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化学工业论文 >

细粉半焦预热燃烧及NO_x生成特性实验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23 18:46
【摘要】:随着污染物排放法规的日益严格和煤炭燃烧带来的环境问题逐渐加重,国家对煤炭的高效清洁利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煤炭的利用已经由简单的燃烧向煤基能源及化工系统过渡,以实现煤炭高效、环保及经济利用。主流的煤炭高效清洁利用技术是将煤炭转化为气体、液体燃料或者化工产品进行利用。由于技术限制,煤炭转化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含碳量较高的细粉半焦,降低了煤炭资源的利用效率。此外,经过处理后形成的细粉半焦燃烧特性较差,难以通过常规燃烧对细粉半焦进行二次利用。本论文在前期预热燃烧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适合细粉半焦的预热燃烧系统用于研究细粉半焦的预热燃烧过程及燃料氮转化过程,以实现细粉半焦的高效燃烧和低NOx排放。在改造后的实验系统中,用于预热的循环流化床采用无布风板结构,在无添加惰性床料条件下用于细粉半焦的预热。预热过程中,部分细粉半焦能够被旋风分离器分离形成返料半焦,返料半焦的循环维持了循环流化床内温度的稳定。因此部分细粉半焦形成的物料循环是循环流化床持续稳定运行的关键。预热过程中,返料半焦和细粉半焦的部分燃烧用于维持循环流化床的热量平衡,高温的返料半焦为返料半焦和细粉半焦的部分燃烧提供了着火热源。在细粉半焦和大同煤粉预热过程中,提高一次风当量比和预热温度均可促进燃料氮的转化,其中一次风当量比对于燃料氮的转化促进作用更显著,一次风当量比的提高促使更多的燃料在循环流化床中燃烧,因此更多的燃料氮得以释放,同时循环流化床中的还原性气氛保证了释放的氮元素不被氧化为NOx。因此,在一定范围内提高一次风当量比可以有效的提高预热过程中提前脱氮的效果。在细粉半焦与大同煤粉预热过程中,燃料氮的转化过程与燃料的比表面积、孔容积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在大同煤粉预热过程中,燃料氮的转化分为明显的挥发分氮转化和焦炭氮转化两个过程,同时孔面积和孔容积曲线的峰值出现在挥发分析出之后,表明挥发分析出的过程可以有效的增加孔面积和孔容积;之后,提高一次风当量比,孔面积和孔容积分布曲线逐渐降低,表明提高一次风当量比造成了部分孔隙的坍塌,使焦炭氮的析出变得困难。在细粉半焦预热过程中,燃料氮的转化没有明显的挥发分氮与焦炭氮的区分,燃料氮的转化与固定碳和挥发分的转化基本呈现同步关系,提高一次风当量比,孔面积和孔体积曲线分布逐渐升高,表明提高一次风当量比促进了孔隙结构的扩大,为焦炭氮的转化提供了空间,方便焦炭氮的转化。通过对比大同煤粉、细粉半焦和清河污泥的预热过程,表明燃料氮在挥发分与固定碳中的分布决定了预热过程燃料氮的转化,除细粉半焦外,大同煤粉和清河污泥在预热过程中挥发分首先转化,由于清河污泥中燃料氮主要分布在挥发分中,因此燃料氮转化率明显高于大同煤粉中燃料氮的转化率。因此,高挥发分燃料预热过程中,燃料氮在挥发分与焦炭中的分配是影响预热过程燃料氮转化的最重要因素。在细粉半焦预热过程中,细粉半焦中含氮官能团的种类决定了燃料氮以NH3和N2的形式转化并释放。细粉半焦中的含H基团为NH3的形成提供了H。在燃烧过程中,下行燃烧室100 mm处出现NO浓度峰值的形成主要是燃气中的NH3的氧化,通过优化二次风喷口结构能有效抑制这部分NO生成,下行燃烧室900 mm处NO浓度峰值的形成与三次风通入后未燃尽的细粉半焦中燃料氮的直接氧化有关。在细粉半焦预热燃烧过程中,选择合适的一次风当量比和预热温度有助于促进预热过程燃料氮的转化并降低进入下行燃烧室的NH3浓度;在燃烧过程中,合理的二次风布置可以避免局部氧化区的形成,避免NH3与氧气接触直接生成NO,促进NH3与焦炭反应向还原成N2方向转化,可有效的降低NO的生成;在燃料氮释放后期,通过调整三次风配风可以进一步降低NO的生成。实验结果表明,通过参数优化可以实现NOx排放降低至60 mg/m3(@6%02),同时燃烧效率为97.74%,实现了细粉半焦的高效清洁燃烧。大同煤粉与气化细粉灰的预热燃烧及燃料氮转化实验结果表明,预热过程中,循环流化床内温度分布与燃料特性有关,挥发分的降低使循环流化床内温差减小,温度分布均匀,也使得返料器出现后燃现象;燃烧过程中,燃料的热值对下行燃烧室温度分布有重要影响,气化细粉灰在燃烧后期温度降低明显,较低的燃烧温度导致氮元素的析出困难,初始燃烧区域二次风喷口布置对最终NOx排放影响减弱;大同煤粉预热过程中产生的NH3浓度远高于其它两种燃料,较高的NH3浓度造成在初始燃烧区域较高的NO2或者NO浓度,为后期降低NOx排放增加困难,同时预热大同煤粉中氮元素在燃烧过程中逐渐释放,使得NOx控制更加复杂。因此,对于此类燃料需要明确氮元素在挥发分与焦炭中的分布,提高燃料氮在燃烧前的转化率,并且在全部燃烧区域内需要优化配风结构。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Q520.1
【图文】:

历年,火电,装机容量,发电量


]我国历年火电装机容量及发电量变化[[3]

装机容量,火电厂,煤电


逑力工业在2010年后继续强劲发展。据中电联的统计W,到2014年底为止,全国逡逑范围内300邋MW及W上煤电机姐占全部发电机组的77.7%邋(见图1.3),比2013逡逑年提高近1.4个百分点;煤电机组向氋参数、大容量、高效环保型发展;截止2015逡逑年9月底全国600邋MW及W上电厂装机13.85亿千瓦,同比增长9.4%;邋9月底全逡逑国600邋MW及W上煤电机组装机9.47亿千瓦(其中煤电8.55亿千瓦),同比增长逡逑6.8%,表明煤电机组仍处于较快的发展速度。逡逑mI邋III邋I逡逑50%邋jjjjjjjj邋^^^^—邋■0.6-不足邋10邋乃干冗逡逑40邋於邋^^—邋-10-不巧邋20;^千巧逡逑—■逦1逦H——H-邋H——I—邋■邋20-不足邋3075邋千冗逡逑2096邋H-—H—H邋H邋H—H ̄ ̄逦■邋3日巧拓及邋W上逡逑zrm邋,邋I,邋I邋ItIzI:逡逑///‘//次心逡逑声逡逑、公逡逑图1.3邋1995-2014年火电厂装机容量变化W逡逑煤电机组的快速发展满足了日益增加的用电需求,但是近年来连续出现的严逡逑重雾桯天气也表明煤电机组对中国的环境产生了严重的影响,这也使得煤电机组逡逑一直处于重点整治范围。据统计由于煤炭的过度使用造成大气中超过70%的NOx逡逑来源于煤炭燃烧W。为了控制燃煤过程中的污染物排放,1991年我国颁布了《燃逡逑煤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13223-1991)

旋流燃烧器,高温烟气,卷吸,双蜗壳


卷吸高温烟气,稳定着火。旋流燃烧是指依靠旋流式燃烧器使燃料气流逡逑产生旋转流动,从而在预燃室中私形成回流区,卷吸高温烟气,达到稳定预燃室逡逑火焰和燃料着火的目的。旋流燃烧相对直流燃烧有W下特点:燃料射流中瓜有一逡逑个反向回流区,因此旋流的扩展角比直流大,因此燃料射流可从回流区和外边逡逑界卷吸大量的高温烟气对加强燃料与空气的混合、加速燃料点火、提高燃烧稳定逡逑性和燃烧效率有好处;由于燃料射流不仅具有轴向速度,而且具有较大的切向速逡逑度,因此射流出口的端动度较大,初期混合强烈。逡逑在工程应用领域,根据烟气回流原理开发出的燃烧器有双蜗壳旋流燃烧器、逡逑单蜗壳旋流燃烧器、轴向叶片旋流燃烧器和切向叶片旋流燃烧器等,下面分别对逡逑其进行介绍。逡逑双蜗壳旋流燃烧器结构W见图1.4,其主要特点是前期燃料与空气混合强烈,逡逑燃烧器结构简单。由于舌型挡板调节性能欠佳,对燃料的适应性较差。一次风阻逡逑较大不适合搭配直吹制粉系统使用,燃烧器出口气流速度和燃料浓度分布都很不逡逑均匀,因此稳燃效果欠佳。逡逑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宝岐;罗雄威;;我国半焦产业发展趋势及建议[J];煤炭加工与综合利用;2014年04期

2 曾世泽;;半煤半焦炼出优质铁[J];河北冶金;1959年17期

3 ;裂解加氢[J];燃料学报;1957年01期

4 ;低温半焦的利用[J];石油炼制与化工;1958年12期

5 ;碱金属催化剂对煤半焦气化的影响[J];煤炭转化;1979年04期

6 沈满珍,黄克权;用气相色谱法研究煤与半焦的特性 Ⅰ.煤和在氮气氛下热解半焦的微孔[J];燃料化学学报;1984年02期

7 王剑秋;王贤清;;颗粒页岩半焦燃烧反应模型的研究[J];石油学报(石油加工);1987年03期

8 王贤清;王剑秋;钱家麟;朱亚杰;;油页岩半焦燃烧中灰分层的扩散动力学研究[J];石油学报(石油加工);1987年04期

9 白雪峰,郭树才;平庄褐煤干馏半焦的合理利用[J];煤气与热力;1989年03期

10 邱介山;郭树才;;固体热载体干馏半焦的分子筛性质研究[J];煤化工;1992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刘军利;唐惠庆;郭占成;;炼焦收缩阶段半焦脱硫的实验研究[A];2004年全国冶金物理化学学术会议专辑[C];2004年

2 张亚婷;云卉;王露;刘涛;周安宁;;神木半焦改性及其光催化性能的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12分会:催化化学[C];2014年

3 李春虎;杨林;王林学;胡龙军;齐欣;冯丽娟;;改性活性半焦选择性吸附脱除燃油中含硫化合物的研究[A];第十三届全国催化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4 刘典福;魏小林;盛宏至;;半焦与RDF混烧排放特性实验研究[A];2004全国能源与热工学术年会论文集(2)[C];2004年

5 肖瑞瑞;李鹏;陈雪莉;于广锁;于遵宏;;生物质热解半焦对焦油吸附效果的研究[A];上海市化学化工学会2009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6 周宏仓;金保升;肖睿;仲兆平;郑有飞;汤莉莉;;原煤和半焦加压燃烧飞灰中PAHs分布特性研究[A];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论坛2006暨第一届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王文泰;李春虎;阎子峰;;半焦的成型及脱除SO_2性能的研究[A];第六届全国环境催化与环境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8 王萍;于英民;李春虎;;改性半焦低温下脱除烟气中NO_x[A];中国化工学会2009年年会暨第三届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节能节水减排技术论坛会议论文集(上)[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本报记者 张苓 方雪萍;半焦产业欲“清洁转身”[N];中国冶金报;2009年

2 裴贤丰 曲思建 王利斌 商铁成 张樝 王晓磊;半焦的应用现状与发展[N];中国冶金报;2010年

3 本报记者 张兴刚;煤热解需破除半焦利用瓶颈[N];中国化工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玉高;煤及热解半焦粉末的温和氧化解聚[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2 胡沔;半焦载Fe-Ni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对生物质催化热解的机理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5年

3 王岚(Mahmood Laghari);快速热解生物质半焦的制备及其在沙漠土壤中的应用[D];华中科技大学;2015年

4 么遥;细粉半焦预热燃烧及NO_x生成特性实验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16年

5 巩志强;低阶煤热解半焦的燃烧特性和NO_x排放特性试验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16年

6 王俊琪;煤的部分气化及半焦燃烧系统集成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7 周宏仓;流化床煤部分气化/半焦燃烧多环芳烃生成与排放特性的研究[D];东南大学;2005年

8 张睿;烟煤热解半焦气化特性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4年

9 郭峰波;半焦/改性半焦催化CH_4-CO_2重整特性及机理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3年

10 王芳杰;胜利褐煤温和气化焦油催化重整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从昭;褐煤低温热解实验研究[D];河北联合大学;2014年

2 孟祥嵩;内蒙古褐煤热解特性及半焦燃烧特性试验研究[D];内蒙古工业大学;2015年

3 杨倩;陕北低阶煤低温热解实验研究[D];延安大学;2015年

4 丁晓阔;褐煤半焦加氢气化制甲烷反应特性和反应机理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4年

5 喻长连;固体热载体法褐煤热解及半焦特性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3年

6 梁丽静;低阶煤热解半焦制水焦浆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5年

7 景瑞军;含氧煤层气低温脱氧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4年

8 洪勇;低热值油页岩半焦流化床燃烧特性的试验研究[D];重庆大学;2015年

9 彭海军;Corex熔融气化炉内块煤裂解形成半焦的结构及性能研究[D];重庆大学;2015年

10 蒋文强;生物质热解及半焦气化特性实验研究[D];东北电力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80188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hxgylw/280188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d74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