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性橡胶热可逆交联及其与PVC的共交联研究
发布时间:2022-01-02 13:45
聚氯乙烯(PVC)作为全球第二大通用树脂,具有耐燃、耐化学腐蚀、成本低廉等优点,在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由于自身的结构特点,PVC存在热稳定性差、易变脆变硬、韧性较差、耐寒性差等问题。为提升PVC材料的使用性能,对PVC进行交联改性是一种有效方法。传统的化学交联改性属不可逆交联,在改善PVC性能的同时丧失了热塑性。在PVC树脂配方中引入双环戊二烯二甲酸盐交联剂,通过酯化反应构建热可逆交联桥键,赋予交联PVC热塑性。但是,由于PVC树脂的活性氯位点少,酯化交联密度偏低,性能提升不明显。为此,本课题拟在PVC树脂中引入极性不饱和橡胶氯丁橡胶(CR)和丁腈橡胶(NBR),通过添加双环戊二烯二甲酸(DCPDCA)和双环戊二烯二甲酸钠(DCPD(COONa)2)的混合物作为复合交联剂,在PVC与不饱和橡胶分子链间构建基于可逆Diels-Alder(D-A)反应的热可逆共交联网络,从而提升PVC的热可逆交联密度。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研究了 NBR、CR两种极性不饱和橡胶与DCPDCA酯化交联的可行性,结果表明,NBR更适于与DCPDCA进行酯化反应;对交联剂DCPDCA进行处理,...
【文章来源】:北京化工大学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9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图1-5共交联网络形成原理??Fig.?1-5?Formation?of?co-crosslinking?network??
?北京化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的热压温度以实现酯化交联。因此,CR不适合作为PVC的共交联橡胶组分。??(2)红外谱图??150°C-CR-2?J/Y?Vw?J?Vw-/?????热压商 ̄CR-2?_j/i?V??J??.?I?■?I?.?I?■???.??2000?1800?1600?1400?1200?1000??Wave?Number(cm'1)??图2-2不同热压CR试样的FTIR谱图??Fig.2-2?FTIR?spectra?of?different?CR?samples?after?hot-press??由图2-2可知,热压前后IR特征峰几乎无变化,未显示显著的酯化反应。综合??IR测试结果以及热压后CR的外观,CR不宜与DCPDCA进行酯化交联。??丁腈橡胶??丁腈橡胶(NBR)为含不饱和碳碳双键的极性橡胶,是由丁二烯和丙烯腈经乳液聚??合法制得的。考察NBR酯化交联可行性时,分别通过FTIR表征酯化反应发生,多次??热成型表征酯化交联NBR的热可逆性,溶胀特性表征酯化交联橡胶的交联网络密度。??NBR与DCPDCA反应的配方如表2-6所示。??24??
?极性橡胶热可逆动态交联研宄???表2-6?NBR交联配方??Table?2-6?Formula?for?NBR?cross-linking??试样编号?NBR?2246?陶土预混TSA?DCPDCA??NBR-1?100?2?6.4?—??NBR-2?100?2?6.4?5??注.?各组分均为质量份数。??称取表2-6所示物料,首先使用哈普转矩流变仪100°C密炼lOmin,再使用开炼??机将密炼后的物料薄通5min,将薄通后得到的物料在热压机下反应成型,热压温度??为190°C或200°C,热压时间为30min。将热压后试样进行红外波谱测试,并进行二??次热塑成型考察热可逆性。将热压后胶样用二氯甲烷浸泡,观察其溶胀特性。??(1)红外谱图??I^??200*C-NBR-1?i??190*C-NBR-1?,??i??2500?2000?1500?1000??Wave?Number(cm'1)??图2-3不同NBR试样的FTIR谱图??Fig.2-3?FTIR?spectra?of?different?NBR?samples??由图2-3所示,未添加交联剂的NBR热压后在1700cm-1位置未出现相应的酯基??峰,添加DCPDCA交联剂的NBR热压后的试样在nOOcnr1处出现酯基峰,因此,??可以推断出高温条件下DCPDCA上的羧基与NBR上的双键发生了酯化反应。随温度??上升,热压反应后的NBR酯基峰明显增强,在200°C热压30min时,NBR酯化反应??25??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聚氯乙烯行业的生产现状及发展趋势[J]. 权开玉. 橡塑技术与装备. 2018(24)
[2]丁腈橡胶老化与防护的探究[J]. 张晓旭. 辽宁化工. 2018(10)
[3]CPVC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J]. 张军锋,杨黎博,何旭东,康永. 聚氯乙烯. 2017(12)
[4]浅谈国内PVC行业的发展趋势[J]. 申洪泽,孙娜娜,杨勇旺,王维,程翔. 聚氯乙烯. 2017(07)
[5]聚氯乙烯改性研究进展及展望[J]. 崔明生,张萍,贺胜喜. 中国氯碱. 2017(05)
[6]乙炔炭黑改性丁腈橡胶的研究[J]. 张增一,贾海香. 中国胶粘剂. 2017(02)
[7]可逆交联橡胶的研究进展[J]. 蔡聪育,曹长林,崔雪潮,黄元发,陈庆华,肖荔人,钱庆荣. 橡塑技术与装备. 2016(03)
[8]丙烯腈含量对丁腈橡胶热降解性能的影响[J]. 刘莉,王炳昕,瞿永涛,丁乃秀.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2013(03)
[9]聚氯乙烯与丁腈橡胶交联反应的分子模拟[J]. 栗秀萍,任强,周涵.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2012(04)
[10]聚氯乙烯的辐射交联[J]. 严家发,贾润礼. 塑料助剂. 2008(06)
博士论文
[1]含氯聚合物的热可逆共价交联及其热塑性弹性体的制备、性能研究[D]. 夏宇正.北京化工大学 2002
硕士论文
[1]丁腈橡胶的序列结构及应用研究[D]. 陈昊诚.青岛科技大学 2019
[2]提高PVC热可逆交联密度及其材料性能的研究[D]. 余江.北京化工大学 2019
[3]含碳碳双键不饱和橡胶的热可逆交联[D]. 徐艳.北京化工大学 2019
[4]热可逆交联橡胶增韧聚丙烯的研究[D]. 张延岭.北京化工大学 2018
[5]聚氯乙烯复合材料共混改性的研究[D]. 王文玲.青岛科技大学 2018
[6]热可逆交联剂锌盐的制备及其对PVC的交联稳定效果[D]. 白慧.北京化工大学 2017
[7]聚氯乙烯可逆交联发泡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 黄自尚.北京化工大学 2015
[8]可逆交联阻燃聚氯乙烯材料[D]. 李晶.北京化工大学 2015
[9]纳米CaCO3的表面改性及其在PVC中的应用[D]. 吴志超.华东理工大学 2015
[10]取代基结构与热可逆交联剂解交联温度的关系[D]. 李春莲.北京化工大学 2013
本文编号:3564284
【文章来源】:北京化工大学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9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图1-5共交联网络形成原理??Fig.?1-5?Formation?of?co-crosslinking?network??
?北京化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的热压温度以实现酯化交联。因此,CR不适合作为PVC的共交联橡胶组分。??(2)红外谱图??150°C-CR-2?J/Y?Vw?J?Vw-/?????热压商 ̄CR-2?_j/i?V??J??.?I?■?I?.?I?■???.??2000?1800?1600?1400?1200?1000??Wave?Number(cm'1)??图2-2不同热压CR试样的FTIR谱图??Fig.2-2?FTIR?spectra?of?different?CR?samples?after?hot-press??由图2-2可知,热压前后IR特征峰几乎无变化,未显示显著的酯化反应。综合??IR测试结果以及热压后CR的外观,CR不宜与DCPDCA进行酯化交联。??丁腈橡胶??丁腈橡胶(NBR)为含不饱和碳碳双键的极性橡胶,是由丁二烯和丙烯腈经乳液聚??合法制得的。考察NBR酯化交联可行性时,分别通过FTIR表征酯化反应发生,多次??热成型表征酯化交联NBR的热可逆性,溶胀特性表征酯化交联橡胶的交联网络密度。??NBR与DCPDCA反应的配方如表2-6所示。??24??
?极性橡胶热可逆动态交联研宄???表2-6?NBR交联配方??Table?2-6?Formula?for?NBR?cross-linking??试样编号?NBR?2246?陶土预混TSA?DCPDCA??NBR-1?100?2?6.4?—??NBR-2?100?2?6.4?5??注.?各组分均为质量份数。??称取表2-6所示物料,首先使用哈普转矩流变仪100°C密炼lOmin,再使用开炼??机将密炼后的物料薄通5min,将薄通后得到的物料在热压机下反应成型,热压温度??为190°C或200°C,热压时间为30min。将热压后试样进行红外波谱测试,并进行二??次热塑成型考察热可逆性。将热压后胶样用二氯甲烷浸泡,观察其溶胀特性。??(1)红外谱图??I^??200*C-NBR-1?i??190*C-NBR-1?,??i??2500?2000?1500?1000??Wave?Number(cm'1)??图2-3不同NBR试样的FTIR谱图??Fig.2-3?FTIR?spectra?of?different?NBR?samples??由图2-3所示,未添加交联剂的NBR热压后在1700cm-1位置未出现相应的酯基??峰,添加DCPDCA交联剂的NBR热压后的试样在nOOcnr1处出现酯基峰,因此,??可以推断出高温条件下DCPDCA上的羧基与NBR上的双键发生了酯化反应。随温度??上升,热压反应后的NBR酯基峰明显增强,在200°C热压30min时,NBR酯化反应??25??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聚氯乙烯行业的生产现状及发展趋势[J]. 权开玉. 橡塑技术与装备. 2018(24)
[2]丁腈橡胶老化与防护的探究[J]. 张晓旭. 辽宁化工. 2018(10)
[3]CPVC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J]. 张军锋,杨黎博,何旭东,康永. 聚氯乙烯. 2017(12)
[4]浅谈国内PVC行业的发展趋势[J]. 申洪泽,孙娜娜,杨勇旺,王维,程翔. 聚氯乙烯. 2017(07)
[5]聚氯乙烯改性研究进展及展望[J]. 崔明生,张萍,贺胜喜. 中国氯碱. 2017(05)
[6]乙炔炭黑改性丁腈橡胶的研究[J]. 张增一,贾海香. 中国胶粘剂. 2017(02)
[7]可逆交联橡胶的研究进展[J]. 蔡聪育,曹长林,崔雪潮,黄元发,陈庆华,肖荔人,钱庆荣. 橡塑技术与装备. 2016(03)
[8]丙烯腈含量对丁腈橡胶热降解性能的影响[J]. 刘莉,王炳昕,瞿永涛,丁乃秀.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2013(03)
[9]聚氯乙烯与丁腈橡胶交联反应的分子模拟[J]. 栗秀萍,任强,周涵.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2012(04)
[10]聚氯乙烯的辐射交联[J]. 严家发,贾润礼. 塑料助剂. 2008(06)
博士论文
[1]含氯聚合物的热可逆共价交联及其热塑性弹性体的制备、性能研究[D]. 夏宇正.北京化工大学 2002
硕士论文
[1]丁腈橡胶的序列结构及应用研究[D]. 陈昊诚.青岛科技大学 2019
[2]提高PVC热可逆交联密度及其材料性能的研究[D]. 余江.北京化工大学 2019
[3]含碳碳双键不饱和橡胶的热可逆交联[D]. 徐艳.北京化工大学 2019
[4]热可逆交联橡胶增韧聚丙烯的研究[D]. 张延岭.北京化工大学 2018
[5]聚氯乙烯复合材料共混改性的研究[D]. 王文玲.青岛科技大学 2018
[6]热可逆交联剂锌盐的制备及其对PVC的交联稳定效果[D]. 白慧.北京化工大学 2017
[7]聚氯乙烯可逆交联发泡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 黄自尚.北京化工大学 2015
[8]可逆交联阻燃聚氯乙烯材料[D]. 李晶.北京化工大学 2015
[9]纳米CaCO3的表面改性及其在PVC中的应用[D]. 吴志超.华东理工大学 2015
[10]取代基结构与热可逆交联剂解交联温度的关系[D]. 李春莲.北京化工大学 2013
本文编号:356428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hxgylw/35642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