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体超强酸脱除芳烃中微量烯烃的研究
【学位单位】:华东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TQ203.2
【部分图文】:
氧化物的配位结合,在共价s=o双键的诱导作用下形成酸性中心。然而,由于金属氧化??物表面的复杂性以及制备条件对催化剂物理化学性质影响的多样性,当前学术界对于催??化剂表面酸性中心的结构和形成仍然存在争论。一般认为S042VSn02的表面结构如图1.4??所示,其中M代表Sn。??〇??0?〇??s??/|\?八??°?〇?0?0?O?、0?O??M???M?M?M?M??M??Structure?I?Structure?II??图1.4三重桥配位(丨)和桥式双配位(II)??Fig.?1.4?Triply?bridging?sulfate?(I)?and?bridged?bidentate?sulfate?(II)??S0427Sn02由于其突出的酸强度,在烷基化、酯交换、羟醛缩合、苯甲酰化、异构??化、酯化等反应中都表现出很好的催化活性,甚至远远超过S()42VZr02l85l。Fumta等人??1861对比了?80427811〇2与S042-/Zr02两种闶体超强酸在屮醇醚化和正辛酸与甲醇的酯化反??应中的活性效果,实验结果表明S042VSn02的活性更高,而且S042VSn02表面的酸性位??点的酸强度更高,分布更窄。Khder等人的研宂发现,当硫酸盐质量分数为30%,焙??烧温度为550°C时,S〇42VSn〇2中B酸与L酸最多,而且在乙酸与戊醇的酯化反应中活??性最高。Moreno等人1871考察了?SO^/SnOdf游离脂肪酸与乙醇的酷化反应的催化活性
2.3实验装置及流程??本实验使用自行搭建的微型固定床反应器来模拟炼化企业的芳烃联合装置,进行催??化剂的活性评价,整个系统流程如如图2.1所示。首先混合芳烃原料油经过双柱塞恒流??泵进入微型固定床反应器中,当反应后的原料油从反应器流出后进行采样,采样频率为??每小时取一次样。采样点之前安装有背压阀,以控制整个系统的压力,防止压力出现波??动从而影响催化剂的活性评价。同时为了确保实验的准确性,在进行每次实验之前都会??对整个系统的气密性进行检查。为了能够快速评价催化剂的活性及使用寿命,整个系统??的空速设定为30h'远远高于目前工业上所采用的lh'目的就是加速催化剂的失活。??整个系统的压力维持在1.0?MPa,反应温度由温度控制仪控制在175?°C。??微型固定床反应器中的反应管为一段内径5?mm的不锈钢管,反应管的上下两端填??充20-60目的石英砂,催化剂样品则装在反应管中间的恒温段。反应管上端的石英砂可??以使原料油均匀分布
(?)?tetragonal?phase?of?Zr〇2??3.3.4?FTIR?分析??对不同温度下焙烧制备的S0427Sn02进行FTIR表征分析,实验结果如图3.6所示。??从图3.6可以看到,所有样品均在1622cnr1左右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羟基伸缩振动峰,这??是羟基与S〇42VSn〇2表面硫物种相互作用的结果。此外,在1194cm'1、1151cm'?1049??cm-1和987cnV1处的振动峰是Sn4+阳离子与双齿硫酸根离子配位的特征峰,这些高度不??对称振动S=0共价键对3〇42_/511〇2超强的酸性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而1402?cm_l处的特??征峰源于脱羟基的Sn02与表面硫酸根相互作用而导致的S=0伸缩振动,归为v3分裂峰??[91,1261。另外,从图3.6也可以看出焙烧温度对S〇42_/Sn02的性质会产生很大影响。当焙??烧温度从?450?°C?升至?500?°C?时,1194?cm—1、1151?cm1、1049?cm-1?和?987?cm—1?处振动峰??的强度都得到了增强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军,程彩宜;固体超强酸及其应用[J];化学教学;1995年05期
2 熊森;吴洪特;于兵川;;复合固体超强酸催化酯化反应研究进展[J];化学与生物工程;2013年03期
3 刘桂荣,王洪章;固体超强酸催化剂的研究进展[J];江西化工;2005年03期
4 李家贵,陈渊,蔡桂全,朱万仁;新固体超强酸的制备和缩酮的合成[J];合成化学;2004年03期
5 张小曼;稀土固体超强酸对合成乙酸乙酯的催化性能研究[J];化学试剂;2002年04期
6 刘丽,王兰芝,林进;稀土固体超强酸SO_4~2-TiO_2/La~(3+)催化合成丁酸丁酯[J];化工时刊;2000年05期
7 梁久来,杨淑臣;对羟基苯甲酸乙酯合成新法[J];现代化工;1997年02期
8 李连生,马淑杰,张艳秋,包玉敏;粘土固体超强酸的合成与表征[J];吉林大学自然科学学报;1995年02期
9 钟琳,冯健,邱发礼;固体超强酸及其在天然气转化中的应用[J];天然气化工;1995年01期
10 苏威;;固体超强酸二氧化硅[J];无机盐工业;1990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石文平;硫酸根促进的金属氧化物型固体超强酸在酯化反应中的稳定性与失活[D];北京化工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任凯庆;固体超强酸脱除芳烃中微量烯烃的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9年
2 孙世琛;Mg_xFe_yZr_(1-x-y)O_2固体超强酸包覆TiO_2纳米管/PVDF超滤膜的研究[D];天津大学;2018年
3 刘来春;SO_4~(2-)/TiO_2-Y_2O_3固体超强酸的制备及其催化合成乳酸乙酯研究[D];福州大学;2017年
4 冯骏;催化合成对羟基苯甲酸丁酯生产工艺的优化[D];江苏大学;2017年
5 崔淼;荷电多孔SiO_2包覆Al_xFe_yZr_(1-x-y)O_2固体超强酸填充PVDF膜和性能的研究[D];天津大学;2017年
6 宁小飞;负载型氧化物固体超强酸的制备及催化性能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3年
7 熊森;复合固体超强酸催化酯化反应研究[D];长江大学;2013年
8 饶蔚兰;稀土固体超强酸的制备及其催化酯化反应的研究[D];武汉工程大学;2011年
9 杨义文;纳米固体超强酸及其催化酯化反应的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5年
10 王红明;纳米复合固体超强酸和固体强碱的制备及其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285979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hxgylw/28597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