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化学工业论文 >

基于间接电子转移过程的含吡啶鎓酯可见光降解聚合物功能调控及应用

发布时间:2023-05-06 04:29
  光降解聚合物是指光照条件下可通过特定降解行为使得聚合物结构以及性能发生转变的一类功能材料,其优异性能也为光驱动降解聚合物在载药系统,生物传感,柔性电子等多个领域勾勒出无限的应用前景。然而,目前光降解聚合物研究主要利用高能紫外光源来触发硝基苯以及对羟基苯甲酰类基团的裂解反应,进而实现聚合物链降解,限制了该类聚合物广泛应用。因此,发展低能量,低毒性的光降解聚合物体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N-烷基吡啶鎓酯结构是一类可见光光裂解基团,在可见光触发下可以通过与联吡啶钌/抗坏血酸之间发生间接电子转移过程实现C-O键断裂。基于此,本论文主要围绕含该光不稳定基团的可见光降解聚合物进行研究,具体内容如下:(1)设计并合成了一种在可见光/可近红外条件下可快速降解的不对称吡啶鎓酯聚合物。通过将其与其他两种具有不同拓扑结构的阳离子吡啶鎓酯聚合物与聚苯乙烯磺酸盐(PSS)进行交替组装实现层层自组装薄膜(Lb L)的制备,深入探究了不同拓扑结构对于聚合物降解性能的影响,使得实现聚合物降解性能微调成为可能。自组装薄膜降解实验表明,将不对称的吡啶鎓基团引入聚合物结构可以显着提高Lb L膜的降解速率;利用上转换纳米粒子实...

【文章页数】:6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热降解聚合物
    1.3 pH降解聚合物
    1.4 氧化还原降解聚合物
    1.5 生物降解聚合物
    1.6 光降解聚合物
        1.6.1 上转换纳米粒子
        1.6.2 双光子裂解基团
        1.6.3 单光子裂解基团
    1.7 课题的提出
第二章 非对称主链快速光断裂吡啶鎓酯聚合物的制备及其在自组装方面的应用探索
    2.1 引言
    2.2 实验仪器与试剂
        2.2.1 实验仪器
        2.2.2 实验主要试剂
    2.3 实验部分
        2.3.1 不同拓扑结构主链降解聚合物光降解示意图
        2.3.2 制备过程及制备过程示意图
        2.3.3 可见光引发降解过程
        2.3.4 循环伏安测试
        2.3.5 不同拓扑结构聚阳离子自组装膜制备
        2.3.6 (PSS/Pn)n光不稳定聚电解质自组装膜的降解
        2.3.7 上转换纳米粒子辅助聚电解质多层膜的降解
        2.3.8 体外细胞毒性实验
        2.3.9 体外细胞增殖实验
    2.4 结果与讨论
        2.4.1 物质的核磁以及红外分析
        2.4.2 聚合物可降解性分析
        2.4.3 循环伏安法分析
    2.5 不同拓扑结构聚合物在自组装方面应用探索
        2.5.1 不同拓扑结构聚合物聚电解质的组装以及降解性能研究
        2.5.2 上转换纳米粒子辅助聚电解质自组装膜降解性能研究
        2.5.3 不同光控体系聚电解质自组装薄膜响应性研究
    2.6 聚合物自组装薄膜在生物领域应用研究
    2.7 本章总结
第三章 光降解苯硼酸酯多响应功能性凝胶因子的制备以及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仪器与试剂
        2.2.1 实验仪器
        2.2.2 实验主要试剂
    3.3 实验部分
        3.3.1 过程路线图
        3.3.2 制备过程
        3.3.3 循环伏安法测试
        3.3.4 FT-IR测试
        3.3.5 PVA-PPEBA凝胶制备
        3.3.6 PVA-PPEBA凝胶自修复实验
        3.3.7 PVA-PPEBA凝胶响应性实验
        3.3.8 PVA-PPEBA凝胶光降解对照试验
        3.3.9 PVA-PPEBA凝胶流变学测试
    3.4 结果与讨论
        3.4.1 凝胶因子制备核磁以及红外分析
        3.4.2 PPEBA凝胶因子光降解机理研究
        3.4.3 PVA-PPEBA凝胶最佳成胶比例探索
        3.4.4 PVA-PPEBA凝胶不同响应性研究
        3.4.5 PVA-PPEBA凝胶光降解条件探索
        3.4.6 PVA-PPEBA凝胶自修复性能研究
        3.4.7 PVA-PPEBA凝胶流变研究
    3.5 本章总结
结论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本文编号:380902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hxgylw/380902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476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