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轻工业论文 >

生姜质量安全标准比对分析及特征成分差异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05 06:31
【摘要】:生姜品种多样,在我国多个省份有广泛种植,它富含营养且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目前我国针对生姜的标准数量少、检测方法少,开展国内外生姜质量安全标准比对研究有利于生姜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建设,建立生姜中营养指标的检测方法对评价生姜质量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我国不同产地生姜的品质差异对生姜产业发展具有积极推动作用。比对研究国内外生姜质量安全标准,分析了我国与CAC、欧盟、美国、日本、澳新以及各国药典在标准数量上和限量值上的异同。安全方面,国内外标准共涉及了391项生姜农药残留最大限量,目前中国标准在数量上非常有限、在限量值上较严格,但有10项标准比国际宽松,建议对其加强评估并对未设定限量的参照国际制定相关标准。针对其他污染物,各国/地区标准数量都较少,主要涉及重金属、生物毒素以及熏蒸剂使用后产生的残留污染物等,建议深入调研并研究制定相关标准。质量/品质方面,国内外标准数量有限,能够反映生姜特征成分的指标甚少,建议研制生姜特征成分指标的限量标准,加快完善质量标准体系。建立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生姜中6种姜辣素类(6-姜酚、8-姜酚、10-姜酚、6-姜烯酚、8-姜烯酚、10-姜烯酚)和4种姜黄素类(四氢姜黄素、姜黄素、去甲氧基姜黄素、双去甲氧基姜黄素)等10种特征成分的分析方法。采用ZORBAX RRHD Eclipse Plus C18色谱柱(2.1x 100 mm,1.8μm)分离,以0.1%(v/v)甲酸水溶液和0.1%(v/v)甲酸甲醇溶液梯度洗脱,采用电喷雾电离源、正离子多反应监测模式对目标物进行定性、定量。方法线性关系良好,定量限为0.10~7.71μg/L,样品基质在3个水平下的平均加标回收率为82.8%~115.3%,相对标准偏差0.58%~11.49%。实际样品中10种目标成分均有检出、含量跨度较大。不同产地生姜中特征成分的差异研究显示,广东省生姜样品较特殊,其中风姜、沙姜、山姜分别具有极高含量的6-姜酚、姜黄素、双去甲氧基姜黄素,与其他生姜差异显著,可作为鉴别性指标;四川省竹根姜10-姜酚和10-姜烯酚含量明显低于河南、河北、山东省生姜;河南省邵店姜的6-姜烯酚含量普遍高于其他生姜,并且邵店姜6-姜酚、10-姜酚、8-姜酚、四氢姜黄素的含量均高于怀姜和张良姜;山东省绵姜在6-姜酚、10-姜酚、8-姜酚和四氢姜黄素的含量上均低于河北省绵姜。对10种目标成分横向对比发现,6-姜酚和四氢姜黄素含量分布呈现良好的稳定性和对称性,二者分别是姜辣素类和姜黄素类物质中含量相对最高的成分,因此可作为评价生姜品质的主要特征指标。进一步考察发现生姜品质差异与生姜种植的土壤类型有关。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TS255.7
【图文】:

姜精油,化学物质,生姜


姜黄素类化合物三大类。姜精油是生姜辛香气味的主要而姜黄素则赋予了生姜亮丽的黄色(林茂等,2008)。种类无色至浅黄色的挥发性液体,其中的组成成分大多具有香料和化妆品业都有重要的应用(Nishimura et al., 199的生姜中的姜精油组成成分差异很大,通常在生姜中含(如图 1.1),主要是倍半萜类化合物,约占姜精油总含ar-Curcumene)、α-姜烯(α-Zingiberene)为主要成分; 17%左右,主要包含 β-倍半水芹烯(β-Sesquiphella药烯(β-Bisabolene)等;姜精油中还含有少量的单萜类drene),坎烯(Camphene),桉叶油醇(Cineole),香叶桉叶油醇、香叶醛、橙花醛等是鲜姜主要的呈香组分(性质不稳定,在生姜干燥过程中,一些姜精油的组分会的 α-姜烯会发生聚合反应失去气味,而 β-倍半水芹烯会, Srinivasan, 2012)。

姜辣素,姜酚,生姜


将姜精油释放出来,提取率可高达 4.67%,且提取的姜精油杂质较少、品质高(Fitriet al.,2017, Milosevic et al.,2013)。姜精油中的组成成分具有不同的生物活性,例如 α-姜烯具有抗炎、镇痛、抗病毒等多种作β-没药烯和 α-姜黄烯的抗生育活性较强,而 β-水芹烯则是优良的香料,这些成分都可以直接添进化妆品中使用(Ali et al.,2015)。但是生姜精油中含有的芳樟醇、香茅醇、香叶醇、柠檬醛成分属于过敏原,作为化妆品原料成分可能导致接触性皮炎,因此生姜精油在化妆品中的应用局限性(陈坚生等,2018, Millar et al.,1998)。(2)姜辣素类化合物生姜中的姜辣素是一种非挥发性油性黄色液体,略带苦味且辛辣,是生姜中多种具有辣味质的总称。由于生长环境、气候条件不同,各产地生姜的姜辣素含量也有所不同,但这些成分性质相近、结构类似,它们的分子结构中都含有 3-甲氧基-4-羟基苯基官能团,这取决于该官能所链接的脂肪链,姜辣素可分为姜酚类( Gingerols)、姜烯酚类( Shogaols)、姜酮类( Zingeron等不同类型(如图 1.2),主要成分有 6-姜酚、8-姜酚、10-姜酚、6-姜烯酚、8-姜烯酚、10-姜酚和 6-姜二酮等。姜酚类物质在姜辣素中含量最高,其中主要是 6-姜酚,占总姜酚类物质的 7以上,10-姜酚,8-姜酚的含量较低,而姜烯酚类物质和姜酮类物质在新鲜生姜中含量很少。姜素类化合物是生姜中重要的特征成分,在镇痛、抗炎、抗菌、抗癌、止吐、抗氧化等方面效果著(赖海涛等,2016, Dugasani et al., 2010, Semwal et al., 201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戚宝婵;;熊胆的比较研究[J];中成药;1989年06期

2 聂志姣;贺福元;罗杰英;江欢英;李启泉;黄胜;;大黄特征成分簇谱量学的初步研究[J];中药材;2009年04期

3 王在峰;张水燕;张厚勇;战锡林;李海滨;;头孢菌素制药行业水污染物特征成分谱解析[J];环境污染与防治;2015年04期

4 李昕潼;张云峰;杨煜;权养科;黄健;王炯;常靖;于忠山;;基于体液斑痕中特征成分检验刻画供体特征的研究进展[J];刑事技术;2018年01期

5 宋子新;;特征成分法在水泥组分控制中的应用[J];水泥;2009年01期

6 宋焕荣,黄尚瑜,黄尚瑶;热矿水中某些特征成分形成的模拟试验研究[J];地球学报;1997年01期

7 韩伟平;;环境条件对常见易燃液体烟气特征成分的影响[J];消防科学与技术;2015年03期

8 傅明亮;章海锋;沈磊;周陈伟;洪武林;陈启和;何国庆;;玄参中特征成分的体外微生物转化研究[J];科技通报;2009年05期

9 李大伟;张士康;吴惠岭;宋燕华;朱跃进;施海根;;茶叶特征成分对小鼠酒精化学损伤修复作用的动物实验研究初报[J];中国茶叶加工;2011年01期

10 林正奎;华映芳;;柑桔属11个类群叶精油成分与系统进化关系[J];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1992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管雪娇;邓尚贵;;鱿鱼皮营养成分及特征成分分析[A];2013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3年

2 赵一懿;王京辉;陈有根;傅欣彤;郭洪祝;;注射用银杏叶提取物中特征成分的分离和结构鉴定[A];2010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10年

3 周友明;孙勇军;;基于小波奇异值分解的颤振飞行试验数据处理方法研究[A];第十届全国空气弹性学术交流会会议论文集[C];2007年

4 高霞;马玉玲;薛志远;胡芳弟;;基于HPLC-DAD指纹图谱和化学计量学方法以化学特征成分和活性相关性综合评价藏木香的质量[A];第二十届全国色谱学术报告会及仪器展览会论文集(第二分册)[C];2015年

5 许旭;何榕;管方方;雷小瑞;山晓琳;韩玉良;;GC-MS与LC-MS分析食用油中的甘油三酯类成分[A];第二十届全国色谱学术报告会及仪器展览会论文集(第一分册)[C];2015年

6 李勤;陈岱卉;龚雨顺;李娟;田丽丽;赵淑娟;黄建安;;茶氨酸生物合成及分析方法研究进展[A];湖南省茶叶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陆艳艳;邵剑瑛;何世堂;饶伟文;;基于声表面波气相色谱仪的麝香特征成分分析[A];2016年全国声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文焕;生姜质量安全标准比对分析及特征成分差异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9年

2 耿锟锟;福鼎白茶特征成分浸出规律及泡饮规范[D];浙江农林大学;2018年

3 潘聿;滇龙胆特征成分群指纹图谱评价研究[D];云南中医学院;2015年

4 张娟娟;“丰香”草莓果实发育过程中主要品质特征成分的代谢谱分析[D];安徽农业大学;2009年

5 魏萌;越橘特征成分分析及其对肉制品中亚硝酸盐和亚硝胺抑制作用研究[D];吉林大学;2014年

6 宋艳刚;制何首乌指纹图谱及其特征成分群的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9年

7 孙蕾;基于分子印迹聚合物材料的新疆地产精油特征成分的分离和富集[D];新疆大学;2013年

8 葛鼎;皖产桔梗综合利用的初步研究[D];安徽中医药大学;2017年

9 王馨;砀山酥梨高糖芽变果实主要品质特征成分的代谢谱分析[D];安徽农业大学;2011年

10 丁英平;产妇康颗粒工艺及质量标准研究[D];湖北中医学院;2005年



本文编号:274223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qgylw/274223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787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