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轻工业论文 >

氧化石墨烯复合纳滤膜片层间距调控及其染料分离性能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06 11:29
【摘要】:由于纺织行业的发展,我国每年大约产生23.7亿吨的高盐度印染废水,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印染废水具有高毒,组分复杂,处理难度大等特点,传统水处理难以实现染料和无机盐的回收利用。纳滤(NF)作为一种新型分离技术,具有高效、节能、工作条件温和等优点,截留分子量在200-1000 Da,能够用于分离有机染料,实现资源的可持续性。然而,传统的纳滤膜材料(聚合物膜、陶瓷膜)存在化学稳定性差、价格昂贵、制备过程复杂或者易脆等问题。氧化石墨烯(GO)是一种二维材料,表面含有丰富的羟基、羧基等含氧基团,亲水性较好,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优异的化学稳定性,已经用作纳滤膜材料。GO膜具有可控的层间纳米通道,通过调节可以使染料分子或无机盐选择性渗透,进而实现染料和无机盐的回收。本文以聚偏氟乙烯(PVDF)多孔膜为支撑体,以氨基功能化的四氧化三铁(NH_2-Fe_3O_4)、镍铁水滑石(Ni-Fe-LDH)和金属有机骨架材料(NH_2-MIL-53)纳米粒子调节GO膜片层间距,实现染料分离,研究内容和主要结论如下:(1)以3-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APTES)修饰的Fe_3O_4纳米粒子作为填充材料,将粒子与GO均匀分散在水中通过真空抽滤成膜,考察了NH_2-Fe_3O_4粒子添加量对复合纳滤膜分离性能的影响,利用XRD、AFM、SEM、Zeta电位等手段对膜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NH_2-Fe_3O_4添加量的增加,致密膜结构变得相对疏松,纳滤膜表面粗糙度增加,负电性质减弱。NH_2-Fe_3O_4纳米粒子的引入,膜的通量显著提高,GO/NH_2-Fe_3O_4-8的水通量78 L/(m~2h),比纯GO膜提高了4.8倍,刚果红的截留率比纯GO膜仅降低了1.8%。对于刚果红/无机盐混合溶液,GO/NH_2-Fe_3O_4-8膜在保持较高的刚果红截留率(约94%)的同时,降低了无机盐的截留率,提高了复合纳滤膜的染料脱盐性能。NH_2-Fe_3O_4纳米粒子的引入,明显提高了GO复合纳滤膜的抗压实能力,膜结构稳定性增强,操作压力从0.2 MPa增加至0.8 MPa,GO/NH_2-Fe_3O_4-8纳滤膜通量从34.5 L/(m~2h)增加到106.4L/(m~2h),提高了208%,而纯GO膜仅提高了142%。(2)采用水热法制备了Ni-Fe-LDH粒子,并通过FT-IR、XRD和SEM等手段对其结构和微观形貌进行了表征,以PVDF多孔膜为支撑体,通过真空过滤法制备了一系列GO/LDH复合纳滤膜。结果表明:LDH的引入,膜表面亲水性和Zeta电位均有所增加。随着LDH添加量的增加,复合膜的层间距逐渐变大,致密结构变得相对疏松,水通量增加,GO/LDH-2的水通量为54.6 L/(m~2h),比纯GO膜提高了3.1倍,同时对染料表现出较好的截留效果,刚果红、甲基橙和亚甲基蓝的截留率分别为99%、83.5%,73.6%。GO/LDH-2纳滤膜连续运行14小时,通量维持在37.3 L/(m~2h)左右,刚果红的截留依然保持99.0%左右,表现出良好的运行稳定性。(3)通过溶剂热法成功制备了NH_2-MIL-53(Al)多孔纳米粒子,并用FI-IR和XRD等手段表征了其结构,然后采用真空抽滤法制备了一系列GO/MOF复合纳滤膜,结果表明:随着NH_2-MIL-53(Al)纳米粒子添加量的增加,复合纳滤膜表面粗糙度逐渐增大,SEM表明粒子均匀分布在氧化石墨烯纳米片层之间,致密结构变得相对疏松。NH_2-MIL-53(Al)的添加量增加,膜的通量也逐渐增加,GO/MOF-3的水通量为58.5 L/(m~2h),相比纯GO膜提高了3.4倍;对刚果红、甲基橙和亚甲基蓝的截留率分别为99.3%、86%、77.2%,对Na_2SO_4和NaCl的截留率分别为66.7%和37.5%。操作压力从0.2 MPa增加至0.8 MPa,GO/MOF-3复合膜的通量从25.2 L/(m~2h)增加至78.5 L/(m~2h),提高了212%。不同操作压力下的水通量表明,NH_2-MIL-53(Al)粒子的引入,明显提高了纳滤膜的抗压实能力,保持了纳滤膜孔道的结构稳定性。
【图文】:

示意图,膜分离过程,示意图


.1 膜分离技术概述一般地,膜往往被称为将两相分隔开来的薄层障碍物,并允许某种组分优先透过[1]分离技术是借助这种膜,在浓度差、压力差或温度差等外界推动力的作用下,将气液体混合物分离开来从而达到浓缩、纯化或富集等目的的一种新型分离技术,膜可均相的或非均相的、不对称的或对称的、带电的或中性的,厚度可以从几微米到几,其分离过程如图 1-1 所示。膜分离技术最早源于人们对生物膜渗析现象的认识,至今,已经成为化工、材料和环境等多学科交叉的高新技术。膜技术具有分离效率高地面积小、装置及分离过程简单、不会产生二次污染、能耗较低等优点,同时分离较为温和,可以有效减小对热敏性物质和生物组分的损伤,,得到迅速发展,已经广用于石油化工、生物医药、食品、环境、气体分离、海水淡化等领域,被认为是 纪最有发展潜力的高新技术之一[2]。应用于水处理领域,根据分离精度、传质机理作压力等差异,可以将膜过程分为微滤(Microfiltration)、超滤(Ultrafiltration)、纳Nanofiltration)、反渗透(Reverse Osmosis)[3]。

溶解扩散,机理,纳滤膜


图 1-2 溶解扩散机理图Fig.1-2 Schematic of solution-diffusion mechanismruggen 等人探讨了 4 种纳滤膜对于 25 种有机分子的分离和电荷对截留的影响,结果发现截留率的大小与分子的电等性质有很大的关系。还发现,纳滤膜对高偶极矩分子种现象可以解释为静电作用使得偶极朝向膜[5]。纳滤膜 Donnan 效应,并且会由于膜的孔径不同而有所差异,径筛分影响较为明显,溶质的分子量越大,截留率也就,Donnan 效应起主导作用。当然,除了纳滤膜本身的离也有一定的影响,如推动力、操作温度、体系 pH、流质溶液,因为 Donnan 平衡,离子与膜表面电荷为同种下来,同性离子电荷价态越高,截留率也就越高。同时也会被截留。传质模型
【学位授予单位】:江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TQ051.893;X79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璇;蒋伟勤;邓宇;;焦化废水中基于纳滤膜分离机制的脱氰方法[J];湘潭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16年04期

2 田云龙;;纳滤膜分离技术在水处理领域的应用[J];中国科技信息;2008年09期

3 何毅,李光明,赵建夫,韩志强;纳滤膜分离机理及其在水处理中的应用[J];净水技术;2003年05期

4 王姝;;纳滤过程及应用[J];中国盐业;2014年18期

5 时雅滨;张学彬;田明;孙丽;宋广凤;许晓娟;贾启华;高丹;施润;代欢欢;;纳滤膜的制备及其应用现状[J];化工时刊;2018年10期

6 任志伟;;纳滤膜分离技术的发展及应用[J];价值工程;2011年15期

7 李炜臻;白庆中;;纳滤膜分离技术在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处理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24期

8 张泽庆;;纳滤膜分离技术及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J];江苏食品与发酵;2007年04期

9 张泽庆;;纳滤膜分离技术及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J];过滤与分离;2007年04期

10 王晓琳;纳滤膜分离技术最新进展[J];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鲁永宏;李东亮;侯雪燕;;纳滤膜分离技术的研究进展[A];第二届全国膜分离技术在食品工业中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聂锦旭;;纳滤膜分离技术处理发电厂循环冷却水的应用[A];2002热烈庆祝全国化工给排水设计技术中心站成立四十周年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2年

3 王大新;王晓琳;;面向饮用水制备过程的纳滤膜分离技术[A];中国膜科学与技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3年

4 刘久清;李新海;;纳滤膜分离技术在冶金中钨回收及脱盐领域的工程与应用[A];中国无机盐工业协会专家委员会扩大工作会议暨节能减排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张宇峰;吴云;环国兰;曹东勋;徐丽丽;唐玉敏;;聚哌嗪酰胺分子结构模拟及其纳滤膜分离机理分析[A];2003年中国纳微粉体制备与技术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6 王侨;张广山;王鹏;;预氧化-纳滤膜分离耦合工艺处理水中低浓度As(Ⅲ)的研究[A];第十三届全国水处理化学大会暨海峡两岸水处理化学研讨会摘要集-S1物理化学法[C];2016年

7 夏仙兵;蔡邦肖;;甘露醇的纳滤膜分离与渗滤纯化工艺实验研究 2.甘露醇溶液的膜渗滤过程传质与纯化工艺[A];2010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10年

8 苏萌;王大新;王晓琳;;混合电解质体系纳滤膜分离性能的实验研究[A];第一届全国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工年会论文摘要集(上)[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陈秋丽;纳滤膜去除水中微量邻苯二甲酸酯的效能及预测模型研究[D];广州大学;2018年

2 赵亚丽;基于新型单体的反渗透与纳滤膜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9年

3 杜勇;相对扩散法制备纳滤膜及其孔径调控[D];浙江大学;2018年

4 邱长泉;紫外接枝制备亲水性纳滤膜的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5 苗晶;基于壳聚糖硫酸酯、羧甲基壳聚糖及羧甲基纤维素钠复合纳滤膜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6年

6 颜春;季铵化聚芳醚砜酮纳滤膜及阴离子交换膜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7 伍灵;含铵盐和碳酸氢盐溶液纳滤膜分离性能的实验与模型研究[D];清华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迪;高性能聚醚砜基纳滤膜界面聚合调控及性能研究[D];吉林大学;2019年

2 吕海东;高回收率下纳滤膜对地下水处理的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19年

3 许中煌;氧化石墨烯/碱式硫酸铝掺杂聚醚砜/聚酰胺复合纳滤膜的制备与研究[D];厦门大学;2018年

4 司学见;氧化石墨烯复合纳滤膜片层间距调控及其染料分离性能研究[D];江南大学;2019年

5 王珍;无机陶瓷耐溶剂纳滤膜的制备与表征[D];华东理工大学;2015年

6 高克;氧化石墨烯—陶瓷复合纳滤膜的层层自组装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厦门大学;2017年

7 瞿艳;大通量纳滤膜的构建与分离性能研究[D];厦门大学;2018年

8 张诗q

本文编号:261644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qgylw/261644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781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