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化学工业论文 >

左乙拉西坦合成与精制及放大工艺研究

发布时间:2023-03-11 18:01
  作为全新型抗癫痫药,吡咯烷酮类物质—S构型左乙拉西坦具有独特的抗癫痫作用机制,药动学曲线良好,药物之间相互作用少,安全性高,使其具有良好的抗癫痫疗效。临床上,其主要用于成人及四岁以上儿童癫痫患者部分性发作或继发全身癫痫发作的辅助治疗,疗效确切,耐受性良好,无严重不良反应,因而在癫痫临床治疗领域应用日益广泛,市场前景广阔。研究高效的合成工艺和精制方法及进行放大策略,对于高质量合成左乙拉西坦药物,实现工业化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论文主要对左乙拉西坦的合成和精制路线进行了研究。在实验室研究阶段,重点探索了原料投料比、反应溶剂的种类及用量、催化剂的类型及用量、反应温度、精制分离的溶剂及配比等对产物产率和纯度的影响,获得了左乙拉西坦合成和精制的条件参数;在小试阶段,确定了温度为影响酰胺化反应的关键因素,产品质量和收率达到要求,为中试放大创造了条件;在中试放大阶段,生产收率与小试预期一致,产品质量达标;工业化放大阶段,通过延长反应时间,增加产品离心和干燥时间以及在干燥过程增加氮气保护等措施,确保了工业化放大的生产收率和中试一致,产品质量符合标准要求,工艺稳定可进行规模化生产。生产的左乙拉西坦产品经...

【文章页数】:9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左乙拉西坦的研究概况
        1.1.1 左乙拉西坦的研究背景
        1.1.2 左乙拉西坦的国内外现状
    1.2 研究左乙拉西坦的意义
    1.3 左乙拉西坦的研究方案
        1.3.1 左乙拉西坦简介
        1.3.2 左乙拉西坦的合成
        1.3.3 左乙拉西坦的质量研究
    1.4 研究的基本思路和内容
    1.5 研究预期目标
第二章 左乙拉西坦的合成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试剂与设备
        2.2.1 实验试剂
        2.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2.3 实验装置图
    2.4 左乙拉西坦合成路线的选择
    2.5 合成实验方法
        2.5.1 分步法
        2.5.2 一锅法
        2.5.3 分步法与一锅法的选择
    2.6 结果与讨论
        2.6.1 分步法
        2.6.2 一锅法
        2.6.3 分步法与一锅法的选择
        2.6.4 合成产物结构的表征
    2.7 小结
第三章 左乙拉西坦的精制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试剂与设备
        3.2.1 实验试剂
        3.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3.3 实验装置图
    3.4 精制实验方法
        3.4.1 一次精制
        3.4.2 二次精制
        3.4.3 三次精制
        3.4.4 精制方式(湿品精制与干品精制)的影响
    3.5 结果与讨论
        3.5.1 一次精制
        3.5.2 二次精制
        3.5.3 三次精制
        3.5.4 精制方式(湿品精制与干品精制)的影响
        3.5.5 精制实验参数的确定
        3.5.6 产品杂质的分析
    3.6 小结
第四章 左乙拉西坦的工艺放大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试剂与设备
        4.2.1 实验试剂
        4.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4.3 实验工艺流程图
    4.4 放大实验方法
        4.4.1 小试工艺
        4.4.2 中试工艺
        4.4.3 工业化工艺
    4.5 结果与讨论
        4.5.1 小试
        4.5.2 中试
        4.5.3 工业化
    4.6 小结
第五章 左乙拉西坦的分析与表征
    5.1 引言
    5.2 左乙拉西坦产品的纯度检测
        5.2.1 分析实验用试剂
        5.2.2 色谱条件
        5.2.3 左乙拉西坦溶液的配制
        5.2.4 左乙拉西坦含量的计算
    5.3 左乙拉西坦产品的结构表征
        5.3.1 元素分析法
        5.3.2 红外吸收光谱法
        5.3.3 核磁共振法
        5.3.4 质谱法
    5.4 左乙拉西坦产品的晶型表征
        5.4.1 X射线粉末晶体衍射分析法
        5.4.2 DSC-TGA分析法
    5.5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 作者简历
    2 参与的科研项目及获奖情况
    3 发明专利
学位论文数据集



本文编号:375998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hxgylw/375998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bd7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