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化学工业论文 >

稠油临CO+H 2 /H 2 O热降黏改质基础研究

发布时间:2021-07-03 19:28
  稠油流动性差、沥青质含量高,密度大的特点为其输送及加工带来极大的挑战,采用何种工艺能够高效改质稠油是相关部门亟需解决的难题,也是目前相应技术开发的热点。本文针对油砂沥青减压渣油,开展纯热降黏改质和在CO+H2/H2O体系存在下的热改质基础研究,为稠油临CO+H2/H2O热降黏技术的开发提供基础数据。分别考察了不同氢源条件对油砂沥青减压渣油改质效果的影响,揭示CO+H2/H2O体系作为稠油热降黏改质氢源的可能性,通过简化的渣油反应网络建立了五集总四参数动力学模型。研究结果表明,相同反应条件下,稠油临CO+H2/H2O热降黏改质生成油的黏度、密度相比于常规减黏生成油的稍大,安定性较好。生焦率相同的情况下,与常规减黏裂化相比,临CO+H2/H2O热降黏改质的生焦起始点延长了34 min,斑点实验等级降低了12级,降黏率超过29%,o... 

【文章来源】: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山东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8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稠油临CO+H 2 /H 2 O热降黏改质基础研究


上流式反应器减黏裂化流程图

工艺流程图,临氢,渣油,工艺流程图


度上能够阻滞石油焦的生成,提高热裂解反应的苛刻度。张龙力等[28]研究临氮及临氢热改质反应过程中的胶体稳定性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大港常转化反应过程中的胶体稳定性随着反应的进行迅速下降。与临氮反应相比氢反应过程中,胶体稳定性变化速率较缓,生焦诱导期得以延长,显著降苯不溶物生成率。杨涛等[29]考察了塔河渣油在临氢条件下的减黏改质过程河渣油 100℃时的降黏率可达 80%以上,并且能够有效控制甲苯不溶物的一个较低的水平。本千代田(Chiyoda)化工建设公司研发的 Vis ABC 工艺[30]是临氢减黏裂代表,其核心设备是临氢减黏加热炉。Aquaconversion 渣油临氢减黏工艺[的渣油临氢减黏改质技术,其工艺流程图如图 1-2 所示,此工艺的优点能质组分的黏度,在高转化率下提高馏分油收率。该工艺已成功应用在荷属 Curacao ISLA 炼油厂 2 Mt/a 热减黏装置上。

七参数,集总,动力学模型


图 1-5 五集总七参数动力学模型Fig. 1-5 Five lump-seven parameter model for mild thermal crackin现减压渣油在缓和条件下的热裂化反应可以用五集总七参数动反应体系中蒸汽液体平衡能够改变一些集总的线性动力学行为,现出一级反应动力学行为。等[57]按产品划分集总,在雪佛龙(Stangeland)五集总动力学模出了适用于减压渣油和焦化蜡油加氢裂化反应的集总动力学模型明,PLHK 集总模型继承了雪佛龙(Stangeland)五集总动力学模了因虚拟组分划分过细而带来的问题,为快速方便地模拟轻质油提供了可行的途径。等[58]通过减压渣油焦化反应过程及其相关的机理的研究,将减压分为裂解气、汽油、柴油与蜡油、中间产品及石油焦等五部分,应用在该反应体系,从而建立了适用于减渣焦化反应体系的六集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稠油降粘工艺技术概述[J]. 宋斌.  甘肃科技. 2015(21)
[2]劣质渣油热改质与供氢热改质[J]. 王齐,王宗贤,庄士成,李凤绪,郭磊,郭爱军.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2014(03)
[3]稠油降粘技术研究及前景展望[J]. 赵焕省,张微.  广东化工. 2013(16)
[4]稠油开采技术现状及展望[J]. 赵丽莎,吴小川,易晨曦,王婉青.  辽宁化工. 2013(04)
[5]稠油降粘技术概述[J]. 王婉青,易晨曦,吴小川,赵丽莎.  四川化工. 2013(02)
[6]大港常压渣油临氮与临氢热反应过程中胶体稳定性变化研究[J]. 张龙力,杨国华,阙国和,杨朝合,山红红.  燃料化学学报. 2011(09)
[7]稠油乳化降粘剂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J]. 刘忠运,李莉娜.  精细与专用化学品. 2009(24)
[8]世界重油资源状况分析[J]. 钟文新,陈明霜.  石油科技论坛. 2008(05)
[9]减压渣油掺炼工业供氢剂缓和热转化的基础研究[J]. 郭爱军,王宗贤,张会军,王治卿.  燃料化学学报. 2007(06)
[10]400号奥里乳化油的应用特性[J]. 丁怀德.  江西能源. 2006(04)

博士论文
[1]劣质超重油供氢热转化基础研究[D]. 王齐.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4

硕士论文
[1]劣质渣油临氢供氢减黏裂化研究[D]. 郭磊.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4



本文编号:326320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hxgylw/326320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dd6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