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化学工业论文 >

循环冷却水电化学除垢动力学特性与工艺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26 15:32
【摘要】:使用传统的化学药剂法对循环冷却水系统阻垢防垢会对水体造成二次污染,并且不能去除水中的成垢离子,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循环冷却水系的结垢问题。电化学除垢作为一种新兴工艺具有高效、无污染、低成本等特点。本文针对电化学除垢工艺对循环冷却水进行处理,通过构建电化学除垢动力学模型,揭示了运行条件对工艺运行效果的影响规律,并对模型进行了实验室验证性试验研究及中试试验研究,得出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基于法拉第第一定律和电化学反应动力学方程构建了间歇反应器(CMB)电化学除垢模型Cca2+=C0·exp(61kα2J2t2/34L2/kαJλC0't/L)。设计单因素试验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试验数据与模型显著相关。在间歇反应条件下,Ca2+浓度随电流密度增大呈指数关系减小;动力学模型表明,反应器存在最优间距L=2C/D使Ca2+浓度降至最低,并对各组试验的2C/D进行数值求解,确定了电化学除垢工艺的最佳极板间距范围为0.7~1.7cm,为便于设备加工和工艺调试,取最佳极板间距为1cm;Ca2+浓度与电解时间的延长呈指数关系减小;所建立的动力学模型能够大致地反映Ca2+浓度随HCO3-初始浓度的变化趋势,随着HCO3初始浓度的增加,Ca2+浓度不断减小。通过SEM和XRD表征探明了阴极板水垢主要为质地坚硬的方解石,需要借助外力清除。(2)在CMB反应器电化学除垢模型基础上,基于物料平衡方程构建了活塞流反应器(PFR)电化学除垢反应动力学模型η=[1-exp(61/34·61kα2Jx2/L2v2-kαJλC0'x/Lv)]×100%。设计单因素试验加以验证,结果表明试验数据与模型显著相关。活塞流条件下硬度去除率随着极板高度的增加而增大,当h=17LvλC0'/61αJ时,硬度去除率达到最大值;随着电流密度的增大硬度去除率不断升高,但硬度去除率的增大趋势渐趋平缓;硬度去除率随着流速的降低持续减小;随着HCO3初始浓度的增加,硬度去除率持续增大,并且硬度去除率增大的速率越来越低。(3)建立比能耗与运行条件相关关系模型3600·C0[1-exp(61/34·61kα2Jx2/L2v2-kαJλC0'x/Lv)]·A·v'对各组试验的比能耗进行计算和整理,结果表明:比能耗随着流速地减小而增大,拟合得出的电压与实际电压较为接近;比能耗随着电流密度的增大而增大,并且增长速率不断升高;随着HCO3初始浓度的升高,比能耗不断降低,并且比能耗降低的趋势渐渐趋于平缓。(4)以某机场中央空调系统循环冷却水为处理对象,进行了中试试验。中试试验条件下,由于镁离子、阻垢剂和悬浮物等的干扰作用,硬度去除率电流密度呈近似的线性递增关系;流速从4.17mm/s降至2.08mm/s的过程中,硬度增长速率较快,而流速低于2.08mm/s时,硬度除率的增长减缓。对电化学去除冷却水硬度的比能耗研究结果表明,比能耗与电流密度呈近似的线性关系;比能耗随流速的减小呈现先降低后增大的变化趋势,当流速为2.08mm/s时比能耗最低。在此基础上确定了最佳运行工况条件:停留时间为4min,电流密度为25.56A/m2。由XRD图谱和SEM图发现循环冷却水中阻垢剂的存在导致阴极板上的水垢晶体发生畸变。通过上述研究揭示了运行条件对电化学除垢效果的影响规律,丰富了电化学除垢动力学理论体系。在循环水量为1000m3/h的中小型循环冷却水系统中,与传统的化学药剂法相比,采用电化学除垢设备可节约运行成本23.5万元,具有可观的经济效益和良好的环境效益。
【学位授予单位】:济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TQ085.4
【图文】:

示意图,极板间距,电解槽,示意图


106mm×29mm×113mm 、 106mm×49mm×113mm 、 5106mm×69mm×113mm 、106mm×89mm×113mm、106mm×109mm×113mm。电解槽的宽度减去壁厚和极板厚度后为试验时的极板间距,如图3.2所示,从左到右这5个电解槽试验时极板间距分别为2cm、4cm、6cm、8cm、10cm。电解槽材料为有机玻璃,是一种绝缘材料,并不与模拟循环冷却水成分及反应产物发生反应,不会对试验结果造成干扰。(2)极板试验所用的阳极板为钛基铱钌氧化物涂层极板(DSA 电极),DSA 电极具有较高的标准电极电位,机械性能好,稳定性强,耐腐蚀,在外电流的作用下一般不会发生氧化溶解。与传统的石墨阳极和铅阳极相比,铱钌氧化物涂层钛基阳极的工作寿命较长,并且具有电催化活性,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尺寸稳定,可以防止因为变形而引起的短路问题;具有低过电位的特性

照片,水垢,颗粒形貌,照片


不同放大倍数的阴极水垢SEM照片

XRD图谱,水垢,阴极,XRD图谱


图 3.8 阴极水垢 XRD 图谱一步研究和观察水垢的微观结构,使用 X 射线衍射(XRD如图 3.8 所示。由图 3.8 可以发现,水垢的成分只有方解石ite)两种晶型,无其它种类晶型。并且阴极板上的 CaCO3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俊;杨德庆;;电化学技术在印染生产废水处理中的应用[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8年04期

2 马红;崔晓宇;;电化学技术与环境保护探讨[J];环境与生活;2014年22期

3 池毅男;;电化学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J];科技成果纵横;2006年03期

4 ;最新电化学技术应用文献摘引[J];电化学;1998年02期

5 ;最新电化学技术应用文献摘引[J];电化学;1998年04期

6 陈声培;最新电化学技术应用文献摘引[J];电化学;1997年03期

7 ;最新电化学技术应用文献摘引[J];电化学;1995年01期

8 ;最新电化学技术应用文献摘引[J];电化学;1995年02期

9 王长发;赵藻藩;;一种简易的毛细管薄层电解池及其应用[J];化学通报;1987年07期

10 赵为武;唐国林;张四奇;;基于电化学技术重金属离子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J];装备制造;2009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淑华;刘继舟;郑越;陈立香;赵峰;;微生物电化学技术在污染控制中的强化电子转移[A];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二十六分会:环境化学[C];2016年

2 洪卫;刘勃;季华东;庄会栋;李晓宁;;电化学技术预处理造纸废水的研究[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8年

3 洪卫;刘勃;季华东;庄会栋;李晓宁;;电化学技术预处理造纸废水的研究[A];节能减排与造纸工业技术创新——第十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11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4 洪卫;刘勃;季华东;庄会栋;李晓宁;;电化学技术预处理造纸废水的研究[A];中国造纸学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08年

5 Vincent VIVIER;;局部电化学技术在腐蚀研究中的应用[A];2018年全国腐蚀电化学及测试方法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8年

6 赵峰;;电化学技术在水污染控制与资源化中的应用[A];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暨环境科学仪器与分析仪器展览会摘要集[C];2011年

7 王淑华;吴冉冉;王鲁;陈立香;赵峰;;微生物电化学技术在污染物定向转化中的研究[A];2014年第12届全国水处理化学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4年

8 杨翠霞;熊玉明;;电化学除菌净化技术的研究及应用[A];2019年中国家用电器技术大会论文集[C];2019年

9 王伟;王佳;徐海波;李相波;;电化学技术在微生物腐蚀研究中的应用[A];2006年全国腐蚀电化学及测试方法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10 谢翔;牟婉君;张锐;余钱红;魏洪源;;利用液/液界面电化学技术研究冠醚对水相Sr~(2+)的萃取行为[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04分会:纳米生物传感新方法[C];201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司瑞;电化学技术清洁舷窗[N];科技日报;2003年

2 罗小刘;水口山公司采用新型电化学技术日处理废水4200立方米[N];中国有色金属报;2010年

3 冬龙   ;珍惜资源 保护环境[N];中国纺织报;2004年

4 孙丽萍;厦大尖端工程中心落户火炬(翔安)产业区[N];福建科技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倪祖荣;原位电化学核磁共振联用关键技术的研究[D];厦门大学;2017年

2 郭惠霞;镁合金微弧氧化膜电化学腐蚀行为及机理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4年

3 宗万松;环境氧化应激诱发蛋白质(多肽)氧化损伤评价新方法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4 李彦;金属腐蚀研究中具有时间—空间分辨的电化学技术[D];厦门大学;2009年

5 赵永峰;13Cr钢在CO_2-H_2S-Cl~-体系中的腐蚀行为及其缓蚀技术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0年

6 杨晨;电催化材料的原位光谱研究及其在生物分析中的应用[D];南京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蛟平;循环冷却水电化学除垢动力学特性与工艺研究[D];济南大学;2019年

2 杨丹丹;电化学/质谱法在生物分子分析中的应用[D];南京大学;2019年

3 沈文华;基于电生过氧化氢的高级氧化技术降解典型新兴污染物[D];清华大学;2017年

4 赵孟瑶;基于LiMn_2O_4的电化学法提锂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7年

5 万一会;基于网格絮凝—电化学技术的水处理装置的数值模拟与实验研究[D];重庆大学;2018年

6 夏静;电化学技术控制军团菌的机理和应用研究[D];同济大学;2008年

7 王玉婷;电化学技术去除石油废水中硫化物的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8 张凌娜;电化学技术控制生物膜和军团菌的机理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9 刘念;电化学技术在茶叶分类及重金属含量检测中的探索[D];中南大学;2014年

10 方宇;电化学技术处理高藻水的研究[D];重庆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80535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hxgylw/280535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002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