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离子对模型化合物及煤热解过程中含硫气体逸出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0-12-31 06:51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中高硫煤被大量开采利用,并在其利用过程中产生一系列环境问题。煤热解可作为单独的燃前预处理工艺在提高煤利用效率及污染物控制方面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而煤与添加剂共热解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实现煤中硫的定向迁移。由于煤中硫存在形式复杂多样,可以借助模型化合物对热解过程中硫的变迁规律进行研究。本文通过研究金属离子对模型化合物及煤热解含硫气体逸出的影响,揭示金属离子的作用,能够为中高硫煤综合利用及含硫污染物的有效控制提供基础理论依据。论文首先利用热解-色谱(Py-GC)技术定量考察不同浓度Fe3+、K+、Na+及Ba2+对含硫模型化合物二丁基硫醚(DS)、苯硫醚(PS)和2-甲基噻吩(2-MT)热解过程中含硫气体逸出量的影响,接着选取Fe3+作为研究对象,利用热解-质谱(Py-MS)技术定性分析添加Fe3+后模型化合物热解过程中含硫气体逸出规律,在此基础上,选取杜儿坪煤、云南无烟煤及平朔煤三种含硫类型不同的煤样,重点考察煤中内在灰分及外加物质Fe
【文章来源】:内蒙古大学内蒙古自治区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8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煤中硫赋存状态Fig1.1Existenceformofsulfurincoal特低硫煤
内蒙古大学硕士毕业论文棕色广口瓶中。Na+、K+以及 Fe3+作为廉价易得的添加剂而 Ba 作为 Ca 的同主族物,性质相近,研究较少,选取对模型化合物热解过程中含硫气体逸出的影响,可丰富解脱硫打下良好基础。谱(Py-GC)实验品于固定床反应器中,采用程序升温(10oC /min)法,O2-Ar 气氛下,流量为 300 mL/min,每隔 5 min 取点测试色谱柱和检测器温度分别为 80oC 和 250oC,每次实验干扰。实验装置如图 2.1 所示。
的选取与担载的选取与担载与 2.1.1 同中硫的含量测定,按氯化物中金属质量分数进行掺杂。取 5g 含硫模型化合% FeCl3溶液,搅拌 6 h,静置 6 h,放入烘箱,60 ℃烘干Py-MS)实验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煤含硫模型化合物微波脱硫前后FTIR分析[J]. 许宁,陶秀祥. 煤炭技术. 2018(11)
[2]库仑滴定法测量高硫矿物中全硫[J]. 胡彪,熊知明,莫晓山,刘晓川. 分析仪器. 2018(05)
[3]煤炭中造成大气污染有害元素的分析[J]. 丁宁. 中国标准化. 2018(18)
[4]煤中硫在氩气气氛下迁移规律试验研究[J]. 刘志红,涂威,韩正伟. 煤炭技术. 2018(02)
[5]大气污染治理助推绿色发展(英文)[J]. Xiang GAO,Cheng-hang ZHENG.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Science A(Applied Physics & Engineering). 2018(01)
[6]民用散煤燃烧排放颗粒物微观特征[J]. 戚涛,高健,李静,徐仲均. 环境工程学报. 2017(07)
[7]我国煤炭需求、探查潜力与高效利用分析[J]. 滕吉文,乔勇虎,宋鹏汉. 地球物理学报. 2016(12)
[8]煤中噻吩硫模型化合物介电特性及其与分子极性关系[J]. 葛涛,张明旭.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2016(06)
[9]NaCl/FeCl3对高硫煤热解脱硫影响的研究[J]. 李冀静,余鹏飞. 电站系统工程. 2015(05)
[10]中国煤中硫含量分布特征及其沉积控制[J]. 唐跃刚,贺鑫,程爱国,李薇薇,邓秀杰,魏强,李龙. 煤炭学报. 2015(09)
博士论文
[1]有机硫对煤自燃特性影响研究[D]. 张兰君.中国矿业大学 2016
[2]类煤结构模型化合物的热解研究[D]. 孔令浩.大连理工大学 2015
[3]中国新能源发展研究[D]. 张海龙.吉林大学 2014
[4]典型高硫煤热解过程中硫、氮的变迁及其交互作用机制[D]. 王美君.太原理工大学 2013
[5]西部弱还原性煤热解特性研究[D]. 赵云鹏.大连理工大学 2010
[6]杂原子类煤结构模型化合物的热解及含硫化合物脱除的量子化学研究[D]. 凌丽霞.太原理工大学 2010
[7]煤的热解转化和脱硫研究[D]. 刘全润.大连理工大学 2006
硕士论文
[1]高硫煤热解过程中硫释放与迁移的研究[D]. 杨暖暖.内蒙古大学 2018
[2]金属氧化物对煤热解过程中硫迁移的影响[D]. 王龙.内蒙古大学 2018
[3]萘和菲加氢及产物对煤液化影响的研究[D]. 罗力.华东理工大学 2018
[4]镍基、钴基添加剂对高硫焦煤热解过程中硫迁移行为的影响[D]. 李睿.太原理工大学 2017
[5]煤与生物质共热解对硫逸出的影响[D]. 付琦.内蒙古大学 2017
[6]煤相关含硫模型化合物C-S键断裂及硫的迁移研究[D]. 王丹.中国矿业大学 2017
[7]煤炭及含硫模型化合物生物降解转化的研究[D]. 邵雪嫚.安徽理工大学 2016
[8]微波联合氧化助剂脱除煤中硫醚类硫的实验研究与分子模拟计算[D]. 唐龙飞.中国矿业大学 2016
[9]煤中有机硫微波脱除的量子化学模拟与实验研究[D]. 杨彦成.中国矿业大学 2016
[10]钙基添加剂与高硫煤共热解固硫作用及产物变化规律[D]. 周长海.太原理工大学 2016
本文编号:2949171
【文章来源】:内蒙古大学内蒙古自治区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8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煤中硫赋存状态Fig1.1Existenceformofsulfurincoal特低硫煤
内蒙古大学硕士毕业论文棕色广口瓶中。Na+、K+以及 Fe3+作为廉价易得的添加剂而 Ba 作为 Ca 的同主族物,性质相近,研究较少,选取对模型化合物热解过程中含硫气体逸出的影响,可丰富解脱硫打下良好基础。谱(Py-GC)实验品于固定床反应器中,采用程序升温(10oC /min)法,O2-Ar 气氛下,流量为 300 mL/min,每隔 5 min 取点测试色谱柱和检测器温度分别为 80oC 和 250oC,每次实验干扰。实验装置如图 2.1 所示。
的选取与担载的选取与担载与 2.1.1 同中硫的含量测定,按氯化物中金属质量分数进行掺杂。取 5g 含硫模型化合% FeCl3溶液,搅拌 6 h,静置 6 h,放入烘箱,60 ℃烘干Py-MS)实验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煤含硫模型化合物微波脱硫前后FTIR分析[J]. 许宁,陶秀祥. 煤炭技术. 2018(11)
[2]库仑滴定法测量高硫矿物中全硫[J]. 胡彪,熊知明,莫晓山,刘晓川. 分析仪器. 2018(05)
[3]煤炭中造成大气污染有害元素的分析[J]. 丁宁. 中国标准化. 2018(18)
[4]煤中硫在氩气气氛下迁移规律试验研究[J]. 刘志红,涂威,韩正伟. 煤炭技术. 2018(02)
[5]大气污染治理助推绿色发展(英文)[J]. Xiang GAO,Cheng-hang ZHENG.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Science A(Applied Physics & Engineering). 2018(01)
[6]民用散煤燃烧排放颗粒物微观特征[J]. 戚涛,高健,李静,徐仲均. 环境工程学报. 2017(07)
[7]我国煤炭需求、探查潜力与高效利用分析[J]. 滕吉文,乔勇虎,宋鹏汉. 地球物理学报. 2016(12)
[8]煤中噻吩硫模型化合物介电特性及其与分子极性关系[J]. 葛涛,张明旭.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2016(06)
[9]NaCl/FeCl3对高硫煤热解脱硫影响的研究[J]. 李冀静,余鹏飞. 电站系统工程. 2015(05)
[10]中国煤中硫含量分布特征及其沉积控制[J]. 唐跃刚,贺鑫,程爱国,李薇薇,邓秀杰,魏强,李龙. 煤炭学报. 2015(09)
博士论文
[1]有机硫对煤自燃特性影响研究[D]. 张兰君.中国矿业大学 2016
[2]类煤结构模型化合物的热解研究[D]. 孔令浩.大连理工大学 2015
[3]中国新能源发展研究[D]. 张海龙.吉林大学 2014
[4]典型高硫煤热解过程中硫、氮的变迁及其交互作用机制[D]. 王美君.太原理工大学 2013
[5]西部弱还原性煤热解特性研究[D]. 赵云鹏.大连理工大学 2010
[6]杂原子类煤结构模型化合物的热解及含硫化合物脱除的量子化学研究[D]. 凌丽霞.太原理工大学 2010
[7]煤的热解转化和脱硫研究[D]. 刘全润.大连理工大学 2006
硕士论文
[1]高硫煤热解过程中硫释放与迁移的研究[D]. 杨暖暖.内蒙古大学 2018
[2]金属氧化物对煤热解过程中硫迁移的影响[D]. 王龙.内蒙古大学 2018
[3]萘和菲加氢及产物对煤液化影响的研究[D]. 罗力.华东理工大学 2018
[4]镍基、钴基添加剂对高硫焦煤热解过程中硫迁移行为的影响[D]. 李睿.太原理工大学 2017
[5]煤与生物质共热解对硫逸出的影响[D]. 付琦.内蒙古大学 2017
[6]煤相关含硫模型化合物C-S键断裂及硫的迁移研究[D]. 王丹.中国矿业大学 2017
[7]煤炭及含硫模型化合物生物降解转化的研究[D]. 邵雪嫚.安徽理工大学 2016
[8]微波联合氧化助剂脱除煤中硫醚类硫的实验研究与分子模拟计算[D]. 唐龙飞.中国矿业大学 2016
[9]煤中有机硫微波脱除的量子化学模拟与实验研究[D]. 杨彦成.中国矿业大学 2016
[10]钙基添加剂与高硫煤共热解固硫作用及产物变化规律[D]. 周长海.太原理工大学 2016
本文编号:294917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hxgylw/2949171.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