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化学工业论文 >

基于FBG传感的正渗透膜面水力学特性分析及优化

发布时间:2020-08-25 18:50
【摘要】:正渗透过程中,通过改变膜面的剪切力可以减缓浓差极化并控制膜污染。为了获取更多的膜面水力学特性的信息,提高正渗透过程的渗透性能,本研究提出一种基于光栅传感技术的正渗透膜面剪切力分布测量的方法,并结合计算流体力学对膜面的流场分布进行分析及优化,探讨入口流速、流动方向、单侧流速对剪切力分布及渗透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FBG传感技术可用于监测FO过程中膜边界的水力学特性,提供更多有效的过滤过程的信息,主要得出如下结论:(1)FO组件内部存在不均匀的流场分布特征。CFD模拟结果表明,组件的结构设计影响了膜面最大速度位置及回流区的分布,使平板FO膜表面呈现出区域化的差异。(2)膜面剪切力呈现空间分布的不均匀变化,操作条件的设计需要协调膜两侧ECP和ICP的作用。FBG结果表明,渗透压不会直接造成FBG波长发生变化。沿着FO膜表面,剪切力在空间上呈现分布的不均匀特征,这将直接导致渗透通量的变化;膜面中间位置的剪切力较高,这使膜面特定位置出现较高的扩散负载。增大入口流速能有效的改善膜面各位置的冲刷作用,但单纯增加剪切力并不能更好的减缓浓差极化,获得更高的水通量,这主要是由于高FS和DS剪切力会显著增加溶质向支撑层内部的扩散,增加了ICP对FO渗透过程的影响。(3)逆流模式表现出更好的水力学特性,作为最优的操作条件。与并流模式相比,逆流模式形成的剪切力更大、水流的冲刷频率更快,且剪切力的分布更均匀。同时在逆流模式下,通过增加膜两侧的剪切力能有效地改善膜通量,这是由于较高的传质速率使膜两侧的渗透压相对较大且更均匀,能够提高膜表面的利用率,获得更高的渗透通量。(4)单侧膜面剪切力的增加会对膜两侧的浓差极化产生不同的影响。单独增加FS侧或DS侧流速,会使膜面的应力分布发生变化,从而导致膜面浓度分布的变化,改变水通量。FS侧剪切力的增加,降低膜面附近处溶液的浓度,达到减缓外浓差极化的效果;但增加DS侧剪切力加速了溶质向支撑层内部的扩散,虽然降低了RSF,但累积在支撑层内部的溶质严重加剧了内浓差极化,会对FO渗透过程产生不利的影响。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TQ051.893;X703
【图文】:

示意图,渗透过程,水通量,渗透压


天津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程的发生,汲取液得到稀释,渗透压减小,原料液得到浓缩,渗透压增加,ATT等于0时渗透过程结束[9 ̄]。逡逑根据渗透原理,渗透过程的的水通量a)可由等式(l-i)表示:逡逑?7=^(A;r邋-邋AP)逦(邋2-1)逡逑其中,J是膜的纯水渗透系数,L/(m2*h*bar);邋Att是膜两侧溶液的渗透,bar;邋AP是膜两侧的液压差,bar;邋J是渗透过程产生的水通量,L/(m2*h)水通置

渗透泵,领域,能源,咸水淡化


1.1.3正渗透技术的应用逡逑F0由于其潜在的优势被广泛应用丁-各个领域,:丨-:要包括水、能源和生命科逡逑学-:个方面,如图1-3所示。水处理领域主要包括海水/咸水淡化和废水处理,逡逑能源领域主要是压力阻尼渗透(PRO)发电,生命科学领域有渗透药物输送、K逡逑药产品浓缩、食品加工等>7。苏中,美WHTI公M研发的正渗透应急水袋在紧逡逑总救援和军事等方面发挥gq要的作⑴,己经批黛生产:F0渗透泵也在医药行业逡逑研究中得到应用,渗透泵注射器利用渗透过程汲取液体积增大推动活塞挤压药物,逡逑可以达到缓慢注射的效果:13 ̄。逡逑-5逡逑

模式图,浓差极化,渗透过程,模式


4正渗透过程中内外浓差极化原理图:(a)邋F0模式;(b)邋PRO模式。A;r,理A4fr,实际渗透压;&b,原料液的渗透压;〃b,b,驱动液的渗透压;,原料的渗透压,汲取液膜面的渗透压;^活性层与支撑层交界面处的渗透浓差极化是导致FO过程中水通量降低的主要原因,需要采取相应的差极化的影响。减轻外浓差极化与内浓差极化的方法有所不同。外浓于膜外表面溶质累积使膜面浓度提高,只需降低膜面位置处的浓度即,M于可恢M过程,可通过降低原料液浓度或改变膜面附近原料液侧条件得到改善,主要的方法有:逡逑(1)增加错流速度。提高膜表面的错流流速和剪切力,加速主体溶的溶质传递,减少溶质在膜面的累积,但是过大的流速也会增加能耗,择合适的操作流速时,需要兼顾能耗与减缓浓差极化效果两方面的因优的错流速度[41]:逡逑(2)采用湍流促进器。通过增加湍流促进器,可以提高膜面的湍流膜界面处的浓度,达到减缓浓差极化的效果;42];逡逑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翔;谭跃刚;陈宜炀;李天梁;;管式封装FBG大量程温度传感器及其特性研究[J];现代机械;2016年06期

2 刘杰;康明超;田明;王璐璐;;FBG电流互感器非线性校正系统研究[J];光电子·激光;2017年02期

3 黄凤勤;江阳;田晶;白光富;吴廷伟;;变宽度悬臂梁的FBG流速传感器[J];传感器与微系统;2017年04期

4 李怡;万振凯;李嘉禄;;基于FBG的三维编织复合材料制件状态健康监测研究[J];材料导报;2011年06期

5 孙庶丽;宋旗悦;卢芙蓉;王静;;献血者FⅧ及Fbg初始水平与冷沉淀制品中相应含量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1年13期

6 周国鹏;;光纤布喇格光栅(FBG)传感器封装技术的研究[J];压电与声光;2010年04期

7 王广龙;冯丽爽;刘惠兰;张春熹;滕莉;;基于FBG的新型加速度计研究[J];传感技术学报;2008年03期

8 孙丽;李宏男;朱彤;任亮;董汝博;;FBG应变传感器的动态特性及其应用范围[J];振动与冲击;2006年03期

9 翁思俊;裴丽;王建帅;王一群;;基于FBG的电光调制器电极设计[J];红外与激光工程;2016年05期

10 粟飞;;涂覆层参数对FBG温度灵敏度的影响[J];光纤与电缆及其应用技术;2009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言磊;曲原;殷秀水;;应用FBG传感器监测碱溶液中环氧树脂的湿热老化[A];第二十届全国玻璃钢/复合材料学术交流会暨中国玻璃钢/复合材料学科建设、学术发展40年回顾与展望活动论文集[C];2014年

2 王善鲤;王舰;向光华;忽满利;;一种新型FBG振动传感器的设计[A];2010年西部光子学学术会议摘要集[C];2010年

3 王昕;赵艳峰;刘清蝉;;FBG传感技术在线监测高压开关柜触头温度[A];2015年云南电力技术论坛论文集(下册)[C];2015年

4 徐健;杨德兴;秦川;姜亚军;;基于FBG的深水钻井隔水管应力应变传感器的研制和海试[A];2015 年(第七届)西部光子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5年

5 王正方;王静;隋青美;李术才;蒋善超;王宁;贾磊;曹玉强;杨帅;;高精度FBG位移传感器的研制及其在模型试验中的应用研究[A];第九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集[C];2012年

6 刘芸;邢俊红;焦明星;;双FBG双波长掺铒光纤激光器设计与实验研究[A];2012年西部光子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7 韦朴;葛晨晖;赵俊;李玮;张福鼎;樊鹤红;孙小菡;;基于FBG的大规模传感网络调度模型及其算法[A];全国第十三次光纤通信暨第十四届集成光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8 孙丽;赵健;;FBG埋入基体材料后的温度灵敏度计算与分析[A];创新沈阳文集(A)[C];2009年

9 皮本松;宇慧平;磨季云;;FBG在钢筋混凝土内部应变测量的应用研究[A];北京力学会第二十二届学术年会会议论文集[C];2016年

10 张昊;邱怡申;陈怀熹;李高明;陈书明;;色散线性度可调的大啁啾FBG中继色散补偿器[A];中国光学学会2011年学术大会摘要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俊;基于锚固区预植FBG应变传感器的斜拉索索力监测技术研究[D];重庆大学;2014年

2 田恒;基于FBG传感器的碳纤维复合材料固化残余应力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年

3 蒋熙馨;旋转叶片动应变FBG分布式检测及振动估计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4年

4 张法业;基于FBG加速度传感器的内燃机典型故障识别系统与方法研究[D];山东大学;2017年

5 丁美玲;基于FBG编解码器的光码分多址系统[D];浙江大学;2002年

6 张合生;基于正交离散FBG网络的柔板结构形态感知与重构研究[D];上海大学;2015年

7 易金聪;基于FBG传感阵列的智能结构形态感知与主动监测研究[D];上海大学;2014年

8 王建忠;全光通信网中基于FBG的OADM与OXC的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9年

9 黄红梅;基于FBG光谱特性的结构损伤监测技术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1年

10 孙九霄;基于布拉格光栅传感的复合材料固化及冲击损伤监测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白茹真;基于FBG传感的正渗透膜面水力学特性分析及优化[D];天津工业大学;2019年

2 魏涛;基于FBG智能格栅的巷道围岩收敛形态感知原理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9年

3 赵晨璐;基于FBG的机器人触须阵列感知机理及实验研究[D];山东大学;2018年

4 王艺勇;面向FBG解调系统数据库存储引擎的研究与实现[D];武汉理工大学;2016年

5 文成珂;基于FBG的旋转机械轴向力的测量方法与实验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4年

6 李卢军;C-反应蛋白、FBG与急性冠脉综合症相关研究[D];浙江大学;2003年

7 黄欣;旋转叶轮轴向力的FBG检测方法与实验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3年

8 陈小勇;基于FBG传感网的土石坝在线监测系统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3年

9 魏睐;基于FBG传感器的CFRP机翼油箱拐角残余应力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4年

10 张岚;基于FBG技术的散货船结构监测传感器布置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80406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hxgylw/280406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7e1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