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化学工业论文 >

基于三维通道石墨烯基纳滤膜的设计、制备及性能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21 14:34
   石墨烯的二维致密结构赋予了其优异的选择分离性能。利用氧化石墨烯及其衍生物(rGO)表面缺陷和层间间隙可构建出纳米级水运输通道,并筛分比通道尺寸大的物质,只允许比通道尺寸小的物质通过。但狭窄的纳米通道以及通道中的亲水官能团会阻碍水分子的传输,对水的渗透形成很大的传输阻力,相应的水通量受到了极大的限制,是当前制约分离膜性能的主要瓶颈。本课题期望通过对石墨基膜分离传质机理的深入研究,设计并构建出具有立体三维传输孔通道的石墨烯基纳滤膜,以获得优异的水通量,同时保持其优异的选择性;并对其膜过程深入研究,通过探索膜过程与电催化协同耦合技术,赋予膜通道电催化活性,实现功能设计。为扩展石墨烯基分离膜中石墨烯片层间的层间距获得更宽的纳米水通道,以及降低由亲水性官能团引起的水运输阻力,利用一步水热法制备了rGO-TiO2复合分散液,将TiO2负载于石墨烯表面的同时,获得适度还原的氧化石墨烯(rGO)。进一步利用一维的含氧官能化碳纳米管(oCNT)与rGO-TiO2间的结构协同构建出具有三维结构的石墨烯基功能层;通过一系列表征及分离测试证明,TiO2依靠化学及物理作用成功搭载于rGO表面,TiO2及oCNT被成功引入石墨烯层间,所制备石墨烯基膜具有更为立体的三维通道结构。本课题基于所制备石墨烯基膜的化学结构,提出利用水分子作为二次软体支撑层,制得石墨烯基湿膜。系统地与相应的石墨烯基千膜对比,分析湿膜的微观结构变化,发现其具有更加明显的分层堆叠结构及更大的层间距,水通量和对小分子有机污染物甲基蓝(MB)的截留率均得到未曾报道过的大幅度提升,通量可达71 L.m-2·h-1·bar-1,截留率均达99%以上。进一步探究了该石墨烯基湿膜对更小分子半径的甲基橙(MO)的截留率时,发现该石墨烯基湿膜同时兼具优异的吸附性能。根据膜的稳定性及静态吸附实验结果深入剖析了石墨烯基膜的分离筛分机制。此外,基于膜结构的设计及膜分离过程,将具有优异导电性的石墨烯基膜用作分离膜,同时充当阳极端,以实现膜过程耦合电催化技术。其中TiO2不仅可作为插层粒子,还可充当电催化剂,通过膜分离耦合电催化赋予石墨烯基膜纳米通道电催化活性,使得无法依靠尺寸筛分截留的有机物被降解;有效的缓解了膜分离过程中通量和截留之间的不平衡。相比于未耦合电催化技术的分离,该石墨烯基分离膜耦合后对于有机污染的去除率提高52%以上;考察了不同电催化剂TiO2和oCNT含量的石墨烯基分离膜对电催化性能的影响,发现TiO2及oCNT均存在一个最优的加入量范围。
【学位单位】:天津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TQ051.893
【部分图文】:

膜材料,分离膜


分离膜充当分隔两相的界面阻挡层,视为分隔两相的不连续区间,??可为固相、气相或液相中的一种,可以以特定的形式在两相截面间限制和传递特??定的化学物质,如图1-3所示。膜分离技术的核心在于分离膜的制备,依靠分离??膜本征的选择渗透性,对混合物中溶质或溶剂进行分离、提纯、富集或分级。就??

示意图,膜阻,两相系统,示意图


与传统过滤方式不同,膜分离技术可以在分子级别范围内实现精确的物质分??离,这一过程大多以物理作用为主,无相的变化或添加助剂。当分离不同分子半??径的混合物时,膜分离过程及传递化学物质的推动力等都是不同的。如图1-4,??用于水净化或脱盐的几种典型的膜过程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所分离的溶质尺寸??的不同而区分,主要包括微滤(MF),超滤(UF),纳滤(NF),反渗透(R0)??及正向渗透(F0)的过程,不同的膜分离过程应用于分离不同的物质。如MF膜??的主要功能是去除悬浮颗粒和微生物病原体;UF膜设计用于保留大分子,如天??然有机物质,以及较小的病原,UF膜的截留分子量在约5-500kDa之间。MF和??UF膜是多孔的?,而NF膜可以有效地去除水中钙或镁等离子,避免水垢的形成,??可适当地降低水中盐度;且依靠不同的传质机制对分子质量较小的有机物质进行??分离。根据具体的纳滤膜结构设计,其分离机制可为基于筛分和溶液扩散机制的??组合。R0和F0膜设计用于脱盐,目前的RO和FO膜是无孔的,可除去分子量??大于约lOODa的不带电溶质及几乎所有离子

示意图,膜分离过程,水处理,微滤膜


混合物的分离,其孔径范围大致为0.05?20^m。微滤膜分离技术是从常规的粗?_??滤过渡到精密筛分的膜过程,可排除比孔径大的物质。此外,微滤膜分离也可通??过膜内部的网络结构对颗粒物质物起到截留或吸附作用,如图1-5所示。目前,??认为微滤分离膜技术的截留机制大致包括:孔道尺寸筛分的机械截留,物理吸附??或电性能影响,由入口处的截留物质引起的架桥作用,以及网络型膜结构的内部??截留作用。??|机械截留?吸附截留架桥截留?4?X/j?^?^??膜表面层的截留?(b)膜内部网络内的截留??图1-5微滤膜截留分离机制的示意图[32]??Figure?1-5?Schematic?of?the?separation?mechanism?of?microfiltration?membrane?"??超滤膜分离¥介于微滤和纳滤分离之间,亦是在压力作用趋动下实现的筛孔??分离过程,孔径范围约lnm?0.05|im。一般认为超滤分离过程是由筛孔分离主导??的过程,即当含有不同分子半径的溶质的溶液流过UF膜表面时,在压力的驱动??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原位电热法焊接石墨烯宏观组装材料[J];山东陶瓷;2019年02期

2 申婧文;王素敏;王奇观;;高导电石墨烯的化学制备及其性能研究[J];精细化工中间体;2019年02期

3 方婧;高晓红;吴海培;孙静;;石墨烯与氧化石墨烯在纺织领域的应用[J];棉纺织技术;2019年06期

4 马睿;高汝林;郑春华;;基于数学建模的石墨烯/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热膨胀特性研究[J];合成材料老化与应用;2019年03期

5 谢昕辰;;石墨烯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趋势[J];河南建材;2019年03期

6 胡程月;贾雪茹;代海波;;氧化石墨烯在阻燃材料中的研究进展[J];四川化工;2019年03期

7 王雅珍;庆迎博;孟爽;孙瑜;;石墨烯制备及应用研究进展[J];化学世界;2019年07期

8 ;高性能石墨烯阴极防腐涂层领域取得进展[J];表面工程与再制造;2019年02期

9 ;半导体所等在多层石墨烯物理性质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J];中国粉体工业;2012年02期

10 钱伯章;;石墨烯材料制备技术及应用研究进展[J];石油和化工节能;2016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照东方;纳米材料类流体/石墨烯复合气凝胶的制备、结构与超级电容器性能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8年

2 杨雁冰;碳基介孔功能复合材料的可控合成及性能研究[D];武汉大学;2017年

3 王超;石墨烯超导异质结中的Andreev反射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9年

4 张斌;石墨烯/电磁功能化有机微球轻质吸波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8年

5 寇宗魁;氯选择性刻蚀碳化物构筑多功能纳米电极材料[D];武汉理工大学;2017年

6 田仁兵;石墨烯量子点的制备、表征和反应机理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8年

7 陈生辉;复合材料内石墨烯的分布及其对力学性能影响的分子模拟[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7年

8 王敏;TiO_2/石墨烯复合物界面调控与N/S掺杂改性研究[D];安徽大学;2019年

9 黄琨;硅基石墨烯的制备及其光电器件性能调控[D];浙江大学;2019年

10 朱永超;金属石墨烯复合薄膜制备的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D];郑州大学;201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雅菲;超支化聚乙烯-g-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的合成及其在石墨烯制备中的应用[D];浙江工业大学;2019年

2 蒋勤勤;双核酞菁及其与石墨烯复合物对锂/亚硫酰氯电池催化性能的研究[D];西北大学;2015年

3 林双;高密度石墨烯电化学储能材料[D];武汉大学;2017年

4 侯培鑫;高品质氧化石墨烯的制备及其磷、硅元素阻燃改性的研究[D];厦门大学;2017年

5 邵志恒;磷氮改性石墨烯及石墨基阻燃剂在环氧树脂阻燃与防火材料中的应用[D];厦门大学;2017年

6 李秀婷;六方氮化硼/石墨烯异质薄膜的可控制备研究[D];厦门大学;2017年

7 王琳;石墨烯/纳米金属/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制备[D];黑龙江大学;2016年

8 孙将;界面调制对ZnCoO/2D复合材料的性能影响[D];武汉大学;2017年

9 王岁艳;过渡金属氧化物/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储锂性能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10 姚静文;石墨烯卤氧铋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可见光催化性能[D];河北师范大学;2019年



本文编号:289314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hxgylw/289314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cc1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