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化学工业论文 >

不同回转装置内颗粒系统运动规律和混合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06 20:10
【摘要】:颗粒物质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都很常见,尤其是在工业应用中。不同回转装置内颗粒系统的运动规律和混合效率在生活和工业中具有重要地位,因此,研究不同回转装置内颗粒系统的运动规律和混合效率对现实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研究了在不同回转装置内单组元和多组元颗粒系统的运动规律和混合效率,主要分析了粒径配比、填充率、转速、偏心距和筒型的影响强弱顺序和影响显著性,主要结果如下:在圆形非偏心回转装置内以单组元颗粒系统为研究对象的实验中,填充率、转速和粒径配比对涡心都有影响。随填充率的增加,涡心的位置不断靠近滚筒的中心,填充率大于50%时,涡心的位置停留在滚筒的中心不在移动;无论哪种粒径,动态休止角随转速递增;随着粒径增大,填充率降低,涡心会逐渐移动到下滑面,进而涡心逐渐消失。此外,在低转速圆形滚筒中,填充率对多组元颗粒系统的动态休止角影响较小,转速对动态休止角的影响较大。填充率较小时,涡心位置随转速的变化幅度较大,涡心位置较分散,随着填充率的增加,涡心的分布范围越来越小。滚筒中颗粒系统的上扬高度随转速的增大而增大,在填充率在50%左右时,上扬高度受转速影响较大,而在颗粒下滑面远离滚筒中心时,上扬高度受转速影响较小。在影响多组元颗粒系统在偏心回转装置内混合程度的实验中分析了偏心距、转速、填充率和粒径配比在三个阶段对颗粒混合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颗粒混合前期,转速和填充率为主要因素,偏心距、粒径分布和其他因素为次要因素;在颗粒混合中间阶段,粒径分布因素和转速因素为主要影响因素,偏心距和填充率因素对颗粒混合较弱;在颗粒混合稳定阶段,粒径分布为主要因素,转速因素为次要因素。在椭圆回转装置内颗粒系统的研究中,不同位置的动态休止角与颗粒系统所受合力有关,椭圆筒的长轴与重力方向垂直时,动态休止角最小;长轴与重力和摩擦力的合力方向平行时,动态休止角最大;填充率对混合的影响非常显著,筒型的影响一般显著,转速几乎没影响,填充率越小,椭圆形滚筒的长短轴比值越大,混合越好。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电力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TQ051.71
【图文】:

混合器,形式,挡板


研究其对不同粘性颗粒系统的影响,结果发现,挡板明显的提高了高粘性颗系统的径向混合,且挡板长度是滚筒半径 1/2 时,颗粒系统的混合效率最高;而与高粘颗粒相比,低粘性颗粒需要更短的挡板长度才能达到最高混合效率。Shi[48]分别通过实和数值模拟研究了颗粒密度、颗粒尺寸对颗粒系统分离现象的影响,表明:相比于在筒内壁安装抄板,在滚筒中心位置处设置内构件更能有效地破坏颗粒的自由表面流,消弱析作用,从而提高颗粒系统的整体混合程度。Yu[49]为了克服传统滚筒内颗粒系统在轴的不良混合,提出在滚筒内壁交替布置挡板的优化方法,发现这种交替布置的挡板比传方式的挡板对颗粒系统轴向的增混作用更大,并且选择适当挡板尺寸和数量可以获得最的混合效率。胡银玉[50]利用先进的无干扰流场测试手段,对比分析了斜叶桨搅拌反应器的液相在中心和三种不同偏心率下的搅拌混合程度,发现偏心搅拌比中心搅拌更能达到合均匀。Gui[51]研究了颗粒在波纹形内壁回转装置内的混合过程,发现颗粒在波纹筒壁回转装置内发生周期性的振荡运动,这种振荡运动提高了颗粒的混合,且在低转速下的合效果优于高转速下。李少华[52]和闫明[53]又分别对比分析了圆形、椭圆形和方形内壁回装置内颗粒的混合过程,如图 1-1,结果表明混合器形状差异对二元颗粒的混合稳定性很大影响。

示意图,实验台,实物


料是透明玻璃,实验物料为不锈钢球,硬度 HRC≤28,粒径分为 1mm、2mm、3mm、和 5mm。图 2-2 为实验台实物图。混合器的正前方架有分辨率为 640*480 像素的高速机来捕捉颗粒的运动。高速摄像机与电脑相连接,拍摄时增加曝光时间至 0.15s。实验为了增加颗粒与背景的反差,使得拍摄效果更容易辨别颗粒,用自动喷漆装置将混合部喷成反差颜色。1234561—实验台;2—调速仪;3—电机;4—回转装置;5—图像采集设备;6—电脑图 2-1 实验设备示意图

示意图,动态休止角,涡心,示意图


a) 理论模型 b) 示意图图 3-1 涡心和动态休止角示意图回转装置中的运动大致分为两个区域:平流层和活动层,如图 3中混合的过程中,平流层内处于滚筒转动中心的颗粒,相对于滚筒相对静止,极大程度的影响颗粒的混合效率,因此,将此区域低转速混合时,活动层上表面与水平面的夹角称为“动态休止角的转筒规律研究中,颗粒在滚筒中混合度的实验研究中,为了确得到高清晰度的实验照片,而本实验从多组元颗粒在转筒的 β 和验用数码相机记录,选用较慢的快门速度跟踪颗粒的运动轨迹(地确定涡心位置,下滑线的角度和扬角。由于 Fr 较低时,颗粒流流动,会出现间歇坍塌,并且在 Fr 过高时颗粒的自由表面会呈 S 况确定后,以保持颗粒的自由表面呈线性为前提测量 β。涡心位适的实验图片,下滑线的上扬高度以滚筒内切圆的笛卡尔坐标系单组元颗粒系统在圆形滚筒中涡心位置和 β 的变化规律,本实验研究。根据已知的研究规律可知,影响涡心位置变化和 β 变化的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钱志恒;赵雪丹;张国华;孙其诚;许聪慧;;氧化锆颗粒系统的动力学体积响应的模拟研究[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6年35期

2 ;多颗粒系统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13年09期

3 王宏达;李子军;;较大颗粒上浮的物理机制[J];物理通报;1998年12期

4 侯再恩,张可村;堆积颗粒系统中颗粒级配的优化[J];高校应用数学学报A辑(中文版);2005年04期

5 王春香;陈丽梅;;颗粒系统的自组织临界性[J];科技信息;2008年31期

6 宜晨虹;慕青松;苗天德;;带有点缺陷的二维颗粒系统离散元模拟[J];物理学报;2008年06期

7 刘演华;赵雪怡;刘小峰;;双峰分布颗粒系统在平板边界层流动中的演化研究[J];工业仪表与自动化装置;2018年02期

8 刘源;徐同桐;赵宪锋;;粒间摩擦对含有点缺陷的二维颗粒堆积体底部力链的影响[J];力学与实践;2019年03期

9 洪俊;李建兴;沈月;王潇;;多面体颗粒的接触识别及离散元动力学建模[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年06期

10 云中客;;钢球使沙尘飞溅[J];物理;2007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厚美瑛;彭政;刘锐;吴耀宇;陆坤权;陈志强;;颗粒系统中的阻力形式(英文)[A];软件物质物理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侯再恩;张可村;;堆积颗粒系统中颗粒级配的优化模型[A];中国运筹学会第七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中卷)[C];2004年

3 朱海平;余艾冰;;颗粒系统的平均法[A];数学·力学·物理学·高新技术交叉研究进展——2010(13)卷[C];2010年

4 宜晨虹;苗天德;慕青松;;颗粒介质力链的复杂网络法研究[A];2014颗粒材料计算力学会议论文集[C];2014年

5 宜晨虹;幕青松;苗天德;;点缺陷对二维颗粒系统力链几何分布的影响研究[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9论文摘要集[C];2009年

6 邱流潮;;基于离散元法的干湿颗粒系统仿真平台DEMSIM[A];2014颗粒材料计算力学会议论文集[C];2014年

7 顾兆林;鲁录义;危卫;;粗糙颗粒的滚动冲击及其对颗粒滚动能量耗散的影响[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9论文摘要集[C];2009年

8 缪馥星;苗天德;宜成虹;;非黏性圆形的颗粒堆积体中力的传递规律探究[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5论文摘要集(下)[C];2005年

9 厚美瑛;;颗粒气体的团聚效应[A];第七届全国液体和软物质物理学术会议程序册及论文摘要集[C];2010年

10 李鑫洋;蒋鸣;黄哲庆;周强;;颗粒取向对椭球颗粒气固系统受力的影响规律[A];第十届全国流体力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肖科文;光学悬浮微纳颗粒系统的经典和量子动力学及其应用研究[D];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2018年

2 李莉;振动与气流激励下颗粒对流与分离特性研究[D];北京科技大学;2019年

3 王等明;密集颗粒系统的离散单元模型及其宏观力学行为特征的理论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4 李睿;复杂颗粒系统暂态特性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5 蔡慧;垂直激励下环形颗粒系统中的波动与流动[D];南京大学;2015年

6 陈志远;均匀驱动的复杂颗粒气体系统的动力学特征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7 阿布杜(Abdul Rehman);水平振动激励下颗粒物质的分布形态与对流模式研究[D];北京科技大学;201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孟京源;不同回转装置内颗粒系统运动规律和混合的研究[D];东北电力大学;2019年

2 聂彬彬;颗粒系统中的力学响应调控研究[D];兰州大学;2018年

3 唐瀚玉;微剪切振动下颗粒系统阻塞行为力学谱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8年

4 苏向英;低维非均匀颗粒系统的动力学行为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5 雷雅洁;非均匀颗粒系统的物理特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6 张林;二维颗粒系统中力分布的理论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7 郑鹤鹏;轴对称颗粒系统的静应力分析[D];中南大学;2008年

8 王春香;颗粒系统中双稳现象的研究[D];贵州大学;2006年

9 王有伟;各向异性颗粒系统对微波传播过程的影响[D];宁夏大学;2016年

10 顾晓炳;非球形颗粒系统辐射传递特性分析[D];南京理工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78290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hxgylw/278290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3af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