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轻工业论文 >

微波对鱼糜加工过程中肌球蛋白和关键酶结构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0-06-09 09:57
【摘要】:目前鱼糜制品在实际工业应用层面的加工方式主要是以水浴加热和蒸汽加热为主,而水浴快速通过凝胶劣化区的二段式加热模式是常用的研究手段。传统水浴加热模式下所得到的鱼糜制品不仅凝胶强度低,而且污水量大、能源消耗和损耗大。微波作为一种清洁能源不仅加热速度快而且能源利用率高,作为替代传统水浴加热存在可能性。微波特殊的加热模式对鱼糜中的主要组分产生影响,鱼糜组分中极性基团振动,键位转动导致分子构象改变从而影响反应进程。微波固有特性对鱼糜凝胶过程的干预主要体现在对其中肌球蛋白和内源酶的影响。因此本文以微波特殊加热方式为主导,首先研究微波对鱼糜凝胶过程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探究微波加热鱼糜的内在机制,最终通过节能保质研究将微波应用到实际的鱼糜生产加工中。通过和传统水浴二段加热对比,发现微波加热代替传统水浴加热的第一段会导致鱼糜凝胶品质劣化。而微波代替传统水浴二段式加热第二段能够显著提高鱼糜的凝胶强度和持水力。微波促进蛋白质交联形成凝胶主要通过二硫键和非二硫共价键。电子扫描电镜(SEM)对鱼糜凝胶微观结构观察的结果显示,先水浴后微波的方式形成了更致密的凝胶网络结构。尽管保温模式和时间依赖模式都能达到良好的凝胶强度,但鱼糜凝胶的三维激光共聚焦扫描结果表明时间依赖模式形成的凝胶表面粗糙而且皱缩。微波的快速升温速率使蛋白分子聚集形成良好的凝胶结构,保温模式在提高鱼糜凝胶强度的同时改善鱼糜凝胶的表观形貌。微波加热使肌球蛋白浊度增加受温度影响较大。表面疏水相互作用是肌球蛋白聚集的过程中的主要作用力。但在60-90℃范围内,二硫键对肌球蛋白的聚集的形成影响尤为显著。圆二色谱的结果表明微波改变了肌球蛋白分子的二级结构,202和222nm处的特征峰逐渐消失说明肌球蛋白发生分子解旋α-螺旋结构减少。粒径分布的结果显示,在60和90℃温度范围内微波场下肌球蛋白分子聚集速率更快。采用原子力显微镜对肌球蛋白聚集行为进行表征,发现微波加热更有利于肌球蛋白分子的聚集形成大分子蛋白簇。相同的升温速率下微波使TGase(转谷氨酰胺酶,Transglutaminase)的活性显著提高并在20min时酶活达到最大,而传统水浴加热对TGase的活性影响较小。微波和水浴加热相比,微波对TGase介电特性的影响不明显,但使TGase电导率明显增大。采用紫外光谱和内源荧光光谱的手段,研究微波加热对TGase三级结构的影响,考察TGase在微波场下构象的转变。发现微波改变TGase的空间结构,Trp和Tyr等生色氨基酸暴露并积累,光谱学特征增强。活性区域微环境改变影响了TGase与底物结合的能力从而改变了TGase的活性。进一步通过圆二色谱的方法研究微波加热对TGase二级结构的影响,微波使TGase的α-螺旋减少,β-折叠和β-转角增加。最后采用动静态光结合的方法考察TGase分子链构型的变化,R_g/R_h逐渐增大表明微波作用下TGase分子构型逐渐舒展,活性中心暴露。以凝胶强度和持水力为指标,比较微波加热和传统水浴加热对鱼糜凝胶劣化的影响。微波加热的方式能够保持鱼糜凝胶良好的品质特征。SDS凝胶电泳和TCA溶解肽的结果表明,微波能够抑制肌球蛋白分子重链的分解。在总体评估了鱼糜中内源蛋白酶活性的基础上,以Cat L(组织蛋白酶L,Cathepsin L)为研究对象,考察微波加热对Cat L活性和构象的影响。微波加热后总巯基含量降低和游离巯基含量增加表明新生成的二硫键可能屏蔽了原来Cat L的活性中心,另一方面新生成的巯基可能和活性中心的游离巯基相结合使蛋白酶的活性变低。圆二色谱的结果显示Cat L的α-螺旋和β-折叠含量降低,说明微波使Cat L去折叠,二级而结构的破坏使酶活降低。以激光光散射对Cat L分子链构型进行表征,微波加热使Cat L分子R_g/R_h先增大后减小,分子结构出现蜷缩,酶活性降低。从鱼糜自身的电磁特性出发研究了高水分鱼糜的介电和吸波特性,发现鱼糜穿透深度不超过1cm,鱼糜最大的吸波厚度出现在8mm左右。进一步的温度分布的结果表明微波加热在鱼糜厚度为2cm时温度分布最均匀,品质最优,但失水率较高。以实际产品鱼豆腐(2cm)为例进行改进,采用微波蒸汽联用的方法不仅能够提高鱼糜的凝胶强度还能改善凝胶的微观结构。本研究结果将有助于完善鱼糜制品加工的调控机制,为微波技术更好的服务于食品加工提供理论基础。
【图文】:

形态图,肌球蛋白,形态,蛋白


第一章 绪论成机理胶的主要蛋白中,蛋白的凝胶形成是所有鱼糜制品最重要的环节,鱼糜凝)和分子间变化。蛋白分子的功能特性的变化除了受到自身特性和渗透性的影响。在生物合成过程中,蛋白的一级结构三级结构主要受自身氨基酸组成、氨基酸序列和氨基酸极性的空间结构则受键长、键角和氨基酸的应变能量的影响。蛋白的功能特性,蛋白的凝胶结构也会因此改变。鱼肉中的蛋形态、溶解性和功能性通常可能为细胞内蛋白和细胞外蛋白用的是细胞内蛋白,,细胞内又可以细分为肌浆蛋白、肌原纤白、桥接蛋白)[1]。

鱼糜,热诱导,形成机理,凝胶


第一章 绪论减少,表明在蛋白分子间有二硫键的形成。Sano 等人观察到,20℃时鲤性巯基数量开始增加[9]。在 30 到 50℃之间,活性巯基的数量减少,这表基团被氧化成了二硫键,鱼糜中蛋白分子间二硫键的形成维持了凝胶结热诱导凝胶的形成机制先于 1948 年提出了变性蛋白的凝胶过程的两步理论:首先分散的蛋白点暴露,然后这些暴露的蛋白排列聚集形成凝胶[11]。肌球蛋白在热诱导许多工作者的广泛研究变得更加清晰。加热会导致蛋白质 α-螺旋的展开伴随着活性基团的暴露。然后,这些活性基团主要通过疏水相互作用和白质相互交联,从而构建凝胶的三维网络结构。
【学位授予单位】:江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TS254.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杜义成;微波能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J];甘肃农业科技;2003年05期

2 夏湘,陈祖兴,谭杰;微波能在工业上的应用前景[J];海南矿冶;2001年02期

3 ;微波能应用设备[J];中外轻工科技;1999年06期

4 王绍林;微波能在食品加工中应用及国内发展对策[J];农业工程学报;1993年01期

5 陈新生;;微波能的“美味鱼干”防霉新技术[J];渔业机械仪器;1987年03期

6 H.M.Kingston ,L.B.Jassie ,田松柏;在高温高压下对生物、植物样品进行酸分解的微波能体系[J];地质地球化学;1988年07期

7 陈新生;“微波能”杀菌灭霉技术研究报告[J];食品工业科技;1988年06期

8 袁凤林;包万春;;微波能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J];肉类工业;1988年05期

9 陈新生;;“微波能”消毒袋装鲜牛奶技术研究[J];中国乳品工业;1988年05期

10 陈新生;;“微波能”技术在水产品加工贮藏中应用的研究[J];渔业机械仪器;1988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前言[A];第十二届全国微波能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2 王绍林;;食品工业中微波能应用动态及发展对策[A];当代包装和食品机械——2000年全国包装和食品机械及相关技术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1992年

3 季天仁;;从产业化角度看微波能应用技术的发展前景[A];第十二届全国微波能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4 赵长通;孙茂鑫;;微波能水处理技术[A];全国小城镇污水处理技术(设备)交流与工程咨询研讨会论文集(续集)[C];2003年

5 唐萌圣;;L波段微波能辐射治病的探讨[A];1991年全国微波会议论文集(卷Ⅱ)[C];1991年

6 陈新生;;“微波能”在水产品加工技术中的应用[A];91'全国包装和食品机械与食品加工学术讨论会/包装和食品机械专业学会第二届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册)[C];1991年

7 林为干;;序言[A];“第十四届全国微波能应用学术会议”暨“2009年微波创造美的生活高峰论坛”论文集[C];2009年

8 骆斌;朱铧丞;何建波;;用于在线式高温介电测量的微波均匀加热腔体设计[A];2018年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上册)[C];2018年

9 杨晓庆;黄卡玛;赵岩岩;叶君永;华伟;;微波能应用于硫酸钙晶体制备的实验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微波能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10 周传云;胡建伟;仓道平;;利用微波能对食品杀菌的初步研究[A];91'全国包装和食品机械与食品加工学术讨论会/包装和食品机械专业学会第二届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册)[C];199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刘伊婷;微波技术应用大有潜力[N];中国质量报;2009年

2 赵福欣;方贵文;吉发敏;科威:做最好的微波能设备[N];中国化工报;2002年

3 解放军第260医院理疗科 陈瑞文;微波能治疗哪些病[N];河北科技报(农村版);2000年

4 本报记者 姚远方;科威微波能建立奇功[N];中国食品质量报;2002年

5 小扬战;科威微波能为食品加工开拓新路[N];广东科技报;2000年

6 孙茂鑫;微波能水处理技术[N];中国水利报;2003年

7 本报记者 班健;微波能污水处理技术前景广阔[N];中国环境报;2003年

8 本报记者 石元清;专利创新辟出广阔市场[N];乐山日报;2008年

9 本报记者 马永刚;山东科弘微波能瞄准国际稳步发展[N];中国食品报;2008年

10 吴晓川;微波能提高金银花有效成分的提取率[N];中国医药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曹洪伟;微波对鱼糜加工过程中肌球蛋白和关键酶结构的影响[D];江南大学;2019年

2 汪劲鹏;微波介入页岩钒浸出反应体系的过程强化机理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18年

3 王中丽;微波点火数值模拟与实验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9年

4 赵晓彤;微波液相放电特性及分解乙醇制氢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8年

5 肖舒宁;微波合成复合纳米材料及其在环境能源中的性能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7年

6 刘希涛;典型有机污染物的活性炭吸附/微波再生方法与特性[D];大连理工大学;2004年

7 汪子明;微波辅助提取中草药、调料和化妆品中化学成分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8 王琳;低维ZnO材料的外场制备、结构与性能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9 袁益忠;外场微波选择性热效应下页岩钒提取工艺及机理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1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水林;微波循环照射下玄武岩损伤特性的试验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9年

2 葛绍理;950MHz-1200MHz微波热致超声成像系统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9年

3 李宁;微波实时加载对煤中甲烷解吸特性影响的实验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8年

4 李昭帝;废旧轮胎微波连续裂解处理装置的优化设计与仿真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19年

5 周佳宸;微波气固相表面改性的初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9年

6 许昌;炼厂油泥微波热解特性实验研究[D];山东大学;2019年

7 王晓蕊;微波复热方便米饭的温度分布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9年

8 蒋永林;辉钼矿微波氧化焙烧基础理论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8年

9 王鹤;枸杞热风与微波组合干燥设备开发及应用[D];宁夏大学;2018年

10 王鑫;膨化改性对煤焦还原NO影响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70452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qgylw/270452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7ab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