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碳硫比天然气净化工艺装置适应性及用能研究
【学位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6
【中图分类】:TE644
【部分图文】:
- 33 -图 3.1 基于 HYSYS 建立的混合醇胺吸收法脱硫脱碳和 TEG 脱水工艺模型Fig.3.1 Desulfurization and decarbonization and TEG dehydration process model based on HYSYS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大东;陈前林;李文飞;罗焕虎;;碳硫比对磷石膏分解率的影响研究[J];广州化工;2012年06期
2 曹敬庄;王先春;;坩埚之歌[J];中国经济体制改革;1987年11期
3 范孝嫦;杨春和;;红外吸收法测定炼油催化剂中的碳硫[J];分析试验室;1989年06期
4 王建辉;叶元昌;杜玮芳;;高频熔样红外吸收法测定硅铁中的低碳硫[J];武钢技术;1989年09期
5 崔咏梅;;红外碳硫仪分析钢中碳硫方法的评定[J];涟钢科技与管理;2006年01期
6 ;钢铁中碳硫简易联合测定[J];理化检验通讯;1967年03期
7 刘志君;;脱水磷酸对钢铁中碳硫联合测定的作用初探[J];理化检验.化学分册;1987年03期
8 钟其云;李益年;;水果食品中含硫量的测定——高频红外碳硫仪新应用[J];理化检验.化学分册;1991年04期
9 李国青;任立国;王福祥;刘金山;;含高碳硫石墨样品的分析方法[J];民营科技;2014年09期
10 于录军;张穗忠;李洁;李杰;;铸铁碳硫专用标准样品研制[J];科技资讯;2014年2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迎斌;碳硫硅钙石的形成机理及防治技术的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5年
2 田拴宝;锂硫电池关键技术与应用基础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8年
3 王乐萌;新型复配醇胺溶液捕集CO_2过程的吸收特性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8年
4 王祥;中国能耗强度影响因素分析与节能目标实现[D];东北财经大学;2012年
5 杨阳;济南市住区建成环境与家庭出行能耗关系的量化研究[D];清华大学;2013年
6 马艳;基于能耗和成本的资源管理与调度策略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7 张盼;CO_2在氨基酸离子液体—醇胺水溶液中的吸收特性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7年
8 李育锋;机械加工车间多能耗特征建模及任务节能优化配置方法研究[D];重庆大学;2015年
9 陈婧;上海高能耗群体的生活方式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10 丁伟;井冈霉烯胺和井冈霉醇胺的全合成研究以及二苯乙烯类化合物的合成与应用[D];华东理工大学;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韩星;高碳硫比天然气净化工艺装置适应性及用能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16年
2 商丽;高碳硫比天然气醇胺法脱硫装置的模拟与分析[D];西南石油大学;2017年
3 郑蓉;高碳硫比天然气净化及酸气处理工艺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4年
4 何燕龙;低含硫高碳硫比天然气脱硫脱碳工艺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6年
5 徐警卫;重力流排水管道内碳硫比对甲烷和硫化氢产生以及碳转化的影响[D];重庆大学;2017年
6 孟庆业;水泥基胶凝材料中碳硫硅钙石的形成研究[D];中南大学;2014年
7 丁天;碳硫硅钙石结构鉴定及特性研究[D];烟台大学;2014年
8 郑雨佳;胶凝材料中铝相对碳硫硅钙石型硫酸盐侵蚀的影响[D];重庆大学;2017年
9 宋金玲;醇胺氧化耦合合成亚胺反应高效氧化物催化剂的探索[D];吉林大学;2018年
10 徐晨汉;醇胺溶液对疏水微孔膜的自发浸润及其抑制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86375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hxgylw/28637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