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化工浓盐水中有机物去除效能规律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X784
【图文】:
化学性质的差异对活性炭的酸度,吸附选择性,润湿性,电化学性能,催化性能等都有显著的影响。活性炭在制备过程中由于存在灰分等杂原子,使得活性炭本身有着缺陷的基本结构,O 等杂原子在活化过程中可以吸附在这些缺陷的结构上,形成包括如酸性官能团、中性官能团和碱性官能团等此类含氧官能团使活性炭吸附性能产生巨大差异。其中含氧官能团和含氮官能团使得活性炭具有酸碱方面的吸附性能存在显著差异[42-44](如图 1-2、图 1-3)。Boehm[42]指出活性炭表面可能存在羧基,酸酐,酚羟基,羰基,醌,内酯基、乳醇基等含氧官能团,Boehm 滴定可以测定活性炭表面上含氧官能团的数目和分布。Kienle 等[46]已经成功地检测到了这些含氧官能团的化学结构。Barton 等[47]通过质量滴定、高温脱附和量热分析等方法研究了活性炭上的酸定位和碱定位。活性炭的表面化学性质改性指通过一定的方法改变活性炭表面的官能团种类及数量以及活性炭的化学构造,控制其疏水/亲水性能和与金属或金属氧化物的结合能力,达到使活性炭能够吸附特定特定物质的目的[48]。活性炭表面化学性质的改性包括氧化改性、还原改性以及负载杂原子和化合物等进行。
图 1-3 活性炭表面含氮官能团氧化改性温度下,用适当的氧化剂氧化活性炭表面的官能团,以提高官能团含量,提高表面极性,减少表面零电荷点 pHpzc,从面极性使其容易吸附极性物质,称为活性炭的表面氧化改性硝酸,氯酸,过氧化氢和硫酸等。等[49]采用高温氧化和化学改性改变乌鲁木贝壳生产的活性能团发生了改变。与未氧化的活性炭相比,改性活性炭表面增加了一倍左右,羧基/羟基接近 4 倍,活性炭的表面极性定极性的溶质吸附能力增强。Morwski 等[50]使用硝酸处理酚表明,处理过的活性炭对盐水卤三甲烷的吸附性能显著提高和次氯酸改性活性炭。作为最强的氧化剂,经过硝酸改性成了大量的酸性官能团。次氯酸的氧化性相对温和许多,可酸性官能团种类和数量调整到适当的值。活性炭通过氧化改加均匀的几何形状[52]。范顺利等[53]分别用硝酸,过氧化氢性活性炭,并讨论了活性炭表面化学性质和表面结构的改变
体系去除煤化工浓盐水有机物的机理探讨。附试验研究研究:考察选定的 GAC 对煤化工浓盐水中有机物的宜本研究中动态吸附时最佳浓盐水流速、活性炭投 pH 值以及吸附温度。最佳吸附 PH 确定的同时,用性处理,得到更实用于工业化应用的改性活性炭。性研究:研究了高盐特性对改性活性炭吸附的影响性炭吸附的影响;GAC 的重复使用与再生性能研究生物工艺的比较:将活性污泥用煤化工浓盐水驯化,与活性炭吸附对比。与热力学研究:以煤化工浓盐水 TOC 为代表污染物处理煤化工浓盐水的吸附动力学模型和热力学函数要研究内容,设计了如下的技术路线: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叶广印;王利娟;;煤化工高盐水零排放技术的研究与比较[J];山东化工;2015年19期
2 金海洋;黄阳波;于萍;;正渗透技术及其应用[J];工业用水与废水;2014年01期
3 苏艳敏;郑化安;付东升;李克伦;肖荣林;吕晓丽;;煤化工反渗透浓水浓缩的研究现状[J];洁净煤技术;2014年01期
4 黄艳;尚宇;周健;刘娜;冯燕;;离子交换树脂在工业废水处理中的研究进展[J];煤炭与化工;2014年01期
5 莫志安;王蕊;;简述含盐废水淡化及蒸发塘处置浓盐浆——以煤制乙二醇工程为例[J];新疆环境保护;2013年01期
6 吴勃;王伟东;;煤化工废水零排放处理方法研究[J];应用能源技术;2013年03期
7 张国梁;;煤化工高盐水处理技术概述与问题探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年33期
8 姜兴涛;姜成旭;;利用蒸发塘处置煤化工浓盐水技术[J];化工进展;2012年S1期
9 贺磊;孙倩;;中国能源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J];传承;2012年10期
10 李刚;李雪梅;王铎;何涛;高从X&;;正渗透膜技术及其应用[J];化工进展;2010年08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庄海峰;催化臭氧化—生物组合工艺深度处理煤制气废水效能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2 亓丽丽;非均相臭氧催化氧化对氯苯酚机理研究及其工艺应用[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3 王伟;厌氧强化工艺处理煤制气废水中酚类化合物效能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4 李炳智;臭氧氧化处理含氯代硝基苯类废水机理及其强化生物降解性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5 张利波;烟杆基活性炭的制备及吸附处理重金属废水的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吴限;煤化工废水处理技术面临的问题与技术优化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2 张乐;CO铜基变换催化剂PH_3中毒机理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3年
3 徐进;莲杆活性炭吸附对乙酰氨基酚和萘啶酮酸:pH,离子强度和乙醇的影响[D];山东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80639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hxgylw/28063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