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化学工业论文 >

Fe基金属氧化物催化甲醇制备化学燃料

发布时间:2021-08-26 12:32
  甲醇作为一种极其重要的有机溶剂及工业原材料,在各个领域中普遍使用。将甲醇转化为液态燃料已经被深入研究。传统的对甲醇转化为其他燃料的生产方式有甲醇重整制H2,甲醇制烯烃,甲醇制丙烯,甲醇制汽油等。本论文以Fe基金属氧化物为催化剂,有别于传统的制烃途径,实现了甲醇一锅催化转化为烃。首先,甲醇重整产生的氢气和一氧化碳,其次,该气体产物再经费托合成反应生成烃类产物。Fe基金属氧化物催化剂不但催化甲醇重整,也催化费托合成反应。此研究为甲醇催化制备液体燃料和有机化学品开辟了新路径。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首先,采用水热法合成出一系列MFe2O4(M=Ni、Zn、Mn、Co、Fe)催化剂,然后采用XRD、SEM、N2物理吸附-脱附、H2-TPR、XPS等多种手段进行表征,并进行了甲醇转化活性评价。结果表明,气体产物中主要组分为H2、CO、CH4和CO2。催化剂中MFe2O4中M元素对于液相产物中烃类含量有一定的影响,其中,催化剂ZnFe2O4展现出最好的催化活性,主要液体产物中C6-C21烃类的相对百分量可以达94%。其次,为考察MFe2O4内金属间的相互做用及在MFe2O4基础上引入第三种... 

【文章来源】:湘潭大学湖南省

【文章页数】:6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Fe基金属氧化物催化甲醇制备化学燃料


为MFe2O4(M=Zn,Mn,Co)催化剂的H2-TPR曲线

催化剂,气体产物,甲醇转化率,催化转化


图 3.7 在 H2氛围 340℃还原后 ZnFe2O4催化剂的 XPS图(a),Zn2p 图(b)和 Fe2p图(c)。3.4 MO, MFe2O4和 M0.5Co0.5Fe2O4催化剂催化转化甲醇MO、MFe2O4和 M0.5Co0.5Fe2O4催化剂催化转化甲醇的转化率及气体产物质量列于表 3.5 中,可以看出,不添加任何催化剂时,反应中甲醇的转化率只有 8.9%,并且只有少量的气体产生。当添加 MO 催化剂后,甲醇转化率增加,其中,Co3O4呈现出最大的转化率(35.9%),这说明甲醇重整反应已经被催化。相比于 MO(M= Zn,Fe,Mn)催化剂,MFe2O4和 M0.5Co0.5Fe2O4呈现出更高的甲醇转化率(大于 22%)。从表 3.4 还可以看出在气体产物的质量上,在 MO 催化剂中,NiO和Co3O4催化后,反应生成的气体产物的质量最多,其次是 Fe3O4催化剂。相比于Fe3O4催化剂,在二组分 MFe2O4催化剂中, NiFe2O4,ZnFe2O4和 MnFe2O4催化后所得气体产物显示出较高的气体产物收率,而 CoFe2O4催化后生成的气体产物量更

曲线,催化剂,还原温度,曲线


3.3.2 催化剂的 H2-TPR 表征图 3.2 为 MFe2O4(M = Zn,Mn,Co)催化剂的 H2-TPR 曲线。由图我们可以知道,MFe2O4具有较高的还原温度,在 340-900℃之间。不同的 M 元素对应的MFe2O4的还原温度也不同。由图表明,MFe2O4的还原温度从高到低依次为ZnFe2O4.> MnFe2O4> CoFe2O4。结果表明:在温度低于 340℃温度下,纯 H2条件下,MFe2O4(M = Zn,Mn,Co)催化剂不能还原。ntIneity(a.us)ZnFe2O4MnFe2O4CoFeO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高温沉淀铁基催化剂上费托合成含氧化合物生成机理的研究[J]. 毛菀钰,孙启文,应卫勇,房鼎业.  燃料化学学报. 2013(03)
[2]甲醇的生产工艺及其发展现状[J]. 段志成,赫文秀.  内蒙古石油化工. 2010(04)
[3]大型煤气化技术的研究与发展[J]. 王辅臣,于广锁,龚欣,刘海峰,王亦飞,梁钦峰.  化工进展. 2009(02)
[4]加快国内丙烯生产和发展的探讨(二)[J]. 薛祖源.  乙烯工业. 2008(01)
[5]生物质气化合成甲醇二甲醚技术现状及展望[J]. 孙晓轩.  中外能源. 2007(04)
[6]助催化剂对Fe1-xO基费-托合成催化剂性能的影响[J]. 蔡丽萍,刘化章,唐浩东,胡樟能,郑遗凡,黄文宏,杨霞珍.  工业催化. 2006(11)
[7]Cu-Zn-Al-Li催化生物质合成气合成甲醇[J]. 张喜通,常杰,王铁军,付严.  过程工程学报. 2006(01)
[8]生物质合成气合成甲醇[J]. 阴秀丽,常杰,汪俊锋,付严,吴创之,梁耀彰.  太阳能学报. 2005(04)
[9]由生物质气化方法制取甲醇燃料[J]. 阴秀丽,常杰,汪俊锋,吴创之,梁耀彰.  煤炭转化. 2003(04)



本文编号:336424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hxgylw/336424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afb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