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化学工业论文 >

煤直接液化高分散铁系催化剂改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1-07-30 19:19
  煤直接液化催化剂可以降低煤直接液化反应条件的苛刻度,提高液化油收率,降低煤液化生产成本,提高煤液化产业的竞争力。性价比高的煤直接液化铁系催化剂研究比较多,但是铁系催化剂活性不高,如何提高该类催化剂的活性是研究重点。催化剂的粒径越小,越分散,和煤接触就越充分,越有利于催化剂和反应物两者之间的反应,因此降低铁系催化剂粒径和提高分散度是提高催化效率的有效手段之一:与此同时,采用助剂改性方法来改善催化剂的物理化学性能,尤其是改善铁催化剂本身活性偏低的缺点,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本论文以为F eSO4·H2O铁源,NH3·H2O为沉淀剂,使用沉淀-空气氧化的方法,在不同的pH和温度条件下,制备一系列的高分散铁系催化剂。实验结果表明:(1)不同的反应pH对催化剂的微观结构影响很大,当pH小于7时催化剂的晶相主要是FeOOH,当pH大于7时晶相逐步向γ-Fe2O3转化;比表面积和孔容随着pH的增大而增加,当pH等于7时达到最大。(2)随着反应温度的升高,催化剂的晶相由γ-FeOOH逐渐变为α-FeOO H,然后再变成γ-Fe2O3,催化剂的比表面积也会随之降低,对上湾煤的液化油收率也逐渐降低,但是当反... 

【文章来源】: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上海市

【文章页数】:6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煤直接液化高分散铁系催化剂改性研究


不同团树各的谊化刑的笼肋困

形貌表征,催化剂,孔径分布


Figui*e?2?Pore?size?dis化化ution?of?化e?cataly巧??3.2.3催化剂的形貌表征??图3-3是在不同反应pH值的条件下催化剂的SEM图。当反应pH为6.0时,化合??物的表面是棒状形态,直径大概有60 ̄150nm,长度大概有300 ̄500?nm,当反应pH为??6.5时,化合物的表面是比较纤细的形态,但是晶体么间彼此交叠比较厉害,直径约为??20 ̄100nm,长度约为200 ̄600nm;当反应pH为7.0时,化合物的形态变成长片状结??构,大部分晶体宽度约200 ̄300nm,长度约600 ̄700nm;当反应pH为7.5时催化剂的??结构分为棒状和颗粒状两种,并且两种形态产生交叠,颗粒状直径约80?nm:当反应pH??为8.0时

催化剂,化合物,板条状,直径


?第19页??图3-4是对应催化剂的巧M图。透射电镜下的化合物的微观形态能够看得更加清??楚,比巧反应pH为6.0时的化合物晶相和pH为6.5时化合物的晶化可W发现阳为??6.0时的化合物的结构边线更清析,而pH为6.5时化合物相对比较集中,分散性较差;??当pH=7.0时催化剂显现出的结构为板条状,是典型的丫-FeOOH结构;当反应pH为7.5??时,化合物的结构主体是颗粒状,其直径在80 ̄100nm左右;当反应pH为8.0时,化??合物也是颗粒状,但是直径小,较为分散,或许这就导致了?BET中它的比表面积较大,??直径较小。总体看来,a-FeOOH主要为棒状形态,Y-FeOOH为板条状,Y-Fe2〇3为颗粒??形态。??mm??图3-3不同反应pH值催化剂的S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页岩气资源潜力及其在天然气未来发展中的地位[J]. 赵文智,董大忠,李建忠,张国生.  中国工程科学. 2012(07)
[2]提高能效是能源安全的重要内涵[J]. 杨宏伟.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12(07)
[3]研判行业大势 促进交流合作——《2011年国内外油气行业发展报告》发布会综述[J]. 戚永颖.  国际石油经济. 2012(Z1)
[4]神华低碳清洁能源技术探索与实践[J]. 张玉卓.  煤炭经济研究. 2012(02)
[5]一种煤直接液化复合催化剂的研究[J]. 王勇,李文博,史士东.  煤炭转化. 2011(03)
[6]神华煤直接液化工艺开发历程及其意义[J]. 舒歌平.  神华科技. 2009(01)
[7]煤直接液化研究评述[J]. 李刚,凌开成.  洁净煤技术. 2008(02)
[8]煤直接液化工艺技术及工程应用[J]. 范传宏.  石油炼制与化工. 2003(07)
[9]煤炭液化技术的开发现状与前景分析[J]. 贾明生,陈恩鉴,赵黛青.  中国能源. 2003(03)
[10]NEDOL模式下神华煤液化试验中的催化剂活性比较[J]. 陈明秀,史士东,何平.  洁净煤技术. 2002(04)

博士论文
[1]神华煤直接液化动力学及机理研究[D]. 李显.大连理工大学 2008
[2]神华煤的预处理及其新型固体酸催化液化研究[D]. 王知彩.华东理工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31197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hxgylw/331197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47e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