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薯采后主要病原真菌分离鉴定及其与块根互作机制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1-11-12 19:08
甘薯贮藏过程中极易被微生物侵染,微生物包括细菌和真菌,危害最为严重的是真菌。病原菌侵染造成甘薯块根腐烂变质,导致严重的经济损失。甘薯受病原菌感染后会在感染组织中产生毒素,类如甘薯酮,食用过多会对人体产生严重的危害。所以控制甘薯病原菌侵害刻不容缓。但侵染甘薯的病原菌种类繁多,且不同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不同,故需要先明确病原菌菌株,才能对症下药,真正解决甘薯病害问题。课题通过观察生物形态学,并结合18S rDNA序列分析,鉴定得到4种病原菌。针对这4种病原菌,一一研究其生物学特性。与此同时应用GC-MS代谢组学技术研究镰刀菌与甘薯块根互作机制,得到以下结论:试验结果如下,从临安本地腐烂“心香”甘薯块根组织中分离得到的4种病原菌,经18S rDNA序列分析鉴定分别为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腐皮镰刀菌(Fusarium solani)、龙眼焦腐病菌(Lasiodiplodia sp)和甘薯长喙壳菌(Ceratocystis fimbriata)。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研究试验证明,4种病原菌最适宜生长的培养基均为甘薯汁-葡萄糖培养基。尖孢镰刀菌和腐皮镰刀菌最适温度均为30℃...
【文章来源】:浙江农林大学浙江省
【文章页数】:5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种病原真菌的菌落形态特征
甘薯采后主要病原真菌分离鉴定及其与块根互作机制的研究2.4.3 病原真菌的 ITS 序列比对及构建进化树实验选用了 ITS1 和 ITS4 这对通用真菌引物,用于扩增 R 菌、L 菌、Z 菌和H 菌的基因组 DNA。琼脂糖电泳检测显示四种菌株在 550-750bp 均出现了一条特异性条带(图 2.2),对纯化后的 DNA 进行了测序分析。
图 2.2 部分真菌分离物 ITS rDNA 序列的 PCR 扩增M: DNAmarkerFig. 2.2 PCR amplification of the ITS rDNA sequence of some fungal isolatesM: DNAmarker表 2.3 4 种病原菌的 ITS 序列比对结果Table 2.3 ITS sequence alignment results of four pathogens菌株 Strain GenBank 登入号 Accession 对比结果 Result 相似性Max iden(t%)RLHZKY425722.1KF255997.1EF042607.1/KU043253.1KR260797.1Fusarium oxysporumFusarium solaniCeratocystis fimbriataLasiodiplodia sp1009910099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我国甘薯采后贮藏技术现状[J]. 姜启双,唐洪杰. 农业科技通讯. 2018(06)
[2]延安棚栽辣椒根腐病发生与防控[J]. 代建新,王延平,郭小平. 西北园艺(综合). 2018(02)
[3]建兰茎腐病原菌尖孢镰刀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J]. 姚锦爱,黄鹏,陈峰,余德亿. 福建农业学报. 2018(02)
[4]二氧化氯对葡萄采后灰霉菌的抑制作用研究[J]. 集贤,张平,商佳胤,李志文,朱志强,刘璐. 保鲜与加工. 2017(06)
[5]绿原酸的生物活性及甘薯绿原酸研究进展[J]. 王珍,李宗芸.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3)
[6]甘薯茄镰孢菌的生物学特性及其致病条件研究[J]. 薛陈心,高波,马娟,李秀花,陈书龙,王容燕.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8)
[7]蓝莓采后主要病原真菌的分离鉴定与生物学特性研究[J]. 郜海燕,肖尚月,陈杭君,黎云龙,刘瑞玲,吴伟杰. 农业机械学报. 2017(05)
[8]甘薯根腐病病原菌鉴定[J]. 银玲,田迅,李依韦,冀照君,赵汝. 中国植保导刊. 2017(02)
[9]植物响应温度胁迫的代谢组学研究进展[J]. 周连玉,李园媛,王文妮,钟松. 山西农业科学. 2017(02)
[10]临安小甘薯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J]. 陈思思,鲁燕君,毛伟强,丁兰. 浙江农业科学. 2017(02)
博士论文
[1]深部真菌感染的快速分子诊断及其临床应用研究[D]. 刘军.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2005
硕士论文
[1]桃穿孔病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D]. 王程安.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8
[2]月桂酰精氨酸乙酯盐酸盐(LAE)的制备及工艺优化[D]. 郑昊学.浙江大学 2017
[3]二氧化氯对杭白菜采后软腐病的抑制效果及其贮藏品质的研究[D]. 甄凤元.上海师范大学 2017
[4]基于衍生化GC-MS的水稻—真菌互作代谢谱研究[D]. 王衬.浙江大学 2014
[5]不同处理对银杏果采后生理及贮藏品质的影响[D]. 陈榕.南京林业大学 2011
本文编号:3491493
【文章来源】:浙江农林大学浙江省
【文章页数】:5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种病原真菌的菌落形态特征
甘薯采后主要病原真菌分离鉴定及其与块根互作机制的研究2.4.3 病原真菌的 ITS 序列比对及构建进化树实验选用了 ITS1 和 ITS4 这对通用真菌引物,用于扩增 R 菌、L 菌、Z 菌和H 菌的基因组 DNA。琼脂糖电泳检测显示四种菌株在 550-750bp 均出现了一条特异性条带(图 2.2),对纯化后的 DNA 进行了测序分析。
图 2.2 部分真菌分离物 ITS rDNA 序列的 PCR 扩增M: DNAmarkerFig. 2.2 PCR amplification of the ITS rDNA sequence of some fungal isolatesM: DNAmarker表 2.3 4 种病原菌的 ITS 序列比对结果Table 2.3 ITS sequence alignment results of four pathogens菌株 Strain GenBank 登入号 Accession 对比结果 Result 相似性Max iden(t%)RLHZKY425722.1KF255997.1EF042607.1/KU043253.1KR260797.1Fusarium oxysporumFusarium solaniCeratocystis fimbriataLasiodiplodia sp1009910099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我国甘薯采后贮藏技术现状[J]. 姜启双,唐洪杰. 农业科技通讯. 2018(06)
[2]延安棚栽辣椒根腐病发生与防控[J]. 代建新,王延平,郭小平. 西北园艺(综合). 2018(02)
[3]建兰茎腐病原菌尖孢镰刀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J]. 姚锦爱,黄鹏,陈峰,余德亿. 福建农业学报. 2018(02)
[4]二氧化氯对葡萄采后灰霉菌的抑制作用研究[J]. 集贤,张平,商佳胤,李志文,朱志强,刘璐. 保鲜与加工. 2017(06)
[5]绿原酸的生物活性及甘薯绿原酸研究进展[J]. 王珍,李宗芸.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3)
[6]甘薯茄镰孢菌的生物学特性及其致病条件研究[J]. 薛陈心,高波,马娟,李秀花,陈书龙,王容燕.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8)
[7]蓝莓采后主要病原真菌的分离鉴定与生物学特性研究[J]. 郜海燕,肖尚月,陈杭君,黎云龙,刘瑞玲,吴伟杰. 农业机械学报. 2017(05)
[8]甘薯根腐病病原菌鉴定[J]. 银玲,田迅,李依韦,冀照君,赵汝. 中国植保导刊. 2017(02)
[9]植物响应温度胁迫的代谢组学研究进展[J]. 周连玉,李园媛,王文妮,钟松. 山西农业科学. 2017(02)
[10]临安小甘薯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J]. 陈思思,鲁燕君,毛伟强,丁兰. 浙江农业科学. 2017(02)
博士论文
[1]深部真菌感染的快速分子诊断及其临床应用研究[D]. 刘军.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2005
硕士论文
[1]桃穿孔病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D]. 王程安.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8
[2]月桂酰精氨酸乙酯盐酸盐(LAE)的制备及工艺优化[D]. 郑昊学.浙江大学 2017
[3]二氧化氯对杭白菜采后软腐病的抑制效果及其贮藏品质的研究[D]. 甄凤元.上海师范大学 2017
[4]基于衍生化GC-MS的水稻—真菌互作代谢谱研究[D]. 王衬.浙江大学 2014
[5]不同处理对银杏果采后生理及贮藏品质的影响[D]. 陈榕.南京林业大学 2011
本文编号:349149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qgylw/34914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