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轻工业论文 >

三种不同的多糖—海藻酸钠—茶多酚缓释微胶囊的制备与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03 19:30
【摘要】:茶叶具有抗氧化、抗肿瘤、抗辐射、抗菌、降血糖、降血脂和增强机体免疫力等生理功能,这与茶叶中富含茶多酚、咖啡碱、茶多糖、茶色素和茶氨酸等多种功效成分密不可分。其中,茶多酚具有多种功效也是使茶叶中的主要成分。由于茶多酚具备多种生物调节功效,是食品、医药、饲料及日用化工等领域研究和开发热点,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茶多酚稳定性差,其结构中含有大量的活性酚羟基,在中性、碱性环境下易降解;在高温、潮湿和光照等不适宜的环境条件下也易发生氧化聚合、异构化等反应,使其原有的生物活性发生改变,因而非保护状态下,生物利用率较低。微胶囊技术是一种可有效的提升茶多酚稳定性的方法。茶多酚微胶囊化是利用天然的或合成的高分子材料为壁材,以茶多酚作为芯材,将其包埋形成微胶囊。包埋后的茶多酚可最大限度的保持其生理活性、稳定性、提高其缓释性、减少使用量。因此运用微胶囊技术包埋茶多酚,对其生物活性的保持、贮藏以及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使用芯材茶多酚、基础壁材海藻酸钠,分别以三种不同电荷性质的多糖——阿拉伯树胶粉,菊粉和壳聚糖作为复配壁材,并利用CaCl_2作为固定液,制备出了茶多酚微胶囊。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表征分析了微胶囊的整体形状及外表面构造。对不同壁材制备出的茶多酚微胶囊进行了质量评价,研讨了不同复配壁材对茶多酚包埋率、消化释放及贮藏稳定性等的影响。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挤压法制备出颗粒均匀、呈圆球型的微胶囊。未冻干时,微胶囊的平均粒径在2.12~2.66mm之间;平均含水量均在90%以上。质构分析得出,海藻酸钠-壳聚糖-茶多酚微胶囊的硬度、胶黏性、咀嚼性、弹性、回复性和内聚性均大于其他三种茶多酚微胶囊。冻干后的微胶囊,整体形状仍为球形或椭圆形,其表面形貌发生较大变化,出现褶皱、凹陷坍塌或者裂纹。冻干微胶囊在水溶液中吸水溶胀2h、4h和6h后,溶胀率均大于1,且溶胀率均随时间的增加逐渐上升,说明冻干后仍具有一定的吸水膨胀能力。(2)利用福林酚比色法计算得出,A+Chi-TP微胶囊包埋率最高,为57.76%。通过HPLC检测得出,EGCG和ECG均在海藻酸钠-壳聚糖-茶多酚微胶囊中含量最高,分别为1.47mg/g beads和0.35mg/g beads,而EGC和EC均在海藻酸钠-阿拉伯树胶粉-茶多酚微胶囊中含量最高,分别为0.40mg/g beads和0.35mg/g beads。FTIR实验结果表明:发生氢键相互作用,证明了茶多酚被包埋。(3)茶多酚微胶囊在不同载体中(水中、胃、肠模拟液、pH2和pH7.5水溶液中)释放试验结果表明,在不同载体中茶多酚微胶囊均具备一定的缓释作用。福林酚法检测水中、胃、肠模拟液、pH2和pH7.5水溶液释放后四种茶多酚微胶囊中总酚剩余含量,结果表明,四种茶多酚微胶囊在不同载体中释放后均已剩余较少的茶多酚。但不同载体中释放后,海藻酸钠-壳聚糖-茶多酚微胶囊中的茶多酚剩余量均最高。HPLC检测结果表明,四种茶多酚微胶囊在不同载体中释放后,各组分含量均明显下降,且有部分儿茶素未能被检测到。(4)未被包埋的茶多酚粉末在贮藏期内的保留率明显低于茶多酚微胶囊中的多酚保留率。复配制备的茶多酚微胶囊在贮藏过程中茶多酚保留率更高,稳定性更好。未被包埋的茶多酚粉末在贮藏期内的水分活度明显高于茶多酚微胶囊的水分活度。复配制备的茶多酚微胶囊在贮藏过程中水分活度增量较低,贮藏期更长。
【学位授予单位】:湖北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TS272
【图文】:

茶多酚,单体结构,儿茶素


图 1.1 茶多酚中儿茶素单体结构式Figure 1.1 Structural formula of catechin monomer in tea polyphenols.2 茶多酚的生物活性近年来,国内外专家学者对茶多酚的生理活性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较多也了较深入。2.1 抗氧化作用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敏捷;朱俊萍;赵振河;莫红春;;玫瑰香型微胶囊香味剂的制备[J];河北纺织;2011年02期

2 陆刚;;浅说织物整理微胶囊特种功能的典型应用[J];乙醛醋酸化工;2019年03期

3 王寒;罗庆华;魏梦雅;王建文;;大鲵油微胶囊的贮藏稳定性研究[J];中国油脂;2018年11期

4 黄秀娟;;微胶囊化油脂的生产技术[J];粮油食品科技;2006年03期

5 刘大鑫;林小枫;吴兆强;董亦森;;微胶囊发泡剂的合成研究[J];广州化工;1988年03期

6 曹英敏;具有特殊功效的微胶囊制剂[J];化工进展;1989年04期

7 周秀琴;微胶囊在食品开发中的应用[J];食品研究与开发;1989年04期

8 高韵苕;汪斌和;;杀虫剂微胶囊化后安全性比较及其机理的探研[J];医学动物防制;1989年02期

9 赵鲜涛;肖超鹏;陆少锋;;香精微胶囊的制备研究进展[J];纺织科技进展;2019年07期

10 符辉;张俊丰;黄妍;田凯勋;赵令葵;;粒径精确调控的微胶囊催化材料制备及应用[J];环境工程学报;2018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周冠华;杨幼慧;;双歧杆菌微胶囊化的研究进展[A];第三届“益生菌、益生元与健康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张国栋;马力;黄宽超;;生姜油树脂微胶囊化的研究[A];中国西部农产品加工及产业化发展战略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3 田云;卢向阳;何小解;黄成江;罗泽民;;微胶囊化儿茶素的制备[A];中国科学技术协会2004年学术年会海南分会场“中国生态药业与药谷建设”论文集[C];2004年

4 高琼芝;王正辉;;毒死蜱的微胶囊化及其生物效应[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5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5 李柱;罗昌荣;;喷雾干燥法制备耐高温型微胶囊化甜橙油[A];2006年中国香料香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薛峰;郑向军;黄晓青;;喷雾干燥微胶囊化中的玻璃体形成理论[A];北京食品学会青年科技论文集[C];1992年

7 敖慧君;黄清松;;维生素E微胶囊的制备工艺研究[A];2016年广东省药师周大会论文集[C];2015年

8 王雯;张世锋;张伟;李建章;;微胶囊化聚磷酸铵的制备及其在木塑复合材料中的应用[A];北京粘接学会第二十三届学术年会暨粘接剂、密封剂技术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14年

9 张娜;郭庆启;赵新淮;;微胶囊化蛋白酶在干酪制备中的应用及干酪成熟过程中电泳分析[A];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十一届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4年

10 王懿;万贤;徐军;张寅平;王馨;郭宝华;;相变蓄能材料的微胶囊化研究[A];制冷空调新技术进展——第四届全国制冷空调新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淑千;微胶囊发泡剂制备及机理与应用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8年

2 李孟轩;消脂微胶V⒃匾┨闹锏母春辖峁股杓坪托阅苎芯縖D];天津工业大学;2018年

3 廖科超;丁烯氟虫腈微胶囊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7年

4 刘尧;基于水性聚氨酯壳材相变储能微胶囊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18年

5 吴彩娥;猕猴桃籽油α-亚麻酸的富集及猕猴桃籽油微胶囊化技术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年

6 陈幼芳;疏水性药物微胶囊的自组装构筑及其缓释性能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7 熊联明;微胶囊红磷阻燃剂的制备、应用及阻燃抑烟机理研究[D];中南大学;2004年

8 冷延国;明胶微胶囊化技术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1999年

9 赵庆贺;层状结构生物相容微胶囊的制备及其药物传输性能[D];浙江大学;2006年

10 仝维捚;新结构聚电解质微胶囊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月月;洋葱综合提取物微胶囊制备技术及其干燥前处理的影响[D];河南科技大学;2019年

2 赵静;林蛙胶原蛋白多肽的分离纯化、功能性研究及其微胶囊的制备[D];吉林大学;2019年

3 张敏;大黄鱼鱼卵油贮藏稳定性及其微胶囊化技术的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9年

4 张喜梅;变色微胶囊分散改性及其在棉织物上的浸轧整理研究[D];东华大学;2019年

5 丁蔚健;微胶囊化学自修复体系缓蚀性能及作用机理研究[D];深圳大学;2018年

6 金海东;微胶囊自修复水泥基材料渗透性修复效果及其评定[D];浙江工业大学;2018年

7 张松;2-苯乙醇及复合芯材微胶囊的制备、结构及稳定性能研究[D];海南大学;2017年

8 Mohamed Gibril Bah;复合微胶囊的制备[D];天津大学;2018年

9 宋云飞;有机可逆热致变色材料微胶囊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天津大学;2018年

10 黄熙莺;富含ω-3/ω-6脂肪酸微胶囊化及应用于中老年配方奶粉的研究[D];浙江科技学院;2019年



本文编号:274007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qgylw/274007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a76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