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 2 处理对乳状液稳定性和破乳的影响规律研究
发布时间:2021-11-27 03:47
随着油田CO2驱技术的普及,CO2驱采出液如何处理的问题随之产生。本文利用自主研发的超临界CO2-原油处理装置,在模拟地层条件下对长庆原油进行了处理处理,并利用气相色谱分析仪、DSC、流变仪、显微镜、电导率仪等仪器设备研究了CO2处理前后脱气长庆原油的物性及其油包水型乳状液的流变性和稳定性变化规律,并利用瓶试法研究了CO2处理对原油乳状液破乳效果的影响,筛选出破乳效果好的破乳剂,并进行破乳影响因素分析。对CO2处理前后脱气长庆原油的物性研究表明,由于CO2的抽提作用,导致原油体系轻组分含量减少,重组分含量增加,原油的密度升高;CO2处理降低了原油体系对蜡晶的溶解能力,使得原油的析蜡点升高、累积析蜡量增加;CO2处理使得原油析出蜡晶的尺寸更加细小,数量大幅增加,颗粒间作用增强,宏观表现为体系的凝点升高以及屈服值增大,粘度显著增大,恶化原油的低温流变性。对CO2处理前后长庆...
【文章来源】: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山东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9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CO2处理前后原油的蜡晶形貌:(a)未处理;(b)处理后
后减小,最后降为 0,分层速率系数的数值总体波动幅度大;对于处理后的乳状液,分层速率系数的总体变化趋势是先增大,后减小,经过一间的上下波动后趋于稳定,总体波动幅度较小。综合图 4-14、图 4-15 和图 4-16 可以发现,在相同的条件下,CO2处理后乳的电导率增大、增比电导率减小、初始分层速率系数也大大降低,这主要是 CO2处理削弱了原油沥青质和轻烃间的溶剂化作用,使得失去保护的沥青粒更易吸附于油水界面[53],大大提高了界面膜强度,导致 CO2处理后乳状稳定性增强[54]。 CO2处理对乳状液微观形貌的影响利用 OLYMPUSBX51 偏光显微镜(×100 倍)对 CO2处理前后乳状液的微貌进行观察,见图 4-17。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超临界CO2处理后草桥稠油流动性能及沥青质缔合状态的变化[J]. 杨爽,李传宪,李庆一,阎孔尧,魏国庆,杨飞.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2016(06)
[2]两亲物官能团极性对沥青质缔结状态及草桥稠油流动性能的影响[J]. 杨爽,李传宪,杨飞,张钦,许洁.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2015(04)
[3]超临界CO2增黏机制研究进展及展望[J]. 孙宝江,孙文超.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03)
[4]超临界CO2在有机液体中的分散[J]. 杨子浩,林梅钦,董朝霞,李明远.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2015(02)
[5]CO2驱采油技术研究与应用现状[J]. 张德平. 科技导报. 2011(13)
[6]稠油二氧化碳降粘的化学机制研究[J]. 张龙力,王善堂,杨国华,宋丹,王继乾,林吉生.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11(02)
[7]CO2驱技术及其在胜利油田的应用前景[J]. 张冬玉. 油气田地面工程. 2010(05)
[8]影响原油乳状液稳定性的因素研究[J]. 孙春柳,康万利,刘卫东,萧汉敏. 石油天然气学报. 2010(02)
[9]CO2驱稠油开采集输脱水工艺优化[J]. 王顺华,周彩霞,刘波,贾鹤年,安书林,李清方,辛迎春. 油气田地面工程. 2009(12)
[10]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对含蜡原油降凝效果评价[J]. 杨飞,李传宪,林名桢.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05)
硕士论文
[1]油包水型含腊原油乳状液流变特性研究[D]. 张一民.东北石油大学 2013
[2]聚/表二元驱采出液物性及破乳脱水特性研究[D]. 时光宇.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3
[3]超临界CO2稠油降粘输送技术研究[D]. 董燕.中国石油大学 2011
[4]陈南稠油热化学脱水工艺技术研究[D]. 王秀珍.中国石油大学 2011
[5]固体颗粒对原油乳状液稳定性影响的研究[D]. 李文艳.华东理工大学 2011
[6]特稠油CO2超临界降粘技术研究[D]. 周配配.中国石油大学 2010
[7]稠油乳化降粘及破乳研究[D]. 郭刚.中国石油大学 2007
[8]油藏条件下CO2的生成与CO2驱油的实验研究[D]. 林波.西南石油学院 2005
本文编号:3521505
【文章来源】: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山东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9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CO2处理前后原油的蜡晶形貌:(a)未处理;(b)处理后
后减小,最后降为 0,分层速率系数的数值总体波动幅度大;对于处理后的乳状液,分层速率系数的总体变化趋势是先增大,后减小,经过一间的上下波动后趋于稳定,总体波动幅度较小。综合图 4-14、图 4-15 和图 4-16 可以发现,在相同的条件下,CO2处理后乳的电导率增大、增比电导率减小、初始分层速率系数也大大降低,这主要是 CO2处理削弱了原油沥青质和轻烃间的溶剂化作用,使得失去保护的沥青粒更易吸附于油水界面[53],大大提高了界面膜强度,导致 CO2处理后乳状稳定性增强[54]。 CO2处理对乳状液微观形貌的影响利用 OLYMPUSBX51 偏光显微镜(×100 倍)对 CO2处理前后乳状液的微貌进行观察,见图 4-17。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超临界CO2处理后草桥稠油流动性能及沥青质缔合状态的变化[J]. 杨爽,李传宪,李庆一,阎孔尧,魏国庆,杨飞.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2016(06)
[2]两亲物官能团极性对沥青质缔结状态及草桥稠油流动性能的影响[J]. 杨爽,李传宪,杨飞,张钦,许洁.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2015(04)
[3]超临界CO2增黏机制研究进展及展望[J]. 孙宝江,孙文超.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03)
[4]超临界CO2在有机液体中的分散[J]. 杨子浩,林梅钦,董朝霞,李明远.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2015(02)
[5]CO2驱采油技术研究与应用现状[J]. 张德平. 科技导报. 2011(13)
[6]稠油二氧化碳降粘的化学机制研究[J]. 张龙力,王善堂,杨国华,宋丹,王继乾,林吉生.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11(02)
[7]CO2驱技术及其在胜利油田的应用前景[J]. 张冬玉. 油气田地面工程. 2010(05)
[8]影响原油乳状液稳定性的因素研究[J]. 孙春柳,康万利,刘卫东,萧汉敏. 石油天然气学报. 2010(02)
[9]CO2驱稠油开采集输脱水工艺优化[J]. 王顺华,周彩霞,刘波,贾鹤年,安书林,李清方,辛迎春. 油气田地面工程. 2009(12)
[10]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对含蜡原油降凝效果评价[J]. 杨飞,李传宪,林名桢.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05)
硕士论文
[1]油包水型含腊原油乳状液流变特性研究[D]. 张一民.东北石油大学 2013
[2]聚/表二元驱采出液物性及破乳脱水特性研究[D]. 时光宇.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3
[3]超临界CO2稠油降粘输送技术研究[D]. 董燕.中国石油大学 2011
[4]陈南稠油热化学脱水工艺技术研究[D]. 王秀珍.中国石油大学 2011
[5]固体颗粒对原油乳状液稳定性影响的研究[D]. 李文艳.华东理工大学 2011
[6]特稠油CO2超临界降粘技术研究[D]. 周配配.中国石油大学 2010
[7]稠油乳化降粘及破乳研究[D]. 郭刚.中国石油大学 2007
[8]油藏条件下CO2的生成与CO2驱油的实验研究[D]. 林波.西南石油学院 2005
本文编号:352150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hxgylw/35215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