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o/γ-A1203催化剂上FCC汽油选择性加氢脱硫动力学
发布时间:2021-03-12 16:49
脱除FCC汽油中含硫化合物最有效的方法是加氢脱硫,最常用的催化剂是Co-Mo/γ-Al2O3。目前的研究热点大多关注含硫化合物单独加氢脱硫过程的动力学,对于两种含硫组分同时加氢脱硫过程的动力学尚未有研究,而这一研究对于理解FCC汽油的实际脱硫过程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加氢脱硫的同时,汽油中的烯烃也会加氢饱和并降低汽油的辛烷值。因此,在提高汽油脱硫率的同时也要保证汽油的辛烷值。本文以苯并噻吩和噻吩两种含硫化合物为研究对象,在排除了内外扩散的条件下,在FGH-31催化剂上分别研究了苯并噻吩和噻吩单独加氢脱硫和同时加氢脱硫的反应动力学,建立了苯并噻吩和噻吩单独加氢和共加氢的LHHW型反应动力学方程。同时,本文还建立了1-辛烯在FGH-31催化剂上的加氢饱和生成辛烷以及1-辛烯异构化反应的LHHW型反应动力学方程。本文讨论了不同含硫化合物加氢脱硫动力学规律的差异,以及同时加氢脱硫时动力学规律的变化。可以从噻吩在单独加氢和共加氢时反应机理上的变化(从双活性位机理变为单活性位机理)看出,加氢时一个含硫化合物的加氢动力学规律会受到其他含硫化合物加氢反应的影响。此外,通过考察FGH-31催化剂上苯...
【文章来源】:华东理工大学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7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图2.8?Co-Mo-S模瓣催化剂示意图;(a)Co除了形成Co-Mo-S相外,还可单独形成C09S8??和嵌入Ah化晶格内部;(b煤体表面单层和多层MoS!对不同结构的Co-Mo-S有影响??--
第14页?华东理工大学硕±学位论文??簇在载体表面的堆积方向有关。MoS2簇在载体表面的堆积方向如图2.9所示,分为平行??堆积和垂直堆积。这两种堆积方式的MoS2簇的活性中必都在MoS2簇的侧面。垂直堆??积的MoS2簇,相当于Co-Mo-S(II),与载体的相互作用较弱,有利于加氨脱硫。而平??行堆积时,MoS2簇的侧面的活性中屯与载体的相互作用较强,不利于加氨脱硫。??Type?II???I顧伽??纖??似?(b)??图2.9?M0S2簇在载体表面可能的堆积方向??巧呂11化?2.9?Poss化le?models?of?morphology?of?M0S2?on?support:?(a)?Basal-bonded?active?phase;?(b)??Edge-bonded?active?phase??2.6本章小结??本章主要从汽油中典型含硫化合物的加氨脱硫动力学w及加氮脱硫催化剂两个方??面阐述了国内外目前对于汽油加氨脱硫的研究,并简单介绍了汽油脱硫的加氨技术W及??非加复技术。从W上的综述中可W看出,目前汽油脱硫仍然是W加氨脱硫为主,最常用??的催化剂是Co-Mo/Al2〇3,且在研究加氨脱硫时,大多数研究者都只单独考虑其中一种??含硫化合物,忽略了其他含硫化合物对他的影响。同时,在考虑汽油加氯脱硫时,汽油??中稀姪的加氨饱和不容忽视。??
4.5本章小结??本文研究了苯并暧吩与嗟吩单独加氨和共加氨的动力学。苯并喔吩单独加氮的决速??步骤涉及一个苯并喔吩吸附位,嗟吩单独加氨的决速步骤涉及两个喔吩吸附位;而在共??加氨中,苯并嚷吩和懂吩加氨的决速步骤都只涉及一个苯并嗟吩或嚷吩活性位。由于苯??并喔吩、嗟吩和之间存在竞争吸附,且不同吸附质之间的吸附存在相互影响,采用??LHHW方法建立动力学必须W真实的原料组成和实际操作条件为基础。??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催化裂化汽油选择性加氢脱硫过程中烯烃加氢饱和反应动力学研究[J]. 习远兵,高晓冬,李明丰,聂红. 石油炼制与化工. 2011(09)
[2]论新型加氢脱硫催代剂的研制[J]. 赵德玉. 现代商贸工业. 2009(16)
[3]金属改性对Co-Mo/γ-Al2O3加氢脱硫催化剂选择性的影响[J]. 秦鸣霞,俞斌,杨婧,李华金. 工业催化. 2009(05)
[4]季铵盐相转移催化氧化噻吩的研究[J]. 赵地顺,任红威,周二鹏,李乐. 燃料化学学报. 2007(01)
[5]Co-Mo加氢脱硫催化剂的TEM表征[J]. 孙淑玲,石亚华,徐广通,王锦业. 石油炼制与化工. 2006(11)
[6]催化裂化汽油加氢脱硫及芳构化工艺反应条件的研究[J]. 张晓燕,王国良,孙殿成,刘金龙. 炼油技术与工程. 2006(03)
[7]相转移催化应用于催化裂化汽油氧化脱硫的研究[J]. 赵地顺,马四国,刘翠微,任红威.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006(01)
[8]催化汽油加氢脱硫降烯烃系列催化剂工业试生产及应用[J]. 陈鑫,蔡卫,于向真,李明丰. 工业催化. 2005(06)
[9]生产低硫低烯烃汽油的RIDOS技术[J]. 李大东,石亚华,杨清雨. 中国工程科学. 2004(04)
[10]催化裂化汽油选择性加氢脱硫催化剂RSDS-1的开发[J]. 李明丰,夏国富,褚阳,胡云剑. 石油炼制与化工. 2003(07)
硕士论文
[1]Co-Mo/γ-Al2O3催化剂上汽油加氢脱硫动力学及反应机制[D]. 王雪杭.华东理工大学 2012
本文编号:3078643
【文章来源】:华东理工大学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7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图2.8?Co-Mo-S模瓣催化剂示意图;(a)Co除了形成Co-Mo-S相外,还可单独形成C09S8??和嵌入Ah化晶格内部;(b煤体表面单层和多层MoS!对不同结构的Co-Mo-S有影响??--
第14页?华东理工大学硕±学位论文??簇在载体表面的堆积方向有关。MoS2簇在载体表面的堆积方向如图2.9所示,分为平行??堆积和垂直堆积。这两种堆积方式的MoS2簇的活性中必都在MoS2簇的侧面。垂直堆??积的MoS2簇,相当于Co-Mo-S(II),与载体的相互作用较弱,有利于加氨脱硫。而平??行堆积时,MoS2簇的侧面的活性中屯与载体的相互作用较强,不利于加氨脱硫。??Type?II???I顧伽??纖??似?(b)??图2.9?M0S2簇在载体表面可能的堆积方向??巧呂11化?2.9?Poss化le?models?of?morphology?of?M0S2?on?support:?(a)?Basal-bonded?active?phase;?(b)??Edge-bonded?active?phase??2.6本章小结??本章主要从汽油中典型含硫化合物的加氨脱硫动力学w及加氮脱硫催化剂两个方??面阐述了国内外目前对于汽油加氨脱硫的研究,并简单介绍了汽油脱硫的加氨技术W及??非加复技术。从W上的综述中可W看出,目前汽油脱硫仍然是W加氨脱硫为主,最常用??的催化剂是Co-Mo/Al2〇3,且在研究加氨脱硫时,大多数研究者都只单独考虑其中一种??含硫化合物,忽略了其他含硫化合物对他的影响。同时,在考虑汽油加氯脱硫时,汽油??中稀姪的加氨饱和不容忽视。??
4.5本章小结??本文研究了苯并暧吩与嗟吩单独加氨和共加氨的动力学。苯并喔吩单独加氮的决速??步骤涉及一个苯并喔吩吸附位,嗟吩单独加氨的决速步骤涉及两个喔吩吸附位;而在共??加氨中,苯并嚷吩和懂吩加氨的决速步骤都只涉及一个苯并嗟吩或嚷吩活性位。由于苯??并喔吩、嗟吩和之间存在竞争吸附,且不同吸附质之间的吸附存在相互影响,采用??LHHW方法建立动力学必须W真实的原料组成和实际操作条件为基础。??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催化裂化汽油选择性加氢脱硫过程中烯烃加氢饱和反应动力学研究[J]. 习远兵,高晓冬,李明丰,聂红. 石油炼制与化工. 2011(09)
[2]论新型加氢脱硫催代剂的研制[J]. 赵德玉. 现代商贸工业. 2009(16)
[3]金属改性对Co-Mo/γ-Al2O3加氢脱硫催化剂选择性的影响[J]. 秦鸣霞,俞斌,杨婧,李华金. 工业催化. 2009(05)
[4]季铵盐相转移催化氧化噻吩的研究[J]. 赵地顺,任红威,周二鹏,李乐. 燃料化学学报. 2007(01)
[5]Co-Mo加氢脱硫催化剂的TEM表征[J]. 孙淑玲,石亚华,徐广通,王锦业. 石油炼制与化工. 2006(11)
[6]催化裂化汽油加氢脱硫及芳构化工艺反应条件的研究[J]. 张晓燕,王国良,孙殿成,刘金龙. 炼油技术与工程. 2006(03)
[7]相转移催化应用于催化裂化汽油氧化脱硫的研究[J]. 赵地顺,马四国,刘翠微,任红威.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006(01)
[8]催化汽油加氢脱硫降烯烃系列催化剂工业试生产及应用[J]. 陈鑫,蔡卫,于向真,李明丰. 工业催化. 2005(06)
[9]生产低硫低烯烃汽油的RIDOS技术[J]. 李大东,石亚华,杨清雨. 中国工程科学. 2004(04)
[10]催化裂化汽油选择性加氢脱硫催化剂RSDS-1的开发[J]. 李明丰,夏国富,褚阳,胡云剑. 石油炼制与化工. 2003(07)
硕士论文
[1]Co-Mo/γ-Al2O3催化剂上汽油加氢脱硫动力学及反应机制[D]. 王雪杭.华东理工大学 2012
本文编号:307864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hxgylw/3078643.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