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气象学论文 >

冬季北大西洋风暴轴异常对我国寒潮活动的可能影响

发布时间:2020-04-10 11:20
【摘要】:基于1961~2011年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整编的566站逐日平均温度资料以及NCEP/NCAR(美国环境预报中心和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的逐日再分析资料等,利用奇异值分解(SVD)等方法,首先分析了年际尺度上冬季北大西洋风暴轴与同期我国寒潮频次的联系。发现,北大西洋风暴轴位置异常与我国寒潮频次变化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即当在40°W以西风暴轴较气候平均位置偏北(偏南)和在40°W以东风暴轴较气候平均位置偏东北(偏西南)时,同期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寒潮频次异常偏少(偏多),而其强度异常与我国寒潮频次变化的年际关系并不显著。进一步的分析结果表明,风暴轴位置的改变会引起天气尺度瞬变涡动的传播出现异常,而这种传播异常既可以直接影响我国寒潮活动,也可以通过其反馈作用影响大气环流来间接影响我国的寒潮活动。具体的可能影响过程如下:当风暴轴偏东北(偏西南)时,其离亚洲西风急流的位置较远(较近),不利(有利)于将北大西洋上强的瞬变涡动通过亚洲西风急流波导直接传播到我国地区;此时,北大西洋西风急流偏北(偏南),相应地北大西洋涛动(NAO)出现正(负)位相异常,而传播到下游的瞬变涡动通过动力反馈作用,可使得高纬西风加速(减速),极涡加深收缩(减弱扩张),冷空气禁锢在极地不易(容易)南下,而中纬西风则减速(加速),经向环流加强(减弱),从而引起西伯利亚低层冷堆温度增高(降低);最后,所有上述环流异常形势以及瞬变波的异常传播可最终导致我国的寒潮活动频次减少(增多)。
【图文】:

曲线,风暴轴,气候,指数


与NASTY的相关系数相对较弱,不过也有0.27,可以通过95%的信度检验。若将NASTI的年际变化分量与寒潮频次的年际变化场求相关的话,可以发现其分布与SVD2右场非常类似(图略),不过东北北部以及新疆小部分区域的负相关系数没通过信度检验。因此,SVD2模态主要揭示的是冬季北大西洋风暴轴的强度异常与我国寒潮频次异常的耦合变化关系,但两者的相关关系并不显著,而且较大程度上还受到风暴轴位置异常的影响,其协方差贡献率也较小,远小于SVD1模态的贡献率,因而在年际变化尺度上,冬季北大西洋风暴轴异常与我国寒图1冬季北大西洋风暴轴的(a)气候平均分布(等值线间隔为4.0dagpm2)以及其气候主体区(>16dagpm2)、(b)纬度指数、(c)经度指数、(d)强度指数的时间演变曲线。(b d)图中水平线代表平均值Fig.1(a)ThespatialdistributionoftheclimatologicalmeanofwinterstormtrackintheNorthAtlantic(contourinterval:4.0dagpm2)andthetimeseriesoftheindexesof(b)NASTY(NorthAtlanticStormTrackY),(c)NASTX(NorthAtlanticStormTrackX),and(d)NASTI(NorthAtlanticStormTrackIntensity)inwinter.ThehorizontallinesinFigs.b daretheaveragevalues

风暴轴,寒潮,北大西洋,SVD分解


L噫饫允镜慕峁鉳?看,应该对本文相关关系结果的定性结论影响不大。此外,为了检验此处及后文使用NCEP/NCAR资料所得结果是否稳定,还利用欧洲中期数值预报中心(ECMWF)的ERA-Interim资料进行了同样的分析,,对比后发现结果是一致的。4冬季北大西洋风暴轴异常影响我国寒潮活动的可能机制下面将上节SVD1模态所揭示的风暴轴位置异常作为影响我国寒潮频次的一个因子,利用合成分析等方法来探讨一下其可能的影响机制。首先将SVD1模态左场时间系数进行标准化,然后挑选出值大于1.0的年份简称为风暴轴偏东北年,而小于图21961~2010年年际尺度上冬季北大西洋风暴轴区域500hPa天气尺度的位势高度滤波方差与同期我国566站寒潮频次SVD分解的(a、c、e)第一对、(b、d、f)第二对的(a、b、c、d)异类空间分布型及其(e、f)对应的时间系数。其中,图a、b、c、d中的红、蓝色深(浅)阴影表示通过95%(90%)的信度检验,实(虚)线代表正(负)值;图a、b中紫色实线代表气候平均冬季北大西洋风暴轴的分布;图e、f中的虚、实线分别表示滤波方差场和寒潮频次场的标准化时间系数Fig.2(a d)Spatialpatternsand(e,f)thecorrespondingnormalizedtimecoefficientsfor(a,c,e)thefirstand(b,d,f)secondSVDmodesof(a,b)500-hPafilteredpotentialheightvarianceintheNorthAtlanticregionand(c,d)coldwavefrequencyat566stationsinwinterduring1961 2010.In(a d),thedark(light)shadedareasrepresentabove95%(90%)confidencelevel,thesolid(dashed)linesdenotepositive(negative)values;thepurplelinesin(a,b)representthespatialdistributionoftheclimatologicalmeanwinterstormtrackintheNorthAtlantic;thedashed(solid)linesin(e,f)denotethenormalizedtimecoeffici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龚道溢,王绍武;西伯利亚高压的长期变化及全球变暖可能影响的研究[J];地理学报;1999年02期

2 武炳义,黄荣辉;冬季北大西洋涛动极端异常变化与东亚冬季风[J];大气科学;1999年06期

3 陈文;康丽华;;北极涛动与东亚冬季气候在年际尺度上的联系:准定常行星波的作用[J];大气科学;2006年05期

4 王遵娅;丁一汇;;近53年中国寒潮的变化特征及其可能原因[J];大气科学;2006年06期

5 施晓晖;徐祥德;谢立安;;近40年来东亚冬季风的年代际时空变化趋势[J];大气科学;2007年04期

6 钱维宏;张玮玮;;我国近46年来的寒潮时空变化与冬季增暖[J];大气科学;2007年06期

7 马晓青;丁一汇;徐海明;何金海;;2004/2005年冬季强寒潮事件与大气低频波动关系的研究[J];大气科学;2008年02期

8 梅士龙;管兆勇;;对流层上层斜压波包活动与2003年江淮流域梅雨的关系[J];大气科学;2008年06期

9 李莹;朱伟军;魏建苏;;冬季北太平洋风暴轴指数的评估及其改进[J];大气科学;2010年05期

10 李峰;矫梅燕;丁一汇;金荣花;;北极区近30年环流的变化及对中国强冷事件的影响[J];高原气象;2006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古丽巴哈·伊米提;;乌鲁木齐地区春季第一场暴雪型寒潮天气过程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5期

2 周翠芳;张广平;高山;;宁夏冬季两次寒潮天气成因及数值预报产品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1期

3 程鹏;吉惠敏;刘琴;刘抗;孟丽霞;;西北地区1次罕见的冬季寒潮天气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36期

4 王明洁;张小丽;陈元昭;朱小雅;;2008年华南前汛期连续性暴雨过程成因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36期

5 赵铭;樊清华;詹立刚;张雪洋;;秦皇岛寒潮过程的时空特征及成因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9期

6 包颖;高井宝;;葫芦岛地区寒潮发生特征及成因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0期

7 李昕翼;谢娜;施娟;李愉;安峡;;2010年3月成都一次寒潮天气过程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4期

8 张振伟;;2010年1月两次寒潮天气对比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01期

9 孙玉莲;张淑芳;张立禄;黄成秀;何玉春;;甘肃冬季一次寒潮过程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09期

10 ;Predicting Winter Surface Air Temperature in Northeast China[J];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 Letters;2009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魏立新;北极海冰变化及其气候效应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2 廖荣伟;中国东部季风湿润区大气水分收支特征的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1年

3 左金清;AO/NAO与ENSO的联系及其对中国气候异常的影响[D];兰州大学;2011年

4 肖天贵;东亚夏季风年代际变化的波包传播特征及其影响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1年

5 郝立生;华北降水时空变化及降水量减少影响因子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1年

6 余莲;青藏高原地区气候变化的特征及数值模拟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7 管晓丹;全球半干旱地区冬季快速增温的观测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8 李红军;近50年塔里木河流域干湿变化特征及其成因分析[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2年

9 王慧;青藏高原正涡度源的形成及其对中国东部梅雨的影响[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5年

10 张恒德;极涡的活动特征与数值模拟及其对我国气候的影响[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5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金虎;沈永平;王鹏祥;杨启国;;中国西北近45a来极端低温事件及其对区域增暖的响应[J];冰川冻土;2007年04期

2 李培基;北极海冰与全球气候变化[J];冰川冻土;1996年01期

3 王翠花,李雄,缪启龙;中国近50年来日最低气温变化特征研究[J];地理科学;2003年04期

4 龚道溢,王绍武;近百年北极涛动对中国冬季气候的影响[J];地理学报;2003年04期

5 翟盘茂,潘晓华;中国北方近50年温度和降水极端事件变化[J];地理学报;2003年S1期

6 马柱国,符淙斌,任小波,杨赤;中国北方年极端温度的变化趋势与区域增暖的联系[J];地理学报;2003年S1期

7 龚道溢,王绍武;西伯利亚高压的长期变化及全球变暖可能影响的研究[J];地理学报;1999年02期

8 罗德海,李建平;Barotropic Interaction between Planetary-and Synoptic-Scale Waves during the Life Cycles of Blockings[J];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2000年04期

9 朱伟军 ,孙照渤 ,周兵;冬季太平洋SSTA对北太平洋风暴轴年际变化的影响(英文)[J];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2001年05期

10 罗德海 ,李建平 ,黄菲;天气尺度波激发的阻塞流的生命循环:观测结果和数值试验(英文)[J];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2002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施宁;;高频瞬变涡动反馈强迫对东亚/太平洋事件演变过程的作用[J];大气科学;2013年06期

2 张韬;吴国雄;郭裕福;;GOALS模式中大气能量循环的诊断分析与不同版本计算结果的比较研究[J];大气科学;2006年01期

3 袁建强;瞬变涡动强迫对大气环流的作用[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1991年01期

4 张凯静;戴新刚;汪萍;;东亚降水格局:季风与瞬变涡动的竞争[J];地球物理学报;2011年10期

5 吴国雄;球面长波模式的设计和应用[J];气象学报;1988年02期

6 朱伟军,孙照渤;风暴轴的研究[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1999年01期

7 戴新刚;汪萍;张凯静;;近60年新疆降水趋势与波动机制分析[J];物理学报;2013年12期

8 A.Zangvil ;M.Yanai;朱福康;;热带对流层上部的波[J];气象科技;1984年01期

9 王国民;;大气低频变化研究评述[J];气象科技;1990年01期

10 李双林,纪立人;大气环流持续异常的研究进展[J];气象;1999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甘波澜;北半球冬季风暴轴与热带外海洋的相互作用[D];中国海洋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62216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qxxlw/262216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fe3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