糠醛、乙酰丙酸酯制备γ-戊内酯及乙酰丙酸胺化还原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5-02-09 12:23
目前,人类利用的燃料和化学品主要来源于化石能源,主要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但是,地球中的这些不可再生的化石能源正在逐渐的减少,长此已久可能无法满足人类对其日益增多的需求。另一方面,在化石能源的消耗中会带来相应的环境污染,如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有害气体,以及导致温室效应,土地沙漠化,空气污染等问题。因此,寻求可再生资源来替代化石能源成为当代社会的重要课题。生物质主要指通过光合作用形成的各种有机体,包括动植物和微生物。它们在地球中储量丰富,是自然界唯一可再生的有机碳源。其经过催化转化生成高附加值的化学品成为替代传统化石能源的一种非常有前景的途径。木质纤维素作为生物质中的一大种类,主要由40%-50%的纤维素,15%-25%的木质素以及20%-40%的半纤维素组成。其中,半纤维素是木质纤维素中的第二大组成部分,主要由木糖单元组成。其下游平台产物糠醛及乙酰丙酸(酯)的进一步加氢还原生成高附加值的γ-戊内酯的转化目前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在它们经过还原转化为γ-戊内酯过程中,主要有两种加氢方式:一种是直接向反应中通入氢气做还原剂。尽管氢气在还原反应中已经有广泛的研究基础,但其在运输、存储和...
【文章页数】:151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生物质能及生物质简介
1.2.1 纤维素
1.2.2 木质素
1.2.3 半纤维素
1.3 糠醛的概述
1.3.1 糠醛的合成
1.3.2 糠醛的氢化转化
1.4 乙酰丙酸(酯)的合成与转化
1.4.1 乙酰丙酸(酯)的合成
1.4.2 乙酰丙酸及其酯类制备γ-戊内酯(GVL)
1.4.3 乙酰丙酸的胺化还原
1.5 本文的选题意义、及研究内容
1.5.1 选题意义
1.5.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壳聚糖负载金属催化剂的制备及糠醛生成γ-戊内酯的转化
2.1 引言
2.2 实验试剂
2.3 实验部分
2.3.1 Chitosan-Ru催化剂的制备
2.3.2 催化剂的表征
2.3.3 产物的分析
2.4 结果与讨论
2.4.1 Chitosan-Ru催化剂结构分析
2.4.2 催化剂的催化性能测试
2.4.3 催化剂的回收利用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壳聚糖负载金属催化剂在MPV还原中的应用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
3.2.2 仪器方法
3.2.3 实验步骤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催化剂chitosan-Zr的表征
3.3.2 催化剂测试
3.3.3 催化剂的流失及循环利用测试
3.3.4 反应机理的探究与预测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B(C6F5)3/PhSiH3体系催化乙酰丙酸的胺化还原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试剂
4.2.2 实验仪器和方法
4.2.3 实验部分
4.3 结果与讨论
4.3.1 优化反应条件
4.3.2 反应路径及机理
4.3.3 化合物的表征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成果
致谢
本文编号:4032224
【文章页数】:151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生物质能及生物质简介
1.2.1 纤维素
1.2.2 木质素
1.2.3 半纤维素
1.3 糠醛的概述
1.3.1 糠醛的合成
1.3.2 糠醛的氢化转化
1.4 乙酰丙酸(酯)的合成与转化
1.4.1 乙酰丙酸(酯)的合成
1.4.2 乙酰丙酸及其酯类制备γ-戊内酯(GVL)
1.4.3 乙酰丙酸的胺化还原
1.5 本文的选题意义、及研究内容
1.5.1 选题意义
1.5.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壳聚糖负载金属催化剂的制备及糠醛生成γ-戊内酯的转化
2.1 引言
2.2 实验试剂
2.3 实验部分
2.3.1 Chitosan-Ru催化剂的制备
2.3.2 催化剂的表征
2.3.3 产物的分析
2.4 结果与讨论
2.4.1 Chitosan-Ru催化剂结构分析
2.4.2 催化剂的催化性能测试
2.4.3 催化剂的回收利用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壳聚糖负载金属催化剂在MPV还原中的应用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
3.2.2 仪器方法
3.2.3 实验步骤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催化剂chitosan-Zr的表征
3.3.2 催化剂测试
3.3.3 催化剂的流失及循环利用测试
3.3.4 反应机理的探究与预测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B(C6F5)3/PhSiH3体系催化乙酰丙酸的胺化还原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试剂
4.2.2 实验仪器和方法
4.2.3 实验部分
4.3 结果与讨论
4.3.1 优化反应条件
4.3.2 反应路径及机理
4.3.3 化合物的表征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成果
致谢
本文编号:40322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hxgylw/40322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