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聚乳酸立构复合结晶的构筑及其增容作用和机理研究
发布时间:2021-04-26 06:18
左旋聚乳酸(PLLA)与右旋聚乳酸(PDLA)能够形成立构复合结晶(sc-PLA),具有高熔点、耐热耐水解等等特点,因其提高聚乳酸材料的熔体强度,热变形温度与机械性能而备受关注。sc-PLA形成的机理是对映异构体分子间氢键作用导致的分子链紧密堆积,在聚乳酸基复合与共混材料体系中构筑界面sc-PLA,将有利于提升两相间界面强度,影响复合与共混材料的聚集态结构的形成与演化及其他宏观物理性能,但其在软硬嵌段结构的聚氨酯弹性体体系中的结晶特性和作用机理仍然不清晰。本论文设计合成软段含PDLA的生物基聚氨酯弹性体,分别作为CNC填充改性的基体和商品化PLLA共混改性的增韧剂,通过界面构筑sc-PLA,提升界面强度,改善相容性,研究影响界面构筑sc-PLA的因素及其作用,揭示其影响复合共混材料性能的内在机理。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制备软段含PDLA的生物基聚氨酯弹性体(D-PU)与接枝PLLA的纳米纤维素(CNC-g-L)复合材料,研究不同复合比例时,界面sc-PLA对CNC粒子分散,熔体强度,机械性能与氧气阻隔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界面sc-PLA改善D-PU与CNC-g-L的相容性,增...
【文章来源】:合肥工业大学安徽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9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聚乳酸的结晶形态
1.2.1 hc-PLA晶体形态
1.2.2 sc-PLA晶体形态
1.2.3 影响sc-PLA形成的因素
1.3 sc-PLA在纳米复合材料的界面增容作用
1.3.1 碳纳米管纳米复合材料
1.3.2 纳米纤维素复合材料
1.4 sc-PLA在共混材料的界面增容作用
1.4.1 石油基弹性体增韧PLLA共混材料
1.4.2 生物基弹性体增韧PLLA共混材料
1.5 研究意义及主要内容
第二章 界面sc-PLA增强D-PU/CNC力学和氧气阻隔性能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材料
2.2.2 样品制备步骤
2.2.3 测试表征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CNC-g-L形态与结构表征
2.3.2 D-PU纳米复合材料结构表征
2.3.3 D-PU纳米复合材料微观形貌结构
2.3.4 D-PU纳米复合材料热稳定性
2.3.5 D-PU纳米复合材料聚集态结构
2.3.6 D-PU纳米复合材料热行为
2.3.7 D-PU纳米复合材料流变性能
2.3.8 D-PU纳米复合材料力学性能
2.3.9 D-PU纳米复合材料氧气阻隔性能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生物基聚氨酯弹性体增韧改性聚乳酸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材料
3.2.2 样品制备步骤
3.2.3 测试表征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PLLA共混材料的聚集态结构
3.3.2 PLLA共混材料的热行为
3.3.3 PLLA共混材料的力学性能
3.3.4 PLLA共混材料的流变性能
3.3.5 PLLA共混材料的微观形貌
3.3.6 PLLA共混材料的增韧机理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界面sc-PLA的增容作用及机理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材料
4.2.2 样品制备步骤
4.2.3 测试表征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聚氨酯弹性体与PLLA界面作用力
4.3.2 L-PU与 D-PU共混材料流变性能
4.3.3 L-PU与 D-PU共混材料聚集态结构
4.3.4 L-PU与 D-PU共混材料热行为
4.3.5 L-PU与 D-PU共混材料力学性能
4.3.6 L-PU与 D-PU共混材料热稳定性能
4.3.7 L-PU与 D-PU共混材料微观形貌
4.3.8 L-PU与 D-PU共混材料退火结晶形貌
4.3.9 L-PU与 D-PU共混材料退火的力学性能
4.3.10 L-PU与 D-PU共混材料退火增韧机理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本文编号:3160899
【文章来源】:合肥工业大学安徽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9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聚乳酸的结晶形态
1.2.1 hc-PLA晶体形态
1.2.2 sc-PLA晶体形态
1.2.3 影响sc-PLA形成的因素
1.3 sc-PLA在纳米复合材料的界面增容作用
1.3.1 碳纳米管纳米复合材料
1.3.2 纳米纤维素复合材料
1.4 sc-PLA在共混材料的界面增容作用
1.4.1 石油基弹性体增韧PLLA共混材料
1.4.2 生物基弹性体增韧PLLA共混材料
1.5 研究意义及主要内容
第二章 界面sc-PLA增强D-PU/CNC力学和氧气阻隔性能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材料
2.2.2 样品制备步骤
2.2.3 测试表征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CNC-g-L形态与结构表征
2.3.2 D-PU纳米复合材料结构表征
2.3.3 D-PU纳米复合材料微观形貌结构
2.3.4 D-PU纳米复合材料热稳定性
2.3.5 D-PU纳米复合材料聚集态结构
2.3.6 D-PU纳米复合材料热行为
2.3.7 D-PU纳米复合材料流变性能
2.3.8 D-PU纳米复合材料力学性能
2.3.9 D-PU纳米复合材料氧气阻隔性能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生物基聚氨酯弹性体增韧改性聚乳酸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材料
3.2.2 样品制备步骤
3.2.3 测试表征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PLLA共混材料的聚集态结构
3.3.2 PLLA共混材料的热行为
3.3.3 PLLA共混材料的力学性能
3.3.4 PLLA共混材料的流变性能
3.3.5 PLLA共混材料的微观形貌
3.3.6 PLLA共混材料的增韧机理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界面sc-PLA的增容作用及机理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材料
4.2.2 样品制备步骤
4.2.3 测试表征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聚氨酯弹性体与PLLA界面作用力
4.3.2 L-PU与 D-PU共混材料流变性能
4.3.3 L-PU与 D-PU共混材料聚集态结构
4.3.4 L-PU与 D-PU共混材料热行为
4.3.5 L-PU与 D-PU共混材料力学性能
4.3.6 L-PU与 D-PU共混材料热稳定性能
4.3.7 L-PU与 D-PU共混材料微观形貌
4.3.8 L-PU与 D-PU共混材料退火结晶形貌
4.3.9 L-PU与 D-PU共混材料退火的力学性能
4.3.10 L-PU与 D-PU共混材料退火增韧机理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本文编号:316089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hxgylw/3160899.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