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鱼典型产胺微生物菌株产胺效应研究
发布时间:2021-11-23 13:53
发酵酸鱼主要是出现在中国的贵州、湖南和四川等少数民族地区,口味酸辣、鱼腥味很低,是一款独特的少数民族发酵鱼制品。然而酸鱼是家庭自制,加工方式粗放,随机性强,制作环境差,会染杂菌,在微生物作用下,极易产生高含量的生物胺,给产品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本文以贵州少数民族生产的传统酸鱼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显色培养基和高效液相色谱法筛选出酸鱼中的产胺菌,鉴定并进行菌种特性研究,最后对高产胺菌进行模拟发酵,检测发酵过程中各理化指标的变化。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酸鱼发酵过程中,筛选出具有产胺能力的大肠杆菌科97株,乳酸菌14株,葡萄球菌45株,乳酸菌与葡萄球菌的产总胺含量均低于50mg/L,大肠菌均产生超1000mg/L的总胺,且主要以产腐胺、尸胺和组胺为主。进一步筛选获得23株分别高产腐胺、尸胺和组胺的菌株,经鉴定,分别属于肠杆菌属、克雷伯菌属、枸橼酸杆菌属、摩根菌属和泛菌属;分别属于阿氏肠杆菌、弗氏柠檬酸杆菌和摩氏摩根菌等12个菌种。结果发现:产胺菌积累生物胺的能力是属于菌株特异性。2.纯菌培养条件下,探究在不同pH、温度、氯化钠含量和有氧/无氧的情况下,23株产胺菌的产胺能力的变化。发现pH在4...
【文章来源】:贵州大学贵州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6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脱羧酶显色检测培养基检测结果,黄色代表阴性,紫色代表阳性
本实验选用丹磺酰氯作为衍生剂,流动相是选用乙腈-水,进行梯度洗脱。经检测,8种生物胺标准品的色谱图见图2-2。由图可看出八种生物胺在35min内可以很好的分离出来,每个峰形都是对称的,并没有出现拖尾现象或者基线漂移的情况。因此样品中的生物胺可在此条件下进行分离。得到的详细标准曲线及线性方程见图2-3及表2-3。由图和表可看出八种生物胺在1mg/L-50mg/L浓度范围内,峰面积与浓度之间呈良好的线性关系,且相关系数都大于0.997,表明该方法可以有效地测定八种生物胺的含量。
得到的详细标准曲线及线性方程见图2-3及表2-3。由图和表可看出八种生物胺在1mg/L-50mg/L浓度范围内,峰面积与浓度之间呈良好的线性关系,且相关系数都大于0.997,表明该方法可以有效地测定八种生物胺的含量。2.3.2.2菌液中生物胺含量的检测结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我国水产加工业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J]. 刘子飞,孙慧武,蒋宏斌,韩杨. 中国水产. 2017(12)
[2]我国出口水产品遭遇的技术性贸易措施及对策[J]. 林彦星,吴江,刘宵宵,罗焕亮. 安徽农业科学. 2015(33)
[3]新疆熏马肠中产氨基酸脱羧酶优势细菌的分离及鉴定[J]. 李蕊婷,卢士玲,李开雄,马宇霞,张惠超. 现代食品科技. 2014(09)
[4]鲭鱼生物胺生成菌的分离与鉴定[J]. 郝淑贤,魏涯,周婉君,杨贤庆,李来好,胡晓,林婉玲,邓建朝. 食品科学. 2015(07)
[5]食品生物制造过程中生物胺的形成与消除[J]. 冯婷婷,方芳,杨娟,陈坚,堵国成. 食品科学. 2013(19)
[6]液体培养条件下产气肠杆菌与阴沟肠杆菌产生物胺交互作用研究[J]. 李彬,舒蕊华,徐幸莲,周光宏. 食品科学. 2012(05)
[7]发酵肉制品中生物胺的形成及影响因素研究进展[J]. 王翔,卢士玲,徐幸莲,周光宏.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10(11)
[8]我国水产品加工业发展现状及潜力分析[J]. 刘锐,陈洁. 农业展望. 2010(04)
[9]中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现状及改善和控制措施[J]. 成黎,谭锋. 食品科学. 2009(23)
[10]产生物胺乳酸菌的筛查与检测[J]. 刘畅,张灼阳,郭晓奎.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2009(05)
本文编号:3514016
【文章来源】:贵州大学贵州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6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脱羧酶显色检测培养基检测结果,黄色代表阴性,紫色代表阳性
本实验选用丹磺酰氯作为衍生剂,流动相是选用乙腈-水,进行梯度洗脱。经检测,8种生物胺标准品的色谱图见图2-2。由图可看出八种生物胺在35min内可以很好的分离出来,每个峰形都是对称的,并没有出现拖尾现象或者基线漂移的情况。因此样品中的生物胺可在此条件下进行分离。得到的详细标准曲线及线性方程见图2-3及表2-3。由图和表可看出八种生物胺在1mg/L-50mg/L浓度范围内,峰面积与浓度之间呈良好的线性关系,且相关系数都大于0.997,表明该方法可以有效地测定八种生物胺的含量。
得到的详细标准曲线及线性方程见图2-3及表2-3。由图和表可看出八种生物胺在1mg/L-50mg/L浓度范围内,峰面积与浓度之间呈良好的线性关系,且相关系数都大于0.997,表明该方法可以有效地测定八种生物胺的含量。2.3.2.2菌液中生物胺含量的检测结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我国水产加工业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J]. 刘子飞,孙慧武,蒋宏斌,韩杨. 中国水产. 2017(12)
[2]我国出口水产品遭遇的技术性贸易措施及对策[J]. 林彦星,吴江,刘宵宵,罗焕亮. 安徽农业科学. 2015(33)
[3]新疆熏马肠中产氨基酸脱羧酶优势细菌的分离及鉴定[J]. 李蕊婷,卢士玲,李开雄,马宇霞,张惠超. 现代食品科技. 2014(09)
[4]鲭鱼生物胺生成菌的分离与鉴定[J]. 郝淑贤,魏涯,周婉君,杨贤庆,李来好,胡晓,林婉玲,邓建朝. 食品科学. 2015(07)
[5]食品生物制造过程中生物胺的形成与消除[J]. 冯婷婷,方芳,杨娟,陈坚,堵国成. 食品科学. 2013(19)
[6]液体培养条件下产气肠杆菌与阴沟肠杆菌产生物胺交互作用研究[J]. 李彬,舒蕊华,徐幸莲,周光宏. 食品科学. 2012(05)
[7]发酵肉制品中生物胺的形成及影响因素研究进展[J]. 王翔,卢士玲,徐幸莲,周光宏.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10(11)
[8]我国水产品加工业发展现状及潜力分析[J]. 刘锐,陈洁. 农业展望. 2010(04)
[9]中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现状及改善和控制措施[J]. 成黎,谭锋. 食品科学. 2009(23)
[10]产生物胺乳酸菌的筛查与检测[J]. 刘畅,张灼阳,郭晓奎.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2009(05)
本文编号:351401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qgylw/35140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