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黄植物染色莫代尔纤维纺前预处理技术研究
发布时间:2021-04-05 23:13
近些年来,随着工业的发展和经济的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改善,对于环保和健康纺织品的需求大大提高。植物染料来源天然,环境相容性好,且对人体安全无害,还兼具抗菌功能,因此植物染料染色纺织品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但植物染料的色谱不全,且植物染料染色织物具有染色不均匀等缺点,而色纺纱的生产可以弥补植物染产品的这些缺点,因此近几年来植物染色散纤维的生产越来越多。但在色纺纱的生产过程中植物染色散纤维出现了可纺性差的问题,大大限制了其应用。本课题为了使植物染色散纤维更好的应用于色纺纱的生产中,探究了姜黄植物染料染色莫代尔纤维可纺性差的原因,并根据原因探究了提高其可纺性的纺前预处理方法,最后对处理过的纤维进行了试纺并对可纺性进行了分析。具体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所述。本文首先对姜黄植物染色莫代尔纤维可纺性差的原因进行了探究和分析。根据对纺纱过程的观察与分析,推断纤维较差的表面状态是影响其可纺性的重要原因,因此对纤维进行了扫描电镜观察及摩擦、静电性能的测试,并对从纤维表面得到的固体物质进行了元素分析和红外结构表征。结果表明姜黄植物染色莫代尔纤维表面附着了大量的颗粒物,纤维的摩擦系数和质量比电阻较大,以...
【文章来源】:青岛大学山东省
【文章页数】:5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姜黄素的化学结构
因[65]。化学结合力是指污垢以化学键合力粘附在基质上,如黏土、脂肪酸、蛋白质等与基质的羟基、羧基等结合而粘附在基质上,还有如染料、果汁、血污等与纤维通过化学作用粘附在纤维上[65]。固体污垢与基质的粘附是污垢的一些点与基质表面接触,粘附[65]。洗涤主要是在水介质中进行的,洗涤的第一步是润湿,简单的说,润湿是一种流体从基质表面被另一种流体所取代的过程[66]。首先,洗涤液中的表面活性剂分子的疏水基分别定向吸附在基质和固体颗粒的表面,而亲水基与水分子结合,降低了界面张力,增加了固体表面的润湿性,如图1.2所示[66],洗涤液能逐渐润湿固体表面,基质和固体颗粒接触的位置逐渐被洗涤液润湿;并且固体表面吸附的疏水基带有相同的电荷,使得基质表面和固体颗粒表面产生静电排斥力。这些都降低了固体颗粒与基质的结合力,使得基质上吸附的颗粒更容易脱离。图1.2洗涤液对基质和颗粒的表面润湿图1.3颗粒从基质表面的脱附其次,在纤维间摩擦力和液流的冲击力等作用下[68-72],固体颗粒从基质表面脱附,进入到溶液中,如图1.3所示。最后,进入洗涤液中的固体颗粒还有再聚集和吸附的趋势,洗涤液中的表面活性剂分子的疏水端继续吸附在颗粒表面上,亲水端一致朝外,形成空间阻碍和颗粒间的静电排斥力,防止再次吸附在基质表面[65,66]。
涤的第一步是润湿,简单的说,润湿是一种流体从基质表面被另一种流体所取代的过程[66]。首先,洗涤液中的表面活性剂分子的疏水基分别定向吸附在基质和固体颗粒的表面,而亲水基与水分子结合,降低了界面张力,增加了固体表面的润湿性,如图1.2所示[66],洗涤液能逐渐润湿固体表面,基质和固体颗粒接触的位置逐渐被洗涤液润湿;并且固体表面吸附的疏水基带有相同的电荷,使得基质表面和固体颗粒表面产生静电排斥力。这些都降低了固体颗粒与基质的结合力,使得基质上吸附的颗粒更容易脱离。图1.2洗涤液对基质和颗粒的表面润湿图1.3颗粒从基质表面的脱附其次,在纤维间摩擦力和液流的冲击力等作用下[68-72],固体颗粒从基质表面脱附,进入到溶液中,如图1.3所示。最后,进入洗涤液中的固体颗粒还有再聚集和吸附的趋势,洗涤液中的表面活性剂分子的疏水端继续吸附在颗粒表面上,亲水端一致朝外,形成空间阻碍和颗粒间的静电排斥力,防止再次吸附在基质表面[65,66]。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植物染莫代尔纤维色纺针织纱的纺制[J]. 张玉清,韩孝春. 棉纺织技术. 2019(12)
[2]植物染料在纺织印染领域中的应用进展[J]. 程浩南. 化纤与纺织技术. 2019(03)
[3]姜黄植物染纤维可纺性能的优化[J]. 李秀秀,张玉清,姜展. 山东纺织科技. 2019(04)
[4]茜草植物染料在羊绒纤维染色中的应用[J]. 程彦,田君,李星,李娜,王友. 毛纺科技. 2019(08)
[5]姜黄植物染料对黄麻织物的染色性能研究[J]. 彭文芳,吴锦俏. 毛纺科技. 2019(06)
[6]天然植物染料的应用及发展[J]. 郭荣辉,陈美梅. 纺织科学与工程学报. 2019(01)
[7]表面活性剂的复配对姜黄素的增溶及保护作用[J]. 刘调调,杨白雪,郭瑛玉,陈娜,李三鸣. 药学学报. 2019(01)
[8]天然染料媒染染色研究进展[J]. 单国华,赵涛,贾丽霞,肖远淑. 针织工业. 2017(09)
[9]色纺纱工艺装备与关键器材选配探析[J]. 章友鹤,赵连英,周建迪,陈顺明. 纺织器材. 2017(04)
[10]不同产地姜黄浸出物红外光谱研究[J]. 李诺利,旭东来,邓朝茜,施学丽,银胜高. 亚太传统医药. 2017(14)
硕士论文
[1]姜黄素的提纯、稳定性及抗氧化性研究[D]. 冯甜华.重庆大学 2016
[2]二氧化氯杀菌效果影响因素的研究[D]. 田月娜.河北科技大学 2013
[3]提高天然植物染料真丝绸染色日晒牢度研究[D]. 顾加成.苏州大学 2011
[4]天然染料染色工艺的探讨[D]. 王艳.苏州大学 2007
[5]天然染料姜黄色素的化学改性及改性染料的染色性能研究[D]. 孙鑫.苏州大学 2002
本文编号:3120277
【文章来源】:青岛大学山东省
【文章页数】:5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姜黄素的化学结构
因[65]。化学结合力是指污垢以化学键合力粘附在基质上,如黏土、脂肪酸、蛋白质等与基质的羟基、羧基等结合而粘附在基质上,还有如染料、果汁、血污等与纤维通过化学作用粘附在纤维上[65]。固体污垢与基质的粘附是污垢的一些点与基质表面接触,粘附[65]。洗涤主要是在水介质中进行的,洗涤的第一步是润湿,简单的说,润湿是一种流体从基质表面被另一种流体所取代的过程[66]。首先,洗涤液中的表面活性剂分子的疏水基分别定向吸附在基质和固体颗粒的表面,而亲水基与水分子结合,降低了界面张力,增加了固体表面的润湿性,如图1.2所示[66],洗涤液能逐渐润湿固体表面,基质和固体颗粒接触的位置逐渐被洗涤液润湿;并且固体表面吸附的疏水基带有相同的电荷,使得基质表面和固体颗粒表面产生静电排斥力。这些都降低了固体颗粒与基质的结合力,使得基质上吸附的颗粒更容易脱离。图1.2洗涤液对基质和颗粒的表面润湿图1.3颗粒从基质表面的脱附其次,在纤维间摩擦力和液流的冲击力等作用下[68-72],固体颗粒从基质表面脱附,进入到溶液中,如图1.3所示。最后,进入洗涤液中的固体颗粒还有再聚集和吸附的趋势,洗涤液中的表面活性剂分子的疏水端继续吸附在颗粒表面上,亲水端一致朝外,形成空间阻碍和颗粒间的静电排斥力,防止再次吸附在基质表面[65,66]。
涤的第一步是润湿,简单的说,润湿是一种流体从基质表面被另一种流体所取代的过程[66]。首先,洗涤液中的表面活性剂分子的疏水基分别定向吸附在基质和固体颗粒的表面,而亲水基与水分子结合,降低了界面张力,增加了固体表面的润湿性,如图1.2所示[66],洗涤液能逐渐润湿固体表面,基质和固体颗粒接触的位置逐渐被洗涤液润湿;并且固体表面吸附的疏水基带有相同的电荷,使得基质表面和固体颗粒表面产生静电排斥力。这些都降低了固体颗粒与基质的结合力,使得基质上吸附的颗粒更容易脱离。图1.2洗涤液对基质和颗粒的表面润湿图1.3颗粒从基质表面的脱附其次,在纤维间摩擦力和液流的冲击力等作用下[68-72],固体颗粒从基质表面脱附,进入到溶液中,如图1.3所示。最后,进入洗涤液中的固体颗粒还有再聚集和吸附的趋势,洗涤液中的表面活性剂分子的疏水端继续吸附在颗粒表面上,亲水端一致朝外,形成空间阻碍和颗粒间的静电排斥力,防止再次吸附在基质表面[65,66]。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植物染莫代尔纤维色纺针织纱的纺制[J]. 张玉清,韩孝春. 棉纺织技术. 2019(12)
[2]植物染料在纺织印染领域中的应用进展[J]. 程浩南. 化纤与纺织技术. 2019(03)
[3]姜黄植物染纤维可纺性能的优化[J]. 李秀秀,张玉清,姜展. 山东纺织科技. 2019(04)
[4]茜草植物染料在羊绒纤维染色中的应用[J]. 程彦,田君,李星,李娜,王友. 毛纺科技. 2019(08)
[5]姜黄植物染料对黄麻织物的染色性能研究[J]. 彭文芳,吴锦俏. 毛纺科技. 2019(06)
[6]天然植物染料的应用及发展[J]. 郭荣辉,陈美梅. 纺织科学与工程学报. 2019(01)
[7]表面活性剂的复配对姜黄素的增溶及保护作用[J]. 刘调调,杨白雪,郭瑛玉,陈娜,李三鸣. 药学学报. 2019(01)
[8]天然染料媒染染色研究进展[J]. 单国华,赵涛,贾丽霞,肖远淑. 针织工业. 2017(09)
[9]色纺纱工艺装备与关键器材选配探析[J]. 章友鹤,赵连英,周建迪,陈顺明. 纺织器材. 2017(04)
[10]不同产地姜黄浸出物红外光谱研究[J]. 李诺利,旭东来,邓朝茜,施学丽,银胜高. 亚太传统医药. 2017(14)
硕士论文
[1]姜黄素的提纯、稳定性及抗氧化性研究[D]. 冯甜华.重庆大学 2016
[2]二氧化氯杀菌效果影响因素的研究[D]. 田月娜.河北科技大学 2013
[3]提高天然植物染料真丝绸染色日晒牢度研究[D]. 顾加成.苏州大学 2011
[4]天然染料染色工艺的探讨[D]. 王艳.苏州大学 2007
[5]天然染料姜黄色素的化学改性及改性染料的染色性能研究[D]. 孙鑫.苏州大学 2002
本文编号:312027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qgylw/31202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