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带对流层顶区域影响低平流层水汽的主要物理过程研究
【图文】:
图 1.1 全球 STE 过程示意图(Mohanakumar, 2008)1.2 国内外研究进展1.2.1 热带深对流活动对低平流层水汽的影响热带深对流活动是影响热带地区重要的天气系统,在热带大气环流和热带各扰动物理量的收支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主要表现在质量、热量、水汽、动量和涡度的垂直输送上。由于平流层水汽在平流层化学过程和调节大气能量与辐射平衡方面有重要作用(Shindell,2001;Forster and Shine,2002;Tian and Chipperfield,2006;Solomon et al.,2010),而平流层水汽其中一个重要的来源就是从热带对流层顶进入到平流层中的对流层空气带入的一部分水汽(World MeteorologicalOrganization,2014),因此,深对流活动对水汽较强的垂直输送作用对低平流层水汽有重要影响。目前已经有不少研究证实深对流活动可以将对流层低层的水物质输送到低平流层,,使平流层水汽增加。一些强度较强的深对流活动甚至可以直接将边界层
图 1.2 深对流影响低平流层水汽的示意图(Fueglistaler et al.,2009)1.2.2 对流层顶冰面过饱和现象的研究现状传统的云微物理学观点认为在云的形成过程中,当冰晶、水滴和水汽三者共存时,同温度下如果水汽接近于水面饱和状态,对冰面则是过饱和的。当冰面饱和度大于 100%时,冰晶就不断吸收水汽,促使冰晶增长,从而使空气中的水汽混合比减少并低于饱和水汽混合比,而冰晶不断增大(贝吉龙假说)。然而,在近些年的观测和数值模拟中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在上对流层出现了冰面过饱和现象(Heymsfield et al.,1995;Heymsfield et al.,1998;Vomel et al., 2002;Spichtinger et al., 2003;Gao et al.,2004;Jensen et al.,2005a and 2005b;Gettelmanet al., 2006; Kahn et al., 2009; Kramer et al., 2009; Lamquin et al., 2012)。冰面饱和度控制着上对流层卷云的生成,云的形成过程中当冰面相对湿度达到冻结成核的阈值时就开始形成冰核(Koop et al.,2000;Murphy and Koop,2005),因此,冰面相对湿度通过调节卷云中的微物理过程和卷云的辐射强迫进而影响全球气候(Liou,1992; Khvorostyanov et al.,2006;Gettelman and Kinnison,2007;
【学位授予单位】:兰州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P42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秦亚兰;周顺武;张人禾;杨双艳;闫梓宇;;青藏高原两类对流层顶频率的季节分布特征及其与同纬度地区的差异[J];气候与环境研究;2017年04期
2 寿亦萱;陆风;寿绍文;覃丹宇;;对流层顶折叠检测新方法及其在中纬度灾害性天气预报中的应用[J];大气科学;2014年06期
3 成佳丽;史燕;;全球对流层顶高度的空间演变规律研究[J];贵州气象;2013年S1期
4 刘慧;韦志刚;魏红;李振朝;王超;;近51年我国对流层顶高度的变化特征[J];高原气象;2012年02期
5 崔世锋;叶仁玉;徐红玲;;2004-2011年安庆地区对流层顶的特征分析[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3期
6 付志嘉;董保举;张成稳;;我国气候变暖特征及其与对流层顶的关系[J];干旱气象;2011年02期
7 杨双艳;周顺武;陈鹤;;甘肃省对流层顶高度的季节变化特征分析[J];气象;2010年04期
8 周顺武;杨双艳;张人禾;马振锋;;青藏高原两类对流层顶高度的季节变化特征[J];大气科学学报;2010年03期
9 Santer B D;Wehner M F;Wigley T M L;Sausen R;Meehl G A;Taylor K E;Ammann C;Arblaster J;Washington W M;Boyle J S;Bru"ggemann W;杨双艳;;人为强迫和自然强迫对近年来对流层顶高度变化的贡献[J];沙漠与绿洲气象;2009年05期
10 赵瑞;孙克敏;;如何正确分析对流层顶[J];吉林气象;2007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秦亚兰;周顺武;闫梓宇;杨双艳;;青藏高原两类对流层顶频率的季节变化特征[A];第33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3 青藏高原与复杂山地天气气候[C];2016年
2 冼桃;傅云飞;;全球对流层顶层长期变化趋势[A];第33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12 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C];2016年
3 赵慧;马鹏程;;近64a中国地区对流层顶温度的时空变化特征[A];第32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2 副热带气象及环境影响[C];2015年
4 徐钊远;王绪文;黄红梅;戴丽琼;;对流层顶的气候特征分析及应用[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第三届气象综合探测技术研讨会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5 周顺武;杨双艳;张人禾;马振锋;;青藏高原两类对流层顶高度的季节变化特征分析[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冰冻圈与极地气象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6 杨双艳;周顺武;武炳义;;青藏高原对流层顶高度季节变化的成因分析[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7第三届研究生年会[C];2011年
7 谢贵仲;苏德斌;张小兵;许仕清;姜涛;赵琼;张春波;;北京上空对流层顶的特征分析[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9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C];2011年
8 吴宜;陈皓;康健;;南京地区对流层顶高度特征分析[A];第九届长三角气象科技论坛论文集[C];2012年
9 王卫国;;对流层顶高度变化同臭氧层的关系[A];1992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八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2年
10 陈洪滨;孙二林;吕达仁;;对流层顶季节变化特征的初步分析[A];第九届全国日地空间物理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陈克军;对流层顶—— 高空飞行的重要指标[N];中国民航报;2012年
2 陈丹;银河系数十亿行星或拥有对流层顶[N];科技日报;2013年
3 记者 毛磊;人类活动影响气候添新证[N];新华每日电讯;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桑文军;热带对流层顶区域影响低平流层水汽的主要物理过程研究[D];兰州大学;2019年
2 青海银;MST雷达应用技术研究[D];武汉大学;2016年
3 张敏;青藏高原上空平流层对流层中尺度交换过程的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4 陈斌;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区域夏季上对流层水汽变化和输送特征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09年
5 冯沙;副热带高压中心云和降水及热带和副热带穿透性对流活动分布特征[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6 冼桃;穿透性对流活动特征及其对上对流层/下平流层臭氧分布的影响[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4年
7 雒佳丽;亚洲夏季风期上对流层下平流层区域化学物质的时空变化特征和平流层对流层物质交换[D];兰州大学;2015年
8 田红瑛;青藏高原及其邻近地区上空平流层—对流层物质交换的研究[D];兰州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符强;拉曼激光雷达对流层顶大气结构特性的初步分析[D];西安理工大学;2018年
2 秦亚兰;青藏高原对流层顶分布特征及其与同纬度地区的差异[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7年
3 辛玉姣;热带对流层顶层结构及其变化特征[D];兰州大学;2011年
4 杨国彬;东亚对流层顶逆温层各要素的时空分布特征[D];云南大学;2016年
5 许平平;青藏高原上空对流层顶折卷的变化及其对高原上空臭氧变化的影响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6 常舒捷;云顶高于对流层顶事件对上对流层—下平流层水汽结构的影响[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7 朱保林;北半球夏季对流层顶变动的现象及机制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5年
8 丛春华;青藏高原及其邻近地区上空平流层和对流层之间质量交换的分析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01年
9 林忠;南极臭氧和大气垂直结构探测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0年
10 张天航;中国华东高海拔地区春夏季臭氧浓度变化特征及来源分析[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64918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qxxlw/26491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