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化学工业论文 >

炼焦煤中镜质组的黏结性特征及其成焦行为

发布时间:2020-11-02 14:47
   传统的煤化验指标均把煤作为单一整体进行评价,而忽略了煤中显微组分的含量和分布的差异。为了更加准确的评价炼焦煤的黏结特性,本研究将决定炼焦煤质量的镜质组从原煤中分离出来,研究镜质组的黏结特性及其评价指标。选取了东欢坨气煤、唐山1/3焦煤、中硫肥煤、八钢肥煤、宏盛焦煤以及吕家坨焦煤六种不同变质程度的炼焦煤,运用ZnCl2密度液离心分离法富集出不同镜质组含量煤样。研究了各富集煤样的工业分析指标(灰分、挥发分)及黏结性指标(奥亚膨胀度、吉氏流动度、粘结指数)与镜质组的含量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镜质组含量的增加,煤样的灰分逐渐减小,挥发分逐渐增大,奥亚膨胀度、吉氏流动度、粘结指数等黏结性指标也逐渐增大。而且粘结指数随镜质组含量的增加呈线性增大趋势,拟合出的线性方程的斜率倒数1/k和截距y0参数随变质程度增加呈高斯曲线变化规律,可作为新的考察镜质组活性质量的指标。运用热失重分析了镜质组的热解成焦过程,揭示了不同变质程度镜质组成焦行为的差异,并结合元素分析阐明了不同变质程度镜质组的黏结性差异。研究结果对于炼焦煤的合理分类和指导配煤炼焦具有重要的意义。
【学位单位】:华北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5
【中图分类】:TQ533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炼焦煤常用的黏结性指标
    1.2 镜质组的特性及富集方法
        1.2.1 煤的微观特征
        1.2.2 镜质组在成焦过程中的作用
        1.2.3 镜质组富集的方法
    1.3 镜质组性质的研究现状
        1.3.1 镜质组结构的研究
        1.3.2 镜质组热解特性的研究
        1.3.3 镜质组活性质量的研究
        1.3.4 镜质组成焦行为的研究
    1.4 课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第2章 实验部分
    2.1 原料煤分析
    2.2 研究方法和内容
    2.3 实验的工艺路线图
    2.4 实验设备及分析方法
第3章 不同密度级煤样的工业分析及黏结性指标
    3.1 不同密度级煤样的特征参数
        3.1.1 煤样的富集率
        3.1.2 煤样的镜质组含量
        3.1.3 煤样的反射率
    3.2 不同密度级浮选煤样工分指标的变化规律
        3.2.1 灰分的变化规律
        3.2.2 挥发分的变化规律
    3.3 不同密度煤样黏结性指标的变化规律
        3.3.1 粘结指数的变化规律
        3.3.2 奥亚膨胀度的变化规律
        3.3.3 吉氏流动度的变化规律
    3.4 不同变质程度煤样活性质量的研究
        3.4.1 粘结指数的变化规律
        3.4.2 吉氏流动度的变化规律
    3.5 小结
第4章 不同变质程度煤样热失重分析
    4.1 热失重分析
    4.2 元素分析
    4.3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导师简介
企业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师庆,席伟谦,李庆辉;淮南矿区煤的深成变质与深部煤质预测[J];安徽地质;1994年03期

2 康西栋,潘银苗,王祖朝,王凌志,胡善亭;华北地区晚古生代煤的煤质特征与结焦性研究[J];长春科技大学学报;1999年03期

3 李荣西,金奎励;煤成烃生成及排驱加水热模拟实验[J];沉积学报;1998年01期

4 卢家烂,庄汉平,傅家谟,刘金钟;临沧超大型锗矿床的沉积环境、成岩过程和热液作用与锗的富集[J];地球化学;2000年01期

5 黄文辉,杨起,彭苏萍,唐修义,赵志根;淮南二叠纪煤及其燃烧产物地球化学特征[J];地球科学;2001年05期

6 康西栋,胡善亭,潘治贵,潘银苗,王凌志;华北地区煤的显微组分结焦性热台试验[J];地球科学;1997年02期

7 康西栋,潘银苗,胡善亭,王凌志;煤的镜质组平均反射率绝对标准差(R_(o,sd))作为配煤参数的应用[J];地学前缘;1999年S1期

8 黄文辉,杨起,汤达祯,唐修义,赵志根;潘集煤矿二叠纪主采煤层中微量元素亲和性研究[J];地学前缘;2000年S2期

9 李荣西;有机质热演化与极低级变质作用[J];地质科技情报;1996年03期

10 王磊;;新疆乌拉斯台勘查区煤质特征及工业利用方向探讨[J];能源与环境;2012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夏筱红;煤中有害元素直接液化迁移行为及其环境效应[D];中国矿业大学;2009年

2 赵云鹏;西部弱还原性煤热解特性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3 兰凤娟;恩洪向斜煤层重烃浓度异常及其成因[D];中国矿业大学;2013年

4 王娟;云南宣威P/T界线煤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古环境意义[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5年

5 孔令坡;低温氧化对煤的结构及性能的影响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敏;义马煤直接液化性能的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1年

2 胡新星;煤岩多孔材料的显微结构特征和吸附性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3 李剑锋;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古生界烃源岩生烃潜力及油气地球化学特征研究[D];西北大学;2005年

4 吴江平;淮南煤田东部煤中微量元素及其环境意义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06年

5 刘沣;抚顺盆地始新统计军屯组油页岩特征及其沉积环境分析[D];吉林大学;2008年

6 李昶;石嘴山双纪煤田煤的煤岩和微量元素特征对比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09年

7 姜冬冬;淮南煤田煤中矿物质特征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09年

8 尹文花;基于空间域数字图像处理方法的煤岩分析[D];太原理工大学;2010年

9 郭靖;高惰质组新疆五彩湾煤直接液化性能研究[D];新疆大学;2010年

10 邢娅;海拉尔盆地呼和湖凹陷资源潜力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本文编号:286718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hxgylw/286718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dba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