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气象学论文 >

中国冬季雾形成机制的区域性特征及差异分析

发布时间:2020-05-05 01:42
【摘要】:雾是一种严重的天气灾害,极大地影响了交通和日常生活,并可能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本文主要分析了我国冬季雾日的时空特征,并根据冬季雾日特征划分雾区,尝试分析各雾区气候条件的差异对雾生成的物理机制造成的影响,探讨区域性的气候差异如何影响我国冬季雾的形成。结论如下:(1)我国雾日数分布有东南部多、西北部少的特点,雾日标准差大值区与冬季雾日年均分布有一定相似性。雾日数年代际变化总体上呈波动中减少的趋势,雾在冬季(11月至次年2月)发生频率较高。以冬季雾日作为研究对象,发现冬季雾日分布呈东南部多、西北部少的特点,冬季多雾地区集中在西南地区、华南地区以及华北地区。分析冬季雾日的季节内变化,总体上12月雾日最多,2月雾日最少;探寻冬季雾日偏多年的气候背景,发现影响我国东部地区冬季雾日多少的环流系统主要是中纬度系统,当冬季雾日数偏多时,对应冬季环流偏弱,反之偏强;当冬季雾日偏多时,地面相对湿度偏高,表明相对湿度大、水汽充足的空气在有利的环流场下更容易形成雾。(2)根据冬季雾日特征将全国分为3个雾区:西南区、华北区和华南区,3个雾区冬季雾日年际变化有较明显的差异。从水汽条件、大气稳定度以及环流背景场分析3个雾区气候条件差异对局地雾形成机制的影响。西南区冬季雾的形成受水汽输送影响较小,受大气稳定度影响较大,且巴尔喀什湖东侧高压脊加强,冷空气南下,西南较易发生雾;华北冬季雾日的形成受水汽输送影响较大,伴随长江中下游水汽异常推进偏北,水汽异常大值中心偏北、偏强,且西伯利亚高压、东亚大槽以及东北低压减弱,冷空气活动较弱,华北较易发生雾。华南冬季雾日的形成受水汽输送影响较大,伴随长江中下游水汽异常推进偏弱,水汽异常大值中心偏南、偏弱,且东亚大槽减弱,华南较易发生雾。(3)雾的形成主要由空气水汽含量和降温两个因素决定。对我国地面比湿的年际变化趋势及其与冬季雾日的关系进行初步的讨论。比湿方面,我国比湿分布上有从低纬到高纬递减的特点。全国大部分地区地面比湿呈下降趋势,但较不明显。从长期变化趋势看,雾日数与比湿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且关系密切。地面比湿增加时,华北区、华南区冬季雾日增多;西南区雾日数减少。对温度场进行分析,发现温度呈从南到北递减的特点,除西藏东部、云南西部局地温度呈弱下降趋势外,全国大部分地区地面温度呈明显的上升趋势,上升程度大体上随纬度而增加。当冬季地面气温升高时,西南区冬季雾日数减少,华北区和华南区冬季雾日数增加。
【图文】:

分布情况,雾日,冬季雾,活跃程度


3.1我国冬季雾日的时空分布逡逑3.1.1我国雾日的时空分布逡逑图3.1给出了我国678个中国地面观测站点的年均雾日分布。年均雾日数超过50逡逑天的地区集中在云南南部,四川东南部,湖北中部以及福建沿海地区,,雾日数超过30逡逑天的地区集中在内蒙古及黑龙江北部以及我们东南部的大部分地区。可以看到,我国雾逡逑日数的分布有东南部多、西北部少的特点,西北部除天山以北以外地区,年均雾日数均逡逑不足5天。由上分析可知:我国雾日分布不均匀,其分布情况与各地区局地的地理环境、逡逑气候条件有一定关系,因此分析各雾区气候条件的差异对雾形成造成的影响对人民生活逡逑以及经济发展十分重要。逡逑I逦I ̄逡逑90E逦120E逡逑5逦10逦15逦20逦25逦30逦35逦40逦45逦50逦55逦60逡逑图3.11958-2007年年均雾日分布(单位:天)逡逑雾日标准差(图3.2)反映了近50年来冬季雾日分布年代际尺度上的活跃程度。可逡逑以发现,雾日变化较活跃的地区集中在四川西南部、云南南部等地区,都在]5天以丨:。逡逑总体上来说,雾日标准差大值区与冬季雾日年平均分布有一定相似性。逡逑15逡逑

雾日,年代际变化,单位,黑色


图3.邋2逦1958-2007年雾日标准差分布(单位:天)逡逑逦Fog邋days逡逑+1邋standard邋deviation逡逑逦-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P426.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尹志聪;王会军;袁东敏;;华北黄淮冬季霾年代际增多与东亚冬季风的减弱[J];科学通报;2015年15期

2 尹志聪;王会军;郭文利;;华北黄淮地区冬季雾和霾的时空气候变化特征[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5年05期

3 GUO LiJun;GUO XueLiang;FANG ChunGang;ZHU ShiChao;;Observation analysis on characteristics of formation,evolution and transition of a long-lasting severe fog and haze episode in North China[J];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2015年03期

4 张苏平;龙景超;尹跃进;杨万裕;杨伟波;;我国东部沿海一次局地海雾抬升成云过程分析[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2期

5 于华英;牛生杰;刘鹏;;2007年12月南京大雾频发的多尺度特征研究[J];热带气象学报;2014年01期

6 张人禾;李强;张若楠;;2013年1月中国东部持续性强雾霾天气产生的气象条件分析[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4年01期

7 DING YiHui;LIU YanJu;;Analysis of long-term variations of fog and haze in China in recent 50 years and their relations with atmospheric humidity[J];Science China(Earth Sciences);2014年01期

8 陆青松;刘延刚;牛生杰;赵丽娟;于华英;程穆宁;;Examination of Microphysical Relationships and Corresponding Microphysical Processes in Warm Fogs[J];Acta Meteorologica Sinica;2013年06期

9 周悦;牛生杰;吕晶晶;;The Influence of Freezing Drizzle on Wire Icing during Freezing Fog Events[J];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2013年04期

10 孙_g;马振峰;牛涛;付如友;胡俊峰;;最近40年中国雾日数和霾日数的气候变化特征[J];气候与环境研究;2013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严明良;沪宁高速公路低能见度浓雾特征及其数值模拟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陈潇潇;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不同等级雾日的气候特征及其成因分析[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64931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qxxlw/264931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30b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