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化学工业论文 >

聚碳酸亚丙酯型水性聚氨酯木器漆的合成及改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07 17:00
【摘要】:CO2共聚物多元醇(PPC)是合成聚氨酯的新型材料,相比于传统聚醚、聚酯型聚氨酯,PPC型聚氨酯兼具耐水解、高力学强度的优点。本课题组多年来一直从事PPC的合成与应用研究,已开发出性能优良的PPC型水性聚氨酯材料。本论文以PPC、IPDI、DMPA等为主要原料,合成了一系列不同类型的水性聚氨酯,制备木器漆,研究了硬段、DMPA含量、TMP、小分子扩链剂种类、不同软硬段结构等对水性聚氨酯及木器漆性能的影响。本文还分别采用及复合采用植物油、硅烷偶联剂SCA-37对PUD进行改性,采用FT-IR表征PUD结构及Zeta电位仪分析乳液粒径,考察了SCA-37、植物油、熟化工艺、固化剂等因素对乳液和木器漆性能的影响。另外,研究了纳米二氧化硅改性水性聚氨酯木器漆,通过原位聚合法和物理共混法合成改性PUD,采用FT-IR表征表面化学基团成分,SEM分析复合材料的形貌,以及通过热重分析探究其热降解过程,考察了两种改性方法对PUD以及木器漆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如下:(1)PUD合成参数如硬段、DMPA含量、TMP、小分子扩链剂种类等对PUD及木器漆性能产生较大影响。硬段含量增加,木器漆的硬度和耐水性有提升,乳液热贮存稳定性下降;DMPA含量增加,乳液外观变好,漆膜耐水性下降,光泽度提高;随着TMP含量的增加,木器漆硬度提高、耐水性和耐乙醇性轻微提升;含刚性己环的小分子醇扩链剂,在硬度、耐水性和耐乙醇性方面优于直链型扩链剂。(2)与传统聚醚多元醇型木器漆相比,PPC型水性木器漆具有硬度高、光泽性好、丰满度高、打磨性好的优点,工业应用前景广阔。(3)PPC型水性木器漆,综合性能优良,除耐乙醇性外其他性能均达到水性木器漆使用要求。(4)SCA-37改性后木器漆的耐沸水性、耐乙醇性明显提升,硬度大幅度下降,当SCA-37用量达到2wt%时,耐沸水、耐乙醇性达到水性木器漆性能要求。(5)植物油改性后木器漆的耐水性、耐乙醇性明显提升,光泽度提高,硬度稍微下降,打磨性变差,当植物油含量达到7.4wt%,耐沸水、耐乙醇性达到水性木器漆要求,打磨性好、硬度较好。(6)植物油硅氧烷双重改性后耐乙醇性进一步提升,当SCA-37用量为3wt%、植物油含量为7.4wt%时,漆膜耐70vol%乙醇8h无异常,耐50vol%乙醇擦拭大于500次,达到溶剂型性木器漆要求。(7)熟化温度对VSPUD的外观以及稳定性有较大影响,熟化温度为45~55℃时,乳液外观、贮存稳定性最好。(8)固化剂可以使VSPUD木器漆性能进一步提升,固化剂用量越高,木器漆的硬度、光泽越高,耐乙醇性越好,当固化剂用量达到4wt%时,耐70vol%乙醇擦拭大于500次。(9)原位聚合法改性后,胶膜及木器漆的耐水性明显提高,耐乙醇性无明显变化,硬度提高,光泽轻微下降。物理共混法改性后,胶膜及木器漆的耐水性明显下降,耐乙醇性轻微变差,硬度大幅度提高、光泽大幅度下降。(10)TGA分析表明,纳米二氧化硅改性后胶膜的耐热性有显著提高,原位聚合法改性效果优于物理共混法。SEM分析表明,原位聚合法改性,纳米二氧化硅和聚氨酯相容性较好,胶膜表面比较平整;物理共混法改性,纳米二氧化硅和聚氨酯相容性差,胶膜表面比较粗糙。
【学位授予单位】:广东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TQ630.1
【图文】:

接触角,耐沸水


SPUD-3% SPUD-4%图 3-1 SCA-37 含量对 SPUD 的接触角影响Fig3-1 Effect of different SCA-37 content on the contact angle of SPUD-1 可以看出,随着 SCA-37 含量的增大,水接触角逐渐提高。链段容易向胶膜表面富集,形成低表面能表面,SCA-37 含硅氧键分布越密集,涂膜耐水性越好。-37 含量对木器漆性能的影响同 SCA-37 含量的 PUD 制备成水性木器漆,测试性能,发现耐酸、耐沸水和耐乙醇性能有较大提升,如表 3-2 所示。表 3-2 SCA-37 含量对木器漆性能的影响Table 3-2 Effect of SCA-37 content on the properties of wood coatin

SEM图,胶膜,纳米二氧化硅,聚氨酯


图 4-5 INSPUD 和 BNSPUD 胶膜的 SEM 图Fig4-5 SEM photos of INSPUD and BNSPUD films在图 4-5 中,左图为 INSPUD 胶膜表面的 SEM,右图为 BNSPUD 胶膜表面的SEM,可以看出,INSPUD 表面比较平整,颗粒较少,BNSPUD 表面较为粗糙,颗粒较多。INSPUD 中纳米二氧化硅与聚氨酯通过化学键接,两者相容性好,纳米二氧化硅容易被聚氨酯包裹,因此胶膜表面更为平整。而物理共混改性的 BNSPUD,纳米二氧化硅与聚氨酯相容性差,不易被聚氨酯包裹,形成大量的突起颗粒,因此表面较粗糙。这也解释了共混改性后光泽大幅度下降、 原位聚合改性光泽轻微下降的原因。4.6 本章小结本章通过原位聚合法和物理共混法改性水性聚氨酯,考察了纳米二氧化硅含量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钟建平;;家装无处不在的木器漆 你选对了吗?[J];建材与装修情报;2010年10期

2 李月;;10款功能各异的木器漆[J];建材与装修情报;2008年06期

3 段朝新;;水性木器漆将取代溶剂型木器漆[J];陕西建材;2002年07期

4 周真明;王泳厚;;用于木器漆的新型聚异氰酸酯[J];聚氨酯工业;1987年03期

5 蔡静;;看装修老法师推荐的木器漆[J];建材与装修情报;2009年11期

6 ;颐中生态木器漆面世[J];中国住宅设施;2002年04期

7 杨其岳;木器漆用助剂[J];中国涂料;1999年02期

8 冯灼辉;陈悦凯;郑成;;新型抗菌木器漆的开发及抗菌性能研究[J];广州化工;2019年09期

9 庞文武;陈炳耀;毛秋燕;温海军;罗国涛;何冬梅;;油性木器漆发展前景探讨[J];现代商业;2018年05期

10 相文;;怎样选用木器漆[J];涂料工业;1983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水性阻燃木器漆[A];广东省材料研究学会部分单位会员成果汇编[C];2005年

2 景鹏展;;水性双组分木器漆的研究与应用[A];2017(第15届)水性技术年会论文集[C];2017年

3 罗侃;;木器漆用UV底+水性面专用树脂开发及应用研究[A];2018第十九届中国辐射固化年会论文报告集[C];2018年

4 高建东;李思;徐霭莹;;一种具有可视胶化性能的水性双组分木器漆的研制[A];2017(第15届)水性技术年会论文集[C];2017年

5 苏郁蕙;;新型水性丙烯酸树脂在木器漆的应用[A];2017(第15届)水性技术年会论文集[C];2017年

6 王钶;齐娜;肖继君;;光固化水性环氧丙烯酸木器漆的制备及性能研究[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一卷)[C];2010年

7 许为主;马世凯;高州;刘志鸿;伍文学;游仁国;雷木生;;环氧树脂改性水性聚氨酯的合成及其在木器漆上的应用[A];2017(第15届)水性技术年会论文集[C];2017年

8 高建东;李思;徐霭莹;;具有可视胶化性能的水性双组分木器漆的研制[A];《水性十年》论文集[C];201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李南玲;部分进口涂料有害物严重超标[N];新华每日电讯;2004年

2 本报记者 逸凡;绿色环保“牛奶漆”[N];中国房地产报;2004年

3 威马;户外耐候木器漆的主要功能[N];中国建材报;2009年

4 陈音;立邦爱上木器漆[N];中国建设报;2003年

5 记者 顾今;中国水性工业木器漆销量将逾20万吨[N];建筑时报;2017年

6 《华商报》;3C认证给木器漆企业洗牌[N];经理日报;2004年

7 钟建;2009年中国木器漆市场挑战重重[N];中国建设报;2009年

8 本报广东记者站 张贤峰;家具木器漆环保瓶颈被民企突破[N];大众科技报;2007年

9 黄 峰 江 东;立邦推出1687服务体系[N];中国质量报;2004年

10 张建梅;28家溶剂型木器漆企业获得3C认证[N];中国质量报;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昭;聚碳酸亚丙酯型水性聚氨酯木器漆的合成及改性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19年

2 黄丽;影响家具木器漆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散发关键因素研究[D];南京大学;2018年

3 卫瑛;ICI零售木器漆业务的困境及市场应对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4 杨敏杰;增强纤维板涂饰性能改性聚氨脂漆及工艺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2年

5 田军;立邦涂料(中国)有限公司营销模式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6 廖国平;案例研究:华润涂料的品牌定位[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7 俞文清;水性丙烯酸酯改性聚氨酯用作光固化涂料的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8 朱雄;水性聚氨酯哑光木器漆的制备和性能[D];华南理工大学;2013年

9 邵云;磺酸盐型紫外光固化聚氨酯分散体的合成与性能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3年

10 徐飞飞;聚醚改性有机硅乳化剂的合成及在消泡剂中的应用[D];南京林业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78426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hxgylw/278426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2c0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