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化学工业论文 >

改性介孔氧化铝的合成及其催化应用

发布时间:2021-01-27 07:54
  氧化铝溶胶因其成本低、热稳定性高等常被用作催化裂化催化剂粘结剂。常规氧化铝只存在Lewis酸,裂化性能很强但使催化剂极易减活。要保持催化剂较好的裂化活性需引入Br?nsted酸。因此需要改进氧化铝溶胶的制备方法,使其具有良好的孔道性质和一定量的Br?nsted酸,提高氧化铝的B/L的比例,进而改善催化裂化催化剂的整体性能。论文采用溶胶凝胶法,以拟薄水铝石为铝源,考察氟硼酸铵、Y分子筛结构导向剂、Ti、Zr等改性剂对氧化铝的酸性调节效果。氟硼酸铵法可得到具有丰富Br?nsted酸的介孔氧化铝,氧化铝的比表面积233cm2/g,孔容0.65cm3/g,使用氟硼酸铵法改性的氧化铝溶胶作粘结剂合成催化剂与常规氧化铝溶胶和常规硅溶胶的催化剂比较,催化剂的结焦明显降低,其中液化气、C3=和C4=烯烃的收率明显增大。论文还采用Y分子筛导向剂法合成Br?nsted酸的介孔氧化铝,通过单因素考察,得到最优的反应条件:反应时间6h,温度80℃,焙烧温度600℃,焙烧时间4h,老化时间8h,氧化铝的比表面积320m2/g,孔容0.72cm3/g。Ti、Zr、硅溶胶改性氧化铝,可以得到具有Br?nsted酸的... 

【文章来源】: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山东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改性介孔氧化铝的合成及其催化应用


PEO作为结构导向剂的反应的机理图

氧化铝,羟基,表面,γ-氧化铝


图 1-2 氧化铝表面的五种羟基Fig1-2 Five kinds of hydroxyl on alumina使用1H MAS NMR 也可以检测到氧化铝表面存在五种羟基[18]:分别在-0.3,0.0,.9,1.5 和 2.4ppm 处,其中-0.3ppm(图 1-2 中的 Ib)处的羟基是氧化铝表面上最多的,.4ppm(图 1-2 中的Ⅲ)出的羟基具有最强的酸性。氧化铝改性可以引入一些其他的元,如硼、硅、磷、氟等,这类元素在引入的过程中会与氧化铝发生反应,使氧化铝的构发生变化同时引起氧化铝表面羟基的变化。在制备氧化铝过程中,一般是先合成 Al(OH)3的凝胶,而氢氧化铝的表面有许多的基,在焙烧生成 γ-氧化铝的过程中,表面羟基会与相邻的氢脱水形成 Al-O-Al 键,形的不饱和配位的铝离子是 L 酸位,但吸附水汽后 L 酸会变为 B 酸。但是这类的 B 酸般很弱,所以在 γ-氧化铝的表面上主要还是 L 酸位,由于 L 酸是酸性结焦中心,过强 L 酸会制约氧化铝在载体方面的应用,所以需要对氧化铝进行改性,制备出具有适宜分布的氧化铝,以满足实际生产的需要。检测材料表面的酸性,可以通过以吡啶为探或 CO 为探针的 FTIR、TPD、1H MAS NMR 等可以检测出材料表面的酸强度、酸分

氧化铝,B酸,负载量,红外谱图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工程硕士学位论文.1 硼元素改性对于硼元素改性氧化铝的研究,硼会与氧化铝发生反应生成 Al-O-B 的键,而性要高于 Al-OH 的酸性且 B 的引入是氧化铝上增加的是 B 酸位。Wenbin Chen 和 Francoise Maugé 等[19]研究了在氧化铝上负载硼对其性质的改负载不同的硼的含量研究氧化铝表面酸量和酸分布的变化,用 2,6-二甲基甲吡针的 FTIR 分析参杂硼后的氧化铝酸性质的变化。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氧化铝表面钛改性的机理分析[J]. 张志民,郭长友,凌凤香,沈智奇.  石油炼制与化工. 2012(10)
[2]催化裂化催化剂孔结构表征及其对反应性能影响的研究进展[J]. 杨一青.  炼油与化工. 2010(06)
[3]一种高活性透明液相NaY沸石导向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J]. 杨贵东,刘欣梅,王有和,乔柯,阎子峰,高雄厚.  分子催化. 2009(01)
[4]化学改性对催化裂化催化剂氢转移性能的影响[J]. 沈志虹,付玉梅,蒋明,李淑云.  催化学报. 2004(03)
[5]催化剂的大分子裂化性能与渣油裂化[J]. 朱华元,何鸣元,宋家庆,张信.  炼油设计. 2000(08)
[6]F在硫化态NiW/γ-Al2O3催化剂中的作用[J]. 曲良龙,建谋,石亚华,李大东.  催化学报. 1998(06)
[7]加氢脱硫催化剂的研究 ——Ⅲ.TiO2对Mo-Co系加氢脱硫催化剂的助催化效应[J]. 傅贤智,杨锡尧,庞礼.  分子催化. 1989(03)
[8]加氢脱硫催化剂的研究——Ⅱ.Mo-Co-Ti/γ-Al2O3催化剂硫化态的XPS表征[J]. 傅贤智,杨锡尧,庞礼.  分子催化. 1989(02)



本文编号:300272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hxgylw/300272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78e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