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化学工业论文 >

常压强旋转粉煤气化炉内流动特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10 16:00
   目前,我国现有的或者正在开发的煤气化技术均为加压煤气化技术,但是其对于我国数量众多的中小型化工企业并不合适。对于我国数量众多的中小型化工企业来说,采用常压煤气化炉技术进行改造升级是其最合理的选择。因此,在当前我国的基本国情下,开发并研究适合于我国数量众多的中小型化工企业的先进常压煤气化炉技术则具有了必要而紧迫的现实意义。本文以某厂造气量40000Nm3/h的粉煤常压气化炉为原型,根据气固两相冷态模化准则确定冷态试验台结构和运行参数,搭建了与原型1:6的冷态试验台。在冷态试验台上,一二次风配比为2:8时,利用三维多普勒测速仪(PDA)研究不同旋流叶片角度对炉内气固两相流动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炉内存在明显的强旋转流场,随着旋流叶片角度的增大,旋转能力增强,切向速度增大,增幅较小;炉内存在着稳定的中心回流区,回流区偏斜,自底而上贯穿整个气化炉膛;随着旋流叶片角度的增大,中心回流区速度和大小也会随之增大,在第一喷口截面、第一和第二喷口中间截面上差距明显,其他截面增幅较小。颗粒体积流量在壁面附近较高,在中心回流区和壁面回流区较小,为负值;壁面附近的颗粒粒径较大,在中心回流区较小。综合考虑,选定旋流叶片角度为设计值40?。本文利用FLUENT软件数值模拟研究旋流叶片角度为40?,不同一二次风配比之下对冷态试验台内气固两相流动特性,研究得出: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吻合较好;各工况之下,炉内都产生了旋转流场,在一二次风配比为2:8时,气流旋转能力最强,中心回流区尺寸和回流速度尚可,在一二次风配比为4:6和6:4时,回流区受到二次风挤压的影响,波动较大,呈双峰分布,中心回流区较小,不利于热负荷的均匀分布;在一二次风配比为2:8时,颗粒停留时间比另外两个工况更长;颗粒停留时间随着颗粒粒径和密度的增大而减小。综合考虑,推荐采用旋流叶片角度为40°、一二次风配比为2:8的工况。
【学位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7
【中图分类】:TQ545
【部分图文】:

流程图,煤气化工艺,流程图,煤气化技术


煤气化工艺流程图

常压气化,粉煤气化,强旋,炉气


计算得到模化之后的冷态试验台尺寸,在此基础上完成冷态试验台的设计和搭建。图2-1 和图 2-2 分别为常压气化剂强旋转粉煤气化炉气固两相流动试验实物图和系统图。从图中可看出,试验系统由以下几部分组成:试验台主体、配风系统、给料系统、和 PDA 测量系统。为了使模型内流场分布最大限度的接近原型内流场分布情况,在设计试验台过程中严格按照模化计算得出的尺寸进行设计。在试验过程中因实验室空间和 PDA 测量系统坐标架升降高度的局限性,在冷态试验台底部增设螺旋升降器,以满足 PDA 在测量过程中对高度的要求。图 2-1 常压气化剂强旋转粉煤气化炉气固两相流动试验台实物图

系统图,常压气化,粉煤气化,强旋


通过以上冷态模化准则对常压气化剂强旋转粉煤气化炉进行模化后,计算得到模化之后的冷态试验台尺寸,在此基础上完成冷态试验台的设计和搭建。图2-1 和图 2-2 分别为常压气化剂强旋转粉煤气化炉气固两相流动试验实物图和系统图。从图中可看出,试验系统由以下几部分组成:试验台主体、配风系统、给料系统、和 PDA 测量系统。为了使模型内流场分布最大限度的接近原型内流场分布情况,在设计试验台过程中严格按照模化计算得出的尺寸进行设计。在试验过程中因实验室空间和 PDA 测量系统坐标架升降高度的局限性,在冷态试验台底部增设螺旋升降器,以满足 PDA 在测量过程中对高度的要求。图 2-1 常压气化剂强旋转粉煤气化炉气固两相流动试验台实物图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伯俞;;民用煤炉二次风的应用[J];煤炭加工与综合利用;1986年03期

2 朱曙光;朱炳之;刘心志;;热示踪法测量二次风风量实验研究[J];江苏冶金;2008年02期

3 ;半自动间断二次风实验报告[J];劳动保护;1974年02期

4 ;使用间断二次风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环境保护;1975年04期

5 柳锡坤;;焰罩式二次风手锻炉[J];铁道劳动卫生通讯;1983年04期

6 俱拴霞,高汉英;强力二次风与分层给煤装置在链式炉排锅炉上的应用[J];有色冶金节能;2000年05期

7 周昊,孙平,池作和,蒋啸,岑可法;600MW偏转二次风系统锅炉炉内结渣特性的数值模拟[J];燃烧科学与技术;2002年04期

8 马志刚;方梦祥;王勤辉;骆仲泱;岑可法;;二次风对矩形流化床锅炉磨损特性的影响[J];燃烧科学与技术;2008年03期

9 王天有;二次风与煤气炉节能降耗初探[J];化工设计通讯;1994年04期

10 崔荣刚,孙丽洁,巴秋成;强力蒸气二次风的应用[J];酿酒;1999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王正阳;回料流和二次风射流对循环流化床流动与燃烧特性的影响[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2 吴玉新;气流床煤气化炉数值模拟及颗粒—涡团作用建模研究[D];清华大学;2007年

3 刘敏;稠密气固两相流动中颗粒聚集现象的研究[D];清华大学;2004年

4 赵云华;稠密气固两相流动的颗粒相二阶矩模型及数值模拟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5 宋文佳;高温煤气化炉中煤灰熔融、流动和流变行为特性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6 张科;复杂稠密气固两相流动的CFD-DEM模拟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7 嵇峰;管束间气固两相流动的直接数值模拟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8 刘欢鹏;应用LES-DSMC方法研究流化床气固两相流动特性[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军;75t/h CFB锅炉炉膛结构参数对颗粒相浓度分布影响及其改造[D];中北大学;2016年

2 冀鹏宇;循环流化床锅炉二次风射流混合特性冷模试验研究[D];重庆大学;2016年

3 郭磊;基于数值模拟的W型火焰锅炉二次风下倾改造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6年

4 杜亮亮;煤粉锅炉二次风系统流量特性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9年

5 李银培;电站锅炉二次风系统的数值模拟与测量[D];南京理工大学;2006年

6 张金成;二次风入射角度对W型火焰炉炉内单相流动的影响[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

7 秦香彬;中二次风水平摆角对炉内气固流动特性的影响[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8 张玉斌;不同二次风分配对W型火焰炉炉内流动特性的影响[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9 刘佳;循环流化床二次风射流特性的冷态试验研究与数值模拟[D];重庆大学;2007年

10 帅航;煤气化炉渣本征特性及碳热还原氮化过程中物相演变[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87810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hxgylw/287810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4a9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