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轻工业论文 >

鲮鱼干烹食品质影响因素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28 12:44
【摘要】:鲮鱼是华南地区重要的淡水养殖鱼类,主要分布在我国珠江水系、海南岛和台湾等地区。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产量大且价格适中,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目前,我国鲮鱼在以鲜活运销为主的基础上,常加工成鱼丸、豆豉鲮鱼罐头和鲮鱼干等深加工产品,其中腌制鲮鱼干因其独特的风味和耐贮藏性而广受青睐。家庭、餐馆消费者均以烹食鲮鱼干作为一种时尚菜肴,尤其是随着中央厨房、预制食品等概念的兴起,烹食鲮鱼干的消费人群愈渐增多,但原料的新鲜度、鲮鱼干加工技术和烹调方式等直接影响鲮鱼干整体烹食品质。因此,本研究以鲮鱼为原料,围绕新鲜度快速检测,开发了一种可用于快速检测鲮鱼新鲜度的方法,系统分析了加工工艺、烹饪方式与食用品质的关系,以期通过保证原料新鲜度,优化生产技术,选择合适烹饪方式等来提高鲮鱼干整体烹食品质,为开发鱼干预制品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具体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以桑葚花青素为指示剂,明胶和聚乙烯醇作为成膜基底材料,制备一种新型肉类新鲜度智能指示膜,分析了花青素和明胶及聚乙烯醇的相互作用,指示膜的机械性能、微观结构和有效性,并在鲮鱼新鲜度检测中进行了验证。研究结果表明:桑葚花青素(MAE)在不同pH缓冲溶液中颜色差别显著,随着pH由2.0增加到11.0,MAE溶液颜色由亮红色逐渐变为深绿色,桑葚花青素具有作为灵敏颜色指示剂的潜在应用价值。傅立叶红外图谱、等温滴定量热分析表明桑葚花青素和明胶/聚乙烯醇基质存在相互作用,主要通过静电相互作用和氢键相互作用结合。桑葚花青素和明胶/聚乙烯醇之间的相互作用增加了明胶和聚乙烯醇间的共混性和指示膜的延展性,使鲜度指示膜具有均匀的扫描电镜图和优异的机械性能。鲜度指示膜对pH变化反应灵敏,在不同pH条件下颜色差别显著,且用肉眼可以清楚地观察到其颜色变化。鲜度指示膜在鲮鱼新鲜度检测试验中效果明显,表明通过膜颜色变化判断新鲜度具有可行性。2)通过测定影响鲮鱼干品质的外观、色度、质地、微观结构、菌落总数、挥发性盐基氮(TVBN)、硫代巴比妥酸值(TBA)以及亚硝胺(NAs)等理化和安全性指标,研究了干制温度和盐渍方式对其品质变化和NAs形成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干制温度对鲮鱼干制品品质和NAs的形成有显著影响:25和35 ℃干制样品表观颜色较15和45 ℃干制样品深。低温干制(15 ℃),10%盐渍盐用量的鲮鱼干制品复水率最低,硬度和咀嚼性较高,其微观结构纤维束呈现较紧密结构,蛋白分解程度较轻,NAs最低(3.79μg/kg)。盐渍方式对鲮鱼干制品品质和NAs的形成有重要影响:随着盐渍用盐量增加,鲮鱼干制品表观呈现淡黄色,黄度值b*下降,微观结构紧密,肌原纤维排列有序,复水率下降,硬度和咀嚼性上升,菌落总数降低,挥发性盐基氮降低;且不同干制温度亚硝胺含量变化规律不一致,45 ℃热风干制样品,随着盐渍用盐量的增加,NAs总量增加,而15 ℃干制的盐渍样品中NAs总量降低(5.38-3.79μg/kg)。鲮鱼干制品加工采用低温干制可获得质量和安全性较高的产品,并且可以降低盐渍盐用量,从而减少消费者的盐摄入量。3)选择微波烹饪、空气炸锅烹饪、烘烤烹饪和蒸煮烹饪4种常用烹调方式,对烹调处理前后的盐渍鱼干进行对食物整体风味影响最为明显的风味(挥发性风味物质)、滋味(游离氨基酸)、咀嚼性(质构)进行测定并进行感官分析,结合微观特征变化,探讨了烹调方式对盐渍鱼干整体烹食品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微波炉、烤箱、空气炸锅、蒸锅4种家用厨房烹调方式可以使鱼干的硬度和咀嚼性下降,弹性上升。4种烹调方式均不影响鱼干游离氨基酸的种类,烹调前后样品均检测出13种游离氨基酸;但4种烹调方式均可影响游离氨基酸的含量,微波烹饪、空气炸锅烹饪、烤箱烹饪都不同程度得降低了鱼干的游离氨基酸总量,而蒸煮烹饪提高了氨基酸总量,从原始量586.66 mg/100g增加至631.45 mg/100g;4种烹调方式均可使鱼干样品中醛酮类物质、烯烃类物质、酯类物质含量显著上升,烷烃类物质和醇类物质含量显著下降,其中空气炸锅烹饪处理鱼干样品中醛酮类物质含量最高(相对含量37.07%);烹调处理使盐渍鱼干肌肉纤维严重皱缩,纤维束间充满了烹饪用油,空气炸锅和烘烤烹饪处理后盐渍鱼干纤维束间的空隙较明显。
【学位授予单位】:华南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TS254.5
【图文】:

桑葚,花青素,紫外-可见光谱,颜色变化


在pH2.0-11.0条件下,GPVA-MAE溶液的颜色也是从亮红色逐渐变成深绿色。但与MAE相比,其紫外-可见分光光谱中最大吸收峰发生红移(图2-1 (c))。其中,在pH6.0时,最大吸收峰波长从535 nm移至545 nm处。此外,与MAE溶液相比,GPVA-MAE溶液的最大吸收强度更低。红移现象和最大吸收峰强度降低现象证明MAE和明胶、PVA存在相互作用。通过贮藏实验,相同浓度(0.015 g/100mL)且pH4.0的MAE溶液和GPVA-MAE溶液在40oC见光条件下贮藏14天,观察其颜色变化,发现在观察期结束后,MAE溶液的颜色明显褪去,而GPVA-MAE溶液仍保持着原来的颜色(图2-1 (d))

红外光谱图,桑葚,明胶,花青素


2.3.2 傅立叶红外光谱分析分析桑葚花青素、明胶、PVA、GPVA膜,和GPVA-MAE-15膜的傅立叶红外图谱,以探讨MAE和明胶/聚乙烯醇的化学相互作用。如图2-2 (a)所示,MAE红外图谱显示其在3433 cm-1, 2926 cm-1, 1638 cm-1, 1457 cm-1, 1337 cm-1和 1023 cm-1处形成特征吸收峰,分别是由于O-H键弯曲伸缩振动,C-H键伸缩振动, C=C和C=O键伸缩振动, C-C 弯曲震动,CH3对称变形和C-O键伸缩振动引起的[49]。明胶、PVA、GPVA膜,和GPVA-MAE-15膜的红外图谱见图2-2 (b)。明胶红外图谱在3280 cm-1(O-H键伸缩振动), 3073 cm-1(N-H键伸缩振动), 1630 cm-1(C=C键伸缩振动)和1537 cm-1(C=O键伸缩振动)存在特征峰。PVA红外图谱特征峰在3280 cm-1, 2933 cm-1, 1413 cm-1, 和1082 cm-1处,分别归因于O-H键伸缩振动, C-H键伸缩振动, CH-CH2键伸缩振动和C-O键伸缩振动。与明胶相比,GPVA膜红外图谱中1537 cm-1(C=O键伸缩振动)处特征峰发生了左移

滴定反应,桑葚,花青素,补偿功率


采用等温滴定量热法(ITC)表征MAE与成膜基质(明胶/PVA)分子之间相互作用的热力学特征。ITC是一种可直接测量生物分子结合过程中释放或吸收的热量的方法。图2-3显示MAE和明胶/PVA相互作用的热力学参数和滴定曲线。根据滴定曲线可知,MAE滴定PVA的过程表现放热现象,这可能是由MAE和PVA分子结合引起。随着不断地滴入MAE溶液,放热峰强度逐渐降低,这一现象表明PVA溶液中的结合位点在逐渐减少。采用滴定非线性最小方差拟合曲线(图2-3 (a))解释MAE和PVA之间的相互作用,其中结合常数(Ka)为5.62 ×103M-1,结合位点(N)是3.52,表明大约4个PVA分子可与1个MAE分子结合。热力学参数计算结果如下:焓变(ΔH = -66.40 kJ/mol), 熵变 (TΔS= -44.20 kJ/mol),吉布斯自由能 (ΔG = -22.10 kJ/mol)。以上结果表明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韦田;梅林;王志耕;薛秀恒;;超声波对猪肉腌制效率及其品质特性的影响[J];食品与发酵工业;2015年11期

2 陈嘉琪;张后程;李苗苗;徐大伦;王金凤;张进杰;;烹饪方法对兔排油脂氧化和挥发性呈味物的作用研究[J];现代食品科技;2015年10期

3 徐坤华;赵巧灵;廖明涛;冯俊丽;戴志远;;金枪鱼质构特性与感官评价相关性研究[J];中国食品学报;2014年12期

4 张鹤;吴佳佳;张记桓;徐坤华;戴志远;;不同腌制工艺中大黄鱼品质及微生物菌群变化[J];食品与发酵工业;2014年08期

5 张群飞;徐大伦;杨文鸽;张进杰;高娟;;响应面法优化糟醉带鱼的湿腌工艺[J];核农学报;2014年04期

6 郝宝瑞;张顺亮;张坤生;王守伟;任云霞;成晓瑜;;干腌和湿腌对清酱肉理化及感官特性的影响[J];食品工业科技;2014年17期

7 佟彤;杨浩;王桂瑛;廖国周;程志斌;施忠芬;樊月圆;党亚丽;;干腌火腿营养成分的研究进展[J];农产品加工(学刊);2013年09期

8 张立彦;吴兵;包丽坤;;加热对三黄鸡胸肉嫩度、质构及微观结构的影响[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8期

9 余炼;颜栋美;侯金东;;牡蛎微波干燥特性及动力学研究[J];食品科学;2012年11期

10 刘静;管骁;;基于PSO结合SVM的肉品新鲜度判别方法[J];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章银良;海鳗腌制加工技术的研究[D];江南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张芳;基于高光谱和超声成像技术的三文鱼品质检测研究[D];江苏大学;2018年

2 卞悦;多功能空气源热泵干燥系统设计与模拟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8年

3 黄瀚;不同腌制方式对兔肉及其产品加工过程品质的影响[D];西南大学;2016年

4 傅忙娟;基于GC-MS的原料肉和鸡蛋新鲜度与其挥发性成分的关系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5 张娜;低盐度腌腊鱼生产中几个安全指标的变化及评价[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77289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qgylw/277289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b6b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