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化学工业论文 >

纤维素水解液耐受性裂殖壶菌产DHA及甾醇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17 18:20
   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属于ω-3不饱和脂肪酸,对婴幼儿的脑部和视网膜发育极为重要。木质纤维素来源丰富且环保,分布广泛,价格低廉,木质纤维素作为可再生及环保的新能源是未来能源利用和开发的一个趋势。本文以裂殖壶菌Aurantiochytrium sp.FJU-512为出发菌株,建立了裂殖壶菌常温常压等离子体(ARTP)诱变及自然驯化的方法,获得了对木质纤维素水解液抑制物高耐受性和高产DHA的菌株。在此基础上,对裂殖壶菌突变株在甘蔗渣水解液培养基中培养进行了摇瓶条件优化以及5L发酵罐的发酵条件优化。同时,对突变菌株与原始菌株进行了转录组学分析以阐述突变株的耐受机制。最后,为获得新的功能性化合物,对裂殖壶菌的胞外产物进行分离、纯化以及结构鉴定。本文建立了甘蔗渣水解液平板驯化以及ARTP诱变后利用水解液平板作为筛选培养基的方法。通过甘蔗渣水解液平板自然驯化获得突变株Aurantiochytrium sp.FN-21,以葡萄糖为碳源培养时,DHA的产量由5.38 g/L提高到了6.5 g/L,提高了20.8%,甘蔗渣水解液培养时,DHA产量由1.23 g/L提高到了2.46 g/L,提高了 100%。通过ARTP诱变获得突变株Aurantiochytrium sp.FNA8,DHA产量由5.38 g/L提高到了 6.56 g/L,产量提高了 21.9%,甘蔗渣水解液培养时由1.23 g/L提高到了2.36 g/L,提高了91.9%。为了进一步提高DHA的产量,进行了氮源的优化,确定了以Aurantioc-hytrium sp.FNA8为出发菌株在甘蔗渣水解液添加22 g/L的玉米浆粉,最终DHA的产量达到了5.08 g/L。最后,利用5 L罐上进行验证及进一步优化,以稀释一倍的水解液作为初始培养基培养24 h后补料发酵,最终DHA产量达到了 8.63 g/L。裂殖壶菌利用纤维素水解液生产DHA具有很高的工业应用价值。本文对突变株Aurantiochtrium sp.FN21和原始菌株Aurantiochytrium sp.FJU-5-12在水解液中培养至对数前期和对数期的菌取样测序,进行RNA-seq转录组学分析。发现在TCA循环、氨基酸的生物合成、脂肪酸代谢和芳香族化合物的降解等四个代谢过程中的一些基因转录水平发生了显著上调,分析这些途径可能与Aurantio chytrium sp.FN21的纤维素水解液耐受性有关。选取无蛋白胨、酵母膏的培养基进行裂殖壶菌的200 L罐发酵,发酵液通过离心、萃取获得了9g粗提液。粗提液利用正相硅胶柱、反向硅胶柱和凝胶柱进行分离,最终获得5种化合物。利用质谱进行物质结构的分析和鉴定。选取其中一种可能具有研究价值的甾醇类进行1H谱和13C NMR谱等推测该化合物为(E-17-(5-ethly-6-methylhept-3-en-2-ly)-10,13-dimethyl-1,3,4,9,10,11,12,13,14,15,16,17-do-decahydro-2H-5,8-epidloxycyclopenta[a]phenanthren-3-ol。该化合物分子式为 C29H46O3,分子量442.67,是海洋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中有价值的一种甾醇。
【学位单位】:福建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TQ929
【部分图文】:

去饱和,不饱和脂肪酸,途径,裂殖壶菌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菌种的改造和发酵条件的优化是提高微生物中目标产物较为常用的方法,菌种??的改造主要集中在传统的诱变以及对菌株进行基因工程的改造方面。许永等利用紫??外诱变结合喹禾灵筛选的方法使裂殖壶菌种DHA的产量提高了?13.4%1@。由于裂??殖壶菌是真菌,基因工程改造存在一定的难度,目前通过基因工程改造裂殖壶菌的??报道较少。Xiaoyan?Zhuang等利用电转将G418抗性和ble基因成功导入裂殖壶菌中,??但DHA产量未明显改变_。发酵后期低C/N比、低温、低转速均有利于DHA的??产生,因此裂殖壶菌发酵条件的优化主要集中在前期碳源持续的供给、后期氮源的??持续补加、后期低温和低转速等方面[311。??

裂殖壶菌


经过一系列的还原、缩合反应生成棕榈酸(C16:?0),棕榈酸在一系列的延长酶和??去饱和酶的作用下生成DHA。而细菌等原核生物中的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通常采用??厌氧聚酮合酶(PKS)途径合成128]。如图3所示,脂酰-ACP和丙二酸单酰-ACP在??厌氧条件下经过一系列的缩合,加氢,还原,脱氢等反应最后生成DHA。本文以裂??殖壶菌作为DHA发酵菌株,一般认为裂殖壶菌中DHA和DPA由PKS途径合成,??而其他的短链脂肪酸由FAS途径合成%。陈伟等利用了浅蓝菌素对FAS途径的不??可逆抑制,分别在甘油和葡萄糖中培养,确定了裂殖壶菌中存在的PKS和FAS途??径均可以合成DHAt27]。??1.4裂殖壶菌中DHA产量的优化??-3-??

木质纤维素,原料


以木质纤维素为原料生产微生物油脂的生物炼制技术??随着社会的发展,石油、天然气和煤等化石资源的大量开采用于制备燃料和品。导致自然资源消耗殆尽,环境污染难以治理,所以发展可再生的能保护环新能源迫在眉睫132]。木质纤维素来源丰富,分布广泛,价格低廉,生成过程中收C〇2有利于保护环境。所以木质纤维素的利用和开发来代替化石能源获得了的关注。??2.1木质纤维素??木质纤维素主要由木质素,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组成,一般来说纤维素比0%-60%、半纤维素为20%-40%、木质素为15%-25%,还有少量的灰分、矿物构蛋白等物质[331。木质纤维素的种类众多,如下图四所示:有甘蔗渣,玉米棒稻草秸杆等1W。??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秀敏;王颉;孙剑锋;;不同方法制备的扇贝水解液风味物质及氨基酸含量的比较研究[J];中国食品学报;2012年03期

2 王永贵;周衙欣;岳金权;;稻草常压酸水解液净化效果研究[J];林产化学与工业;2012年06期

3 宋勇;孙绍晖;孙培勤;陈俊武;;玉米芯酸水解液中还原糖的测定[J];化工进展;2010年S1期

4 李闻欣,谷永鹏,朱连辈,田大伟;角蛋白水解液在复鞣工序中的应用研究[J];皮革化工;2005年04期

5 谭钦德,李兆怡,黄智明,陈碧琰;化妆品用牛角、牛毛水解液的制备和研究[J];精细化工;1994年01期

6 吴星,张涛,朱文昌,章克昌;用玉米芯水解液发酵木糖醇的研究[J];无锡轻工业学院学报;1993年01期

7 刘胜祥;袁新慧;;从低档明胶水解液中系统分离氨基酸[J];氨基酸杂志;1987年01期

8 王少华,杨宏德,吴士良;猪毛水解液中精氨酸的分离[J];苏州医学院学报;1988年01期

9 姜鹭,王寿亭,何炳林;AAS系列新型吸附树脂对猪血粉水解液脱色机理的研究[J];氨基酸杂志;1988年03期

10 徐文玉;刘志勇;;用甘蔗渣半纤维素稀酸水解液培养饲料酵母的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88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丁兴红;利用玉米芯半纤维素水解液发酵生产木糖醇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2 李云;秸秆预处理水解液对酶解的影响及资源化利用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过程工程研究所);2016年

3 刘亭君;基因重组大肠杆菌发酵糖枫木片热水抽提物水解液转化合成生物乙醇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4 齐凯;季也蒙氏毕赤酵母利用玉米芯水解液发酵产乙醇的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6年

5 张蕊;稀硝酸作用下玉米秸秆热水解及水解液生物酸化的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6 张坤;利用秸秆水解液的微生物暗发酵产氢特性及机制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年

7 王丽;产絮菌Ochrobactrum sp.W2利用玉米秸秆水解液的产絮特性及机制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8 黄超;基于木质纤维素水解液的发酵性丝孢酵母发酵产油脂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9 张雯;以木质纤维素为原料的燃料乙醇生产工艺及废水零排放技术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1年

10 苏卜利;大肠杆菌基因工程菌转化半纤维素水解液生产木糖醇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袁伟;NaOH-甲醇溶液预处理玉米秸秆及高糖酶水解液的制备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19年

2 张金超;溶解浆预水解液中水溶木素的结构解析及自沉析机制[D];齐鲁工业大学;2019年

3 徐丰;水热法杨木半维素的分离与预水解液中低聚木糖的纯化[D];齐鲁工业大学;2019年

4 董吉冉;桉木预水解液中低聚木糖的纯化与精制[D];齐鲁工业大学;2019年

5 陈有为;纤维素水解液耐受性裂殖壶菌产DHA及甾醇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8年

6 侯莲霞;Ru/AC催化秸秆水解液氢解制备低碳二元醇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9年

7 杨云芳;高耐性高产酒精工业酿酒酵母菌株的改造、发酵研究以及在工业水解液中的应用[D];河北工业大学;2016年

8 苏增平;Ca~(2+)对玉米秸秆水解液丙酮丁醇发酵的影响[D];河南农业大学;2018年

9 谭俊艳;核诱导乳清浓缩蛋白纤维形成及其功能性质的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8年

10 庄京顺;杨木水解液中木素的提取与改性[D];齐鲁工业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84515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hxgylw/284515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6bb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