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滑石纳米佐剂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发布时间:2021-12-23 20:00
肿瘤治疗性疫苗可诱导机体特异性免疫杀伤肿瘤细胞,抑制恶性肿瘤的生长、转移及复发,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然而,由于可高效诱导T细胞免疫反应的疫苗佐剂不足,同时由于肿瘤免疫耐受的存在和疫苗在体内递送效率低下等原因,造成肿瘤治疗性疫苗治疗效果不理想,严重限制了疫苗的临床应用。针对这些问题,本文使用了一种新型铝佐剂(镁铝水滑石,LDH),并联合应用免疫调节分子,设计得到了三类能够抵抗肿瘤抑制性免疫环境和肿瘤抗原多发性突变的多功能肿瘤治疗疫苗,并提出了新的疫苗皮下递送或注射途径优化策略,显著提高了疫苗在体内诱发免疫应答的效率,提高了疫苗的免疫治疗效果。具体开展的研究工作如下:1.研究制备的能够共递送IDO抑制剂(siIDO)和抗原Trp2的LDH纳米疫苗(TLIs)有效缓解树突状细胞(DC)的免疫抑制状态,促进抗原特异性免疫应答。在肿瘤患者体内,肿瘤细胞释放的促炎性因子导致DC胞内吲哚胺2,3-双加氧酶(IDO)过度表达,进而影响色氨酸代谢,并造成DC由免疫激活态转变为免疫抑制态。TLIs具备快速的内涵体逃逸能力,能够迅速将siIDO与Trp2释放到细胞质。一方面,siIDO通过干扰IDO m...
【文章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北京市
【文章页数】:192 页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1章 绪论
1.1 肿瘤主动免疫治疗所面临的主要挑战
1.1.1 临床佐剂现状
1.1.2 肿瘤免疫耐受的发生及潜在的对抗策略
1.1.3 新型递送系统的发展及其在体内的转运过程
1.2 水滑石纳米佐剂的发展与应用
1.2.1 水滑石的生物医学应用
1.2.2 水滑石的组成、制备及其佐剂活性
1.2.3 影响水滑石抗原负载能力的因素
1.2.4 水滑石与细胞间的相互作用
1.2.5 水滑石疫苗的体内递送过程及胶体稳定性调控策略
1.2.6 水滑石与商业化佐剂的对比及其抗肿瘤免疫应用
1.2.7 水滑石生物安全性
1.3 立题依据和目标
1.3.1 论文立题依据
1.3.2 论文工作目标及策略
第2章 共递送IDO抑制剂和抗原的LDH疫苗研究
2.1 引言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仪器
2.1.3 主要疫苗配方及缩写对照
2.1.4 LDH纳米疫苗的制备
2.1.5 TLIs双功能纳米疫苗的表征
2.1.6 细胞培养及实验动物
2.1.7 细胞毒性测定
2.1.8 细胞吞噬与胞内分布
2.1.9 TLIs下调IDO表达的能力测定
2.1.10 TLIs疫苗的体内分布
2.1.11 免疫与肿瘤抑制
2.1.12 抗原特异性CTL反应测定
2.1.13 抗原特异性毒性记忆T细胞水平及相关炎症因子测定
2.1.14 LDH生物安全性评价
2.1.15 统计学分析
2.2 结果与讨论
2.2.1 TLIs的制备及性质表征
2.2.2 TLIs的细胞吞噬能力及胞内分布
2.2.3 TLIs下调IDO表达的能力
2.2.4 TLIs的体内分布
2.2.5 TLIs抑制小鼠黑色素瘤能力评估
2.2.6 LDH安全性评估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体内稳定分散的LDH多价肿瘤疫苗的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方法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仪器
3.2.3 主要疫苗配方及缩写对照
3.2.4 LDH的合成及s-/a-BLC的制备
3.2.5 “BSA-抗原”复合物及s-BmALC三价纳米疫苗的制备
3.2.6 BLC体外分散性测试
3.2.7 细胞吞噬及分布
3.2.8 体内分布情况
3.2.9 免疫与体内抑瘤功能测定
3.2.10 体内CTL反应测定
3.2.11 抗原特异性毒性记忆T细胞水平及相关炎症因子测定
3.2.12 LDH生物安全性评价
3.2.13 统计学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LDH及相关疫苗的制备
3.3.2 s-BLC和a-BLC在生理环境下的分散性能测定
3.3.3 疫苗分散性对于细胞吞噬和胞内分布的影响
3.3.4 疫苗分散性对其淋巴节浸润能力的影响
3.3.5 疫苗体内递送过程优化对于黑色素瘤抑制的体内评价
3.3.6 个性化疫苗诱发广谱抗肿瘤T细胞免疫应答能力的评估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联合光热疗法和化学疗法的多功能LDH纳米佐剂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方法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仪器
4.2.3 主要疫苗配方及缩写对照
4.2.4 LDH及IB-LDH的制备与表征
4.2.5 Dox/DNA、IDB-LDH、ICB-LDH和IDCB-LDH的制备
4.2.6 光热转化效率评价
4.2.7 NIR介导的Dox体外释放能力
4.2.8 NIR诱导的胞内Dox释放
4.2.9 细胞毒性评估
4.2.10 IDCB-LDH的肿瘤靶向性及体内分布
4.2.11 体内治疗
4.2.12 抗肿瘤细胞免疫应答水平测定
4.2.13 统计学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IDCB-LDH的理化性质表征
4.3.2 IDCB-LDH的分散性
4.3.3 NIR刺激的IDCB-LDH光热转化能力及Dox释放
4.3.4 光热疗法和化学治疗的协同作用评价
4.3.5 体内分布及肿瘤靶向性测定
4.3.6 PTT和CTX协同清除原位肿瘤
4.3.7 原位抗肿瘤免疫应答的诱发与维持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靶向脾脏和淋巴结的新型LDH疫苗注射策略的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方法
5.2.1 实验材料
5.2.2 实验仪器
5.2.3 主要疫苗配方及方法缩写对照
5.2.4 不同尺寸LDH的合成及稳定化处理方法
5.2.5 CO-LDH及CT-LDH纳米疫苗的制备及表征
5.2.6 疫苗脾脏靶向能力及体内分布测定
5.2.7 DC激活与抗原提呈
5.2.8 小鼠E.G7-OVA肿瘤模型的构建与免疫
5.2.9 小鼠B16F10肿瘤模型的构建与免疫
5.2.10 抗体测定
5.2.11 脾脏记忆性T细胞及瘤内T细胞测定
5.2.12 统计学分析
5.3 结果与讨论
5.3.1 不同粒径LDH纳米疫苗的合成与表征
5.3.2 不同粒径CO-LDH与细胞间的相互作用
5.3.3 不同粒径CO-LDH的脾脏靶向及抗肿瘤免疫应答诱导能力
5.3.4 IV与SC注射介导的疫苗体内分布与迁移
5.3.5 注射方式对治疗性疫苗诱导免疫应答及淋巴瘤抑制的影响
5.3.6 不同免疫策略对预防性疫苗抑制淋巴瘤能力的影响
5.3.7 不同免疫注射途径组合对体内黑色素瘤生长抑制的影响
5.3.8 脾脏和LNs为靶点的同时免疫对于晚期黑色素瘤的抑制作用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和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点总结
6.3 后期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本文编号:3549096
【文章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北京市
【文章页数】:192 页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1章 绪论
1.1 肿瘤主动免疫治疗所面临的主要挑战
1.1.1 临床佐剂现状
1.1.2 肿瘤免疫耐受的发生及潜在的对抗策略
1.1.3 新型递送系统的发展及其在体内的转运过程
1.2 水滑石纳米佐剂的发展与应用
1.2.1 水滑石的生物医学应用
1.2.2 水滑石的组成、制备及其佐剂活性
1.2.3 影响水滑石抗原负载能力的因素
1.2.4 水滑石与细胞间的相互作用
1.2.5 水滑石疫苗的体内递送过程及胶体稳定性调控策略
1.2.6 水滑石与商业化佐剂的对比及其抗肿瘤免疫应用
1.2.7 水滑石生物安全性
1.3 立题依据和目标
1.3.1 论文立题依据
1.3.2 论文工作目标及策略
第2章 共递送IDO抑制剂和抗原的LDH疫苗研究
2.1 引言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仪器
2.1.3 主要疫苗配方及缩写对照
2.1.4 LDH纳米疫苗的制备
2.1.5 TLIs双功能纳米疫苗的表征
2.1.6 细胞培养及实验动物
2.1.7 细胞毒性测定
2.1.8 细胞吞噬与胞内分布
2.1.9 TLIs下调IDO表达的能力测定
2.1.10 TLIs疫苗的体内分布
2.1.11 免疫与肿瘤抑制
2.1.12 抗原特异性CTL反应测定
2.1.13 抗原特异性毒性记忆T细胞水平及相关炎症因子测定
2.1.14 LDH生物安全性评价
2.1.15 统计学分析
2.2 结果与讨论
2.2.1 TLIs的制备及性质表征
2.2.2 TLIs的细胞吞噬能力及胞内分布
2.2.3 TLIs下调IDO表达的能力
2.2.4 TLIs的体内分布
2.2.5 TLIs抑制小鼠黑色素瘤能力评估
2.2.6 LDH安全性评估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体内稳定分散的LDH多价肿瘤疫苗的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方法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仪器
3.2.3 主要疫苗配方及缩写对照
3.2.4 LDH的合成及s-/a-BLC的制备
3.2.5 “BSA-抗原”复合物及s-BmALC三价纳米疫苗的制备
3.2.6 BLC体外分散性测试
3.2.7 细胞吞噬及分布
3.2.8 体内分布情况
3.2.9 免疫与体内抑瘤功能测定
3.2.10 体内CTL反应测定
3.2.11 抗原特异性毒性记忆T细胞水平及相关炎症因子测定
3.2.12 LDH生物安全性评价
3.2.13 统计学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LDH及相关疫苗的制备
3.3.2 s-BLC和a-BLC在生理环境下的分散性能测定
3.3.3 疫苗分散性对于细胞吞噬和胞内分布的影响
3.3.4 疫苗分散性对其淋巴节浸润能力的影响
3.3.5 疫苗体内递送过程优化对于黑色素瘤抑制的体内评价
3.3.6 个性化疫苗诱发广谱抗肿瘤T细胞免疫应答能力的评估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联合光热疗法和化学疗法的多功能LDH纳米佐剂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方法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仪器
4.2.3 主要疫苗配方及缩写对照
4.2.4 LDH及IB-LDH的制备与表征
4.2.5 Dox/DNA、IDB-LDH、ICB-LDH和IDCB-LDH的制备
4.2.6 光热转化效率评价
4.2.7 NIR介导的Dox体外释放能力
4.2.8 NIR诱导的胞内Dox释放
4.2.9 细胞毒性评估
4.2.10 IDCB-LDH的肿瘤靶向性及体内分布
4.2.11 体内治疗
4.2.12 抗肿瘤细胞免疫应答水平测定
4.2.13 统计学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IDCB-LDH的理化性质表征
4.3.2 IDCB-LDH的分散性
4.3.3 NIR刺激的IDCB-LDH光热转化能力及Dox释放
4.3.4 光热疗法和化学治疗的协同作用评价
4.3.5 体内分布及肿瘤靶向性测定
4.3.6 PTT和CTX协同清除原位肿瘤
4.3.7 原位抗肿瘤免疫应答的诱发与维持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靶向脾脏和淋巴结的新型LDH疫苗注射策略的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方法
5.2.1 实验材料
5.2.2 实验仪器
5.2.3 主要疫苗配方及方法缩写对照
5.2.4 不同尺寸LDH的合成及稳定化处理方法
5.2.5 CO-LDH及CT-LDH纳米疫苗的制备及表征
5.2.6 疫苗脾脏靶向能力及体内分布测定
5.2.7 DC激活与抗原提呈
5.2.8 小鼠E.G7-OVA肿瘤模型的构建与免疫
5.2.9 小鼠B16F10肿瘤模型的构建与免疫
5.2.10 抗体测定
5.2.11 脾脏记忆性T细胞及瘤内T细胞测定
5.2.12 统计学分析
5.3 结果与讨论
5.3.1 不同粒径LDH纳米疫苗的合成与表征
5.3.2 不同粒径CO-LDH与细胞间的相互作用
5.3.3 不同粒径CO-LDH的脾脏靶向及抗肿瘤免疫应答诱导能力
5.3.4 IV与SC注射介导的疫苗体内分布与迁移
5.3.5 注射方式对治疗性疫苗诱导免疫应答及淋巴瘤抑制的影响
5.3.6 不同免疫策略对预防性疫苗抑制淋巴瘤能力的影响
5.3.7 不同免疫注射途径组合对体内黑色素瘤生长抑制的影响
5.3.8 脾脏和LNs为靶点的同时免疫对于晚期黑色素瘤的抑制作用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和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点总结
6.3 后期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本文编号:354909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hxgylw/3549096.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