

硫酸及硫酸盐焙烧活化粉煤灰中镓和铝的溶出特征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26 19:04
【摘要】:现如今,世界各国大多都采用燃煤进行发电,但是,在燃煤发电过程中,会有大量的粉煤灰产生,因而,如何高效利用这些粉煤灰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我国,煤炭发电是主要的电力来源,占70%以上,每年开采的煤也有30%左右用于发电,这必然会导致大量粉煤灰的产生。作为当前世界上排放量较大的工业废弃物,若不对其加以有效利用,粉煤灰会对环境、人类的健康生活等造成重大的危害。本项研究以神华准能电厂的高铝粉煤灰为原料,其内含有丰富的镓,采用不同的工艺对粉煤灰中的镓和铝进行溶出,得到了在不同体系下含有镓和铝的溶液,并对溶液中的离子含量进行可见光测试,采用多种手段对固体样品进行表征分析,比如XRD、SEM、FTIR、粒度测试等。在对金属镓进行回收的过程中,还会得到铝盐、炭质以及硅物质,它们也具有可观的经济价值,这样能够真实实现粉煤灰的综合利用。1.在硫酸焙烧-水溶体系中,最佳焙烧活化条件为:酸灰比1.2:1,焙烧温度300℃,焙烧反应时间3h,水浸温度90℃,水浸时间1h,此时镓和氧化铝的溶出率分别为76.96%和89.79%;最佳煅烧条件为添加剂的量5%、煅烧温度500℃、煅烧时间3h、酸灰比1.2:1,此时镓和氧化铝的溶出率达到最大,分别为76.96%和95.86%。2.在硫酸焙烧-盐酸酸溶体系中,最佳酸浸溶出条件为盐酸的实际用量与理论用量的比值1.4:1,酸浸反应的温度140℃,酸浸反应的保温时间4h,此时镓和氧化铝的溶出率分别可达72.32%和82.97%。3.在硫酸焙烧-碱溶体系中,最佳碱溶条件为:氢氧化钠溶液的浓度为5mol/L,碱的实际用量与理论用量的比值为1.5:1,反应温度180℃C,保温时间5h,在此条件下镓和氧化铝的溶出率分别可达88.41%、81.89%。4.在硫酸盐(焦硫酸钠)焙烧-碱溶体系中,得出最佳碱溶条件为:氢氧化钠溶液的浓度为5mol/L,碱的实际用量与理论用量的比值为1.75:1,反应温度180℃,保温时间5h,在此条件下镓和氧化铝的溶出率分别可达90.06%、86.65%。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Q536.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葛明菊,边才苗,杨蓓芬;5种百合科中药中微量元素含量及溶出率测定[J];光谱实验室;2004年04期

2 张明昶;麻秀萍;徐文芬;;比较分析治疗虚证中药中微量元素溶出率[J];光谱实验室;2011年03期

3 秦樊鑫,傅文军,张松;贵州五种茶叶中微量元素溶出率的比较分析[J];贵州农业科学;2005年02期

4 谢涛;罗艳;;直接测汞仪测定中药煎制前后的汞含量及溶出率[J];光谱实验室;2012年03期

5 赵丽霞,张勇;中草药黄芪中6种微量元素的溶出率研究[J];光谱实验室;2003年03期

6 彭茵;李宏岩;张莹;;不同产地黄芪中Zn含量及溶出率的比较[J];光谱实验室;2009年05期

7 彭莉,殷彩霞,王光灿,陆树刚,孙龙仙,朱光辉;6种昆明产唇形科药用植物部分微量元素溶出率研究[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S2期

8 罗艳;黄文琦;龙智翔;邓敏军;;ICP-MS测定中药煎制前后8种重金属元素的含量及溶出率[J];光谱实验室;2012年02期

9 程立;陈肖虎;杨年宇;;再论拜耳法氧化铝理论溶出率[J];贵州工学院学报;1993年04期

10 陈金;;牛蒡茶中微量元素溶出率及化学形态研究[J];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201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罗盛旭;胡广林;李平;;4种南药水煎液中微量元素溶出率的研究[A];第七届全国微量元素研究和进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周颖烈;薛健;刘东静;彭非;张林林;;中药提取工艺中残留农药的归属分析[A];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分析分会第三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3 韩颖;付饶;;中药中残留农药在制药工艺中的归属与去除[A];第二届“科协文化——中关村论坛”论文集[C];2013年

4 周彤;熊丽萍;杨绍虞;;茶叶的抗氧化作用研究[A];中国微量元素科学研究会第十二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二)[C];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冯琳琳;硫酸及硫酸盐焙烧活化粉煤灰中镓和铝的溶出特征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2 李璇;重金属对《中国药典》收载6种中药材品质的影响及其限量标准的制定[D];西南交通大学;2012年

3 段佳圣;浮选除硫的铝精矿溶出研究[D];中南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77116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hxgylw/277116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082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