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化学工业论文 >

高温蛋白酶产生菌的选育及其在固态发酵菜籽粕制备多肽中的应用

发布时间:2020-10-24 20:48
   菜籽粕是压榨生产菜籽油的副产物,富含优质的植物蛋白,其水解产物菜籽多肽具有抗氧化、抑制肿瘤细胞生长以及降血压等功效。目前,菜籽多肽的制备一般使用蛋白酶水解或中温微生物发酵法,但是,酶制剂价格昂贵,中温发酵需要消耗大量蒸汽资源对发酵底物与设备进行彻底灭菌,同时菜籽蛋白经高温高压灭菌易变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菜籽蛋白的转化效率。利用高温蛋白酶产生菌对菜籽粕高温固态发酵,能有效抑制发酵基质中嗜温污染微生物的生长,可实现不灭菌底物直接发酵,大幅度降低成本,同时增加底物利用率、提高菜籽多肽产量。本论文首先从菜籽粕中筛选出能高效水解菜籽蛋白的高温菌,通过对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分析,以验证高温固态发酵未灭菌菜籽粕制备多肽的可行性;采用常压室温等离子体(Atmospheric and Room Temperature Plasma,ARTP)诱变筛出菌以提高蛋白酶活力,并利用响应面法优化固态发酵未灭菌菜籽粕制备多肽的工艺参数;最后运用基因组重测序技术初步探究ARTP诱变出发菌高产高温蛋白酶潜在机制。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通过比较高温与中温固态发酵未灭菌菜籽粕底物中菌落总数的差异,初步探究高温发酵的可行性,结果表明高温发酵可显著减少基质中嗜温微生物的生物量。采用水解圈初筛与蛋白酶活力复筛的方法,成功从菜籽粕中筛选出一株产高温蛋白酶菌株,命名为RM-2,其蛋白酶活力可达25.50 U/mL,经16S rRNA基因测序,表明菌株RM-2属于嗜热脂肪地芽孢杆菌(Geobacillus stearothermophilus)。(2)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不同条件固态发酵未灭菌菜籽粕基质中的细菌群落组成与丰度,进一步验证高温发酵的可行性,并确定发酵优势菌种。Alpha-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高温固态发酵未灭菌菜籽粕相比中温发酵,基质中的操作归类单元(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OTU)减少了37.5%,且高温发酵优势菌种为土(地)芽孢杆菌属(Geobacillus),其相对丰度为72.83%;经Beta-多样性分析,组间样本存在较大差异,对高温发酵组产生显著性影响的物种为地芽孢杆菌属(Geobacillus)。(3)以嗜热脂肪地芽孢杆菌为出发菌,利用常压室温等离子体进行诱变,筛选出高产高温蛋白酶突变菌。结果表明,在通气量为10 SLM(标况下升每分钟,Standard Litre per Minute)、功率为100 W、诱变时间为5 s的条件下,ARTP诱变致死率可达90.5%,并在此条件下以水解圈直径与菌落直径之比(K值)为初筛指标、蛋白酶活力为复筛指标,筛选出一株产酶活力较高且能稳定遗传的突变菌株A75,其蛋白酶活力达到32.09 U/mL,相对于出发菌株提高了25.62%。(4)通过响应面法优化了突变菌株A75高温固态发酵未灭菌菜籽粕制备多肽的工艺参数。结果发现在每20 g不含水发酵基质中接种10~7 CFU菌量、发酵时间65 h、料液比1:1.6(g/mL)、发酵温度55℃、麸皮添加量20%(W/W)、MgSO_4添加量0.1%(W/W)的条件下,菜籽多肽得率达到最大值6.78%,且小分子蛋白组分与总氨基酸含量较未发酵组均有所提高,分别提高了15.17%和16.47%。(5)初步探究ARTP诱变嗜热脂肪地芽孢杆菌机制。通过扫描电镜发现相对于出发菌株RM-2,突变菌株A75的菌体变为短杆状;利用基因组重测序技术,发现突变菌株A75共发生了343处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非同义突变位点,涉及的基因有121个,将差异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分别在GO(Gene Ontology)、KEGG(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eggNOG(evolutionary genealogy of genes:Non-supervised Orthologous Groups)数据库中进行比对,发现有较多的差异基因参与氨基酸的转运与代谢、碳水化合物的代谢、细胞膜和细胞壁的组成以及氮化合物的代谢等过程中,说明ARTP诱变仪处理嗜热脂肪地芽孢杆菌时,活性粒子可能穿透了细胞膜,使细胞内的遗传物质发生变化,从而影响了菌体蛋白酶的表达。
【学位单位】:江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TQ920.1;TS229
【部分图文】:

革兰氏染色,菌落形态,菌株,筛选菌株


呈革兰氏阳性且菌体为杆状,结果如图2.3(b)所示。(2)筛出菌 16S rRNA 鉴定结果图 2.4 筛选菌株 RM-2 琼脂糖凝胶电泳条带Fig. 2.4 Agarose gel electrophoresis strip of screening strain RM-2(b)

菌落形态,筛选菌株,菌落形态,琼脂糖凝胶电泳


2.3 菌株 RM-2 菌落形态及革兰氏染色结ny morphology and Gram staining results 的筛出菌 RM-2 进行适当稀释,并吸上以观察菌落形态,结果表明 RM-状且边缘清晰,如图 2.3(a)所示10×100)下观察,呈革兰氏阳性且 rRNA 鉴定结果

曲线,发酵基质,样本,曲线


图 3.2 发酵基质样本的稀释性曲线Fig. 3.2 Rarefaction curves of fermentation substrate samples如图3.2所示,对照组随着测序深度的加大,观测到的OTU数目迅速增加,并且显著大于其他三组样本中的 OTU 数目,这与 Alpha-多样性指数分析的结果一致。当测序深度继续加深时,四个样本的稀释性曲线都趋于平缓,说明此次测序已达到饱和,测得的数据量足以代表样本中的全部物种信息,无需增加测序量,进一步表明此次高通量测序数据足以分析不同条件固态发酵菜籽粕对发酵基质中的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3.4.5 发酵基质样本中细菌群落结构分析为了更深一步获得不同条件固态发酵菜籽粕对发酵基质中细菌群落结构影响的具体信息,首先从科分类水平上了解样本内的物种组成,选取丰度在前 20的物种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曹银娣;;现代固态发酵技术及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J];农业工程技术;2016年08期

2 张力文;;固态发酵工程技术的应用分析[J];数码世界;2016年12期

3 于佳淼;黄美玲;;固态发酵工程的发展[J];生物技术世界;2014年10期

4 石永凌;;浓香型白酒模拟固态发酵体系的探讨[J];食品与发酵科技;2012年01期

5 钟国辉;邹海晏;;坚持创新、反对倒退!(一)——“纯粮固态发酵认证”争论之我见[J];中国酿造;2011年04期

6 钟国辉;邹海晏;;坚持创新、反对倒退!(二)——纯粮固态发酵认证争论之我见[J];中国酿造;2011年05期

7 高适;邬建国;张晓昱;刘平;;刺孢小克银汉霉开放式固态发酵产油脂条件研究[J];湖北工业大学学报;2009年01期

8 Brian Haskins;公衍玲;;固态发酵:老技术带来新利润[J];广东饲料;2009年06期

9 ;中科院与沱牌集团共建固态发酵研究院[J];食品与发酵工业;2009年12期

10 姚跃飞;曾柏全;;现代固态发酵技术在食品加工业中的应用[J];食品与机械;2005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春林;α-半乳糖苷酶固态发酵中试技术参数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2 魏培莲;土曲霉固态发酵产洛伐他汀的关键技术和新工艺探索[D];浙江大学;2007年

3 李建华;多功能纯种固态发酵设备及其喷雾接种技术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3年

4 朱瑶迪;镇江香醋固态发酵参数的智能在线监测及其分布研究[D];江苏大学;2016年

5 张荣;地衣芽孢杆菌固态发酵产地衣素及风味活性物质对白酒品质的影响[D];江南大学;2014年

6 王瑞明;燃料乙醇固态发酵生产工艺的研究[D];天津科技大学;2002年

7 朱友双;杂色云芝液态和固态发酵产漆酶及离子液体对生物质预处理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8 江辉;基于近红外光谱和电子鼻技术的固态发酵过程检测研究及应用[D];江苏大学;2013年

9 孙舒扬;大曲华根霉(Rhizopus chinensis)固态发酵表达酯合成脂肪酶的研究[D];江南大学;2009年

10 胡霜;接种白腐真菌改善含铅农业固废微环境及其作用机理的研究[D];湖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侯小珊;高温蛋白酶产生菌的选育及其在固态发酵菜籽粕制备多肽中的应用[D];江苏大学;2019年

2 粟清;真菌单菌株固态发酵茶叶及其产Teadenol化合物分析[D];云南大学;2018年

3 殷李敏;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窖池固态发酵监测系统设计[D];安徽大学;2019年

4 邰玉凯;基于低场核磁共振技术的基质水分检测方法及其在供液固态发酵中的应用[D];南京农业大学;2017年

5 鲁逸凡;阿维链霉菌固态发酵工艺及抗线虫活性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8年

6 黄魏;丝孢酵母产多元糖醇的工艺研究[D];贵州大学;2018年

7 刘潇;基于磁场强化与原位监测的核桃多肽固态发酵—蛋白酶解联合制备技术研究[D];江苏大学;2018年

8 孙珂;以茶渣为基质的变色栓菌固态发酵产漆酶及其应用的研究[D];江苏大学;2018年

9 朱飞;茶渣固态发酵工艺参数筛选和营养价值评定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8年

10 刘红艳;双孢蘑菇固态发酵对谷物营养成分及抗氧化性的影响[D];山西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85496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hxgylw/285496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58b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