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气象学论文 >

1980-2014年黄土高原霜冻时空变化及冬小麦晚霜冻危险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09 23:22
【摘要】:霜冻是受温度控制且对农业有密切影响的一种自然现象,它的时空分布可以反映一定时间内的温度变化,尤其可指示极端最低气温的变化。霜冻害是严重威胁农业生产的灾害之一,全国每年因霜冻造成的经济损失十分严重。本文选取了60个气象站点的地面0cm最低气温分析1980-2014年黄土高原地区初霜日(FFD)、终霜日(LFD)、霜日(FD)和无霜日(NFD)的年际变化、空间分布及海拔和纬度对霜冻指数的影响;并以冬小麦拔节期为界,划分霜冻等级,统计不同等级霜冻发生的频率、过程积霜和,在此基础上对黄土高原不同等级霜冻的冬小麦晚霜冻害的危险性进行分析。通过研究主要得到以下结论:(1)黄土高原地区近34年来初霜日以3.15/10a速率推迟、终霜日以-2.89/10a速率提前、霜日以-5.95/10a速率减少而无霜日以6/10a速率增加。就黄土高原的四个区域而言,河谷平原区是初霜日推迟、霜日减少、无霜日增加最快而终霜日提前最慢的区域;相反黄土高原沟壑区是初霜日推迟、霜日减少、无霜日增加最慢,但终霜日提前最快的区域。在0.05置信度水平下,河谷平原区和黄土高原沟壑区初霜日在2004年发生突变,黄土丘陵沟壑区和土石山区的初霜日在2003年发生突变;4个区终霜日的突变年份各不一致,河谷平原区没有发生突变,黄土高原沟壑区、黄土丘陵沟壑区和土石山区发生突变的年份分别是2005年、1998年和1999年;4个区霜日和无霜日的突变年都为2001年。就年代际变化方面,初霜日在2000年以后推迟的最快,80年代次之;终霜日在80年代缓慢推迟却在90年代快速提前;霜日随年代增加而减少的越快,无霜日随年代的增加而增加的越快。(2)近34年来,黄土高原发生偏早、特早初霜冻的概率分别为14.71%、2.94%,初霜日的绝对变率为4.92天,河谷平原区初霜冻的变化幅度最大,其次是土石山区,黄土高原沟壑区变化幅度最小,发生异常初霜冻的年份多集中在90年代。而黄土高原发生偏晚、特晚终霜冻的频率分别为20.59%、2.94%,终霜日的绝对变率为4.44天,河谷平原区终霜冻的变化幅度最大,其次是黄土丘陵沟壑区,土石山区变化幅度最小,发生偏晚、特晚终霜冻的年份多集中在80年代。(3)近34年黄土高原地区初霜日期分布呈北早南晚、西早东晚的趋势,而终霜日与初霜日的分布正好相反;黄土高原地区霜日数分布呈北多南少、西多东少的趋势,而无霜日数与此正好相反。初霜日与无霜日数和海拔和纬度呈负相关关系,终霜日和霜日数与海拔和纬度呈正相关关系。地理位置中,纬度对四种指数的影响要大于海拔,在纬度一致的情况下,海拔越高初霜日越早,终霜日越晚,霜日越多,无霜日越少。海拔一致的情况下,纬度越高初霜日越早,终霜日越晚,霜日越多,无霜日越少。(4)近34年来黄土高原冬小麦拔节后不同等级霜冻发生的频率基本都是北高南低,其中重度霜冻频率在黄土高原西部呈马鞍形分布,在东部由南向北递增。除河谷平原区外,黄土高原发生轻度霜冻的频率为80%以上;中度、重度霜冻发生高频区的范围在减小。总体来说,河谷平原区的关中盆地是发生霜冻频率最小的区域,而鄂尔多斯高原、山西高原的山地和青海山地是发生霜冻频率最高的区域,其他区域山地比河谷、盆地发生霜冻的频率高。这三种不同等级的霜冻频率相比,黄土高原轻度霜冻发生高频率的范围大,重度霜冻发生的低频率的范围大,中度霜冻居中。(5)黄土高原不同等级霜冻的过程积霜在空间上的分布总体具有南低北高的特征,其中在黄土高原西南部呈高-低-高的马鞍形分布特征。各等级过程积霜的高值都在山区,低值都在纬度低的盆地河谷内。观测各站点不同等级霜冻的过程积霜和说明纬度低的区域以轻度、中度霜冻为主,而纬度高的区域以重度霜冻为主。在过程积霜和的时间变化方面,黄土高原近34年来重度霜冻、中度霜冻和轻度霜冻的过程积霜和分别以-7.61/10a、-0.34/10a、-0.25/10a的速率减小。各等级霜冻的过程积霜,和最大、灾情最重的年份都发生在90年代,如1990、1993、1995、1996年。受轻度霜冻害影响较重的区域为黄土高原沟壑区,受中度和重度霜冻影响较重的区域都是黄土丘陵沟壑区。(6)1980-2014年冬小麦晚霜冻致灾因子危险性指数(FI)在黄土高原上的分布均是北高南低、西高东低,从平原到山地增加的趋势。随着霜冻等级的升高,霜冻致灾因子危险性指数(FI)在黄土高原东西间的差异变小、南北间的差异越明显,霜冻高危险区向北移,而次低、低危险区的范围逐渐扩大,且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的南部地区。轻度霜冻的高危险区在黄土高原的西南部,分别是青海南山和六盘山,低危险区在黄土高原的东南部盆地、河谷内,轻度霜冻分布最广泛的是中危险区。中度霜冻的高危险区分布在黄土高原的西南和东北,且主要以西南的六盘山为主、青海山地次之,低危险区分布于黄土高原南部的盆地、河谷及其分水岭,面积较轻度霜冻低危险区大。重度霜冻的高危险区分布于黄土高原东北部的太行山北部山地,次低、低危险区分布于39°N以南的黄土高原地区,相较于轻度、中度霜冻,重度霜冻的高危险区北移且面积减少,次低、低危险区面积显著扩大。
【图文】:

技术路线图,霜冻,时空变化,技术路线


技术路线图

点分布,气象站,海拔,青海


.1.1 地理位置黄土高原位于 32°-41°N,107°-114°E 之间,东起太行山,西至青海日月界秦岭,北抵鄂尔多斯高原,总面积约 64.87× 104km2。按行政区划分,包括、内蒙古、陕西、河南、宁夏、甘肃、青海共 7 个省。参照黄土高原区综合规划大纲,在 6 个综合治理区基础上,依据地区实际环境和海拔将黄土高原为 4 个子区域,即河谷平原区(Ⅰ区)、黄土高原沟壑区(Ⅱ区)、黄土丘陵区(Ⅲ区)和土石山区(Ⅳ区)(图 2-1),河谷平原区(Ⅰ区)海拔在 600m,主要包括渭河谷地和汾河谷地的南部区域,黄土高原沟壑区(Ⅱ区)海拔00m 以上,主要包括青海山地和陇西、陇中高原,黄土丘陵沟壑区(Ⅲ区)梁山以西,,主要包括陇东高原、陕北高原、鄂尔多斯高原和黄河谷地,海拔0-2500m,土石山区(Ⅳ区)主要包括吕梁山、太行山和汾河谷地,海拔为 00m。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S512.11;S42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左明,黄刚;浅谈我区果树霜冻灾害后的管理[J];广西园艺;2000年S1期

2 桑建人;舒志亮;邱旺;;近44a宁夏霜冻特征[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8年12期

3 陈芳;汪青春;殷万秀;;青海省近45年霜冻变化特征及其对主要作物的影响[J];气象科技;2009年01期

4 王倩;包宗坤;;浅析赤峰地区2006年罕见的霜冻灾害[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8期

5 韩军;孔德胤;侯文秀;郑红燕;王鹏程;;巴彦淖尔市霜冻发生特点及其防御方法[J];科技资讯;2012年19期

6 孔德胤;霜冻及其防预措施[J];致富之友;1999年08期

7 李德敏;霜冻灾后的反思──广西崇左县1999年末严重霜冻灾害的调查[J];桂海论丛;2000年02期

8 江新能;黄皮冻后管理与霜冻防御[J];广西园艺;2000年S1期

9 庞庭颐;荔枝等果树的霜冻低温指标与避寒种植环境的选择[J];广西气象;2000年01期

10 何隆瑾;霜冻灾害后甘蔗处理及管护技术[J];广西蔗糖;200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姚文军;;莒县霜冻灾害与防御[A];中国农学会农业气象分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2 林晓梅;钟景鼐;沈鸿;;我国玉米霜冻灾害致灾因子危险度评价——基于作物生育阶段气象指标[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张晓煜;陈豫英;苏占胜;周慧琴;马玉平;;宁夏主要作物霜冻遥感监测研究[A];第五届全国优秀青年气象科技工作者学术研讨会学术论文集[C];2002年

4 冯永新;;新疆兵团七师霜冻灾害的特征分析[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天气预报预警和影响评估技术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5 王晾晾;连萍;;东北三省玉米霜冻灾害风险评估及区划[A];第十四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4分会场:极端天气事件与公共气象服务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2年

6 连萍;王晾晾;;东北地区大豆霜冻灾害气候风险区划[A];第十四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4分会场:极端天气事件与公共气象服务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2年

7 韩军;孔德胤;侯文秀;郑红燕;王鹏程;;巴彦淖尔市霜冻发生特点及其防御方法[A];科技创新与经济结构调整——第七届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C];2012年

8 王敏;王新忠;杨建全;;丘陵茶园霜冻监测无线传感器网络系统[A];走中国特色农业机械化道路——中国农业机械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8年

9 王延春;薛武堂;闫慧;徐智敏;钟声;;晚春霜冻对冬小麦影响的调查与分析[A];中国青年农业科学学术年报[C];2004年

10 姚文军;;莒县霜冻灾害与防御(s3)[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气候变化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大刚;我市抢前部署紧急行动抗击霜冻灾害[N];黑河日报;2009年

2 川西;揭开霜冻的神秘面纱[N];中国气象报;2011年

3 农友;冬季话霜冻[N];广西日报;2000年

4 记者 龙舟 刘薇薇 张天春 蒋贵有;多项措施抗霜冻保春耕[N];云南日报;2009年

5 记者 赵春光;我市全力以赴抗击霜冻灾害[N];延安日报;2010年

6 记者 朱海斌 董生祥 买买提·艾克木;地区领导调研大风霜冻灾害情况[N];吐鲁番日报(汉);2014年

7 殷尚清;张掖再次发生强霜冻灾害[N];甘肃日报;2004年

8 记者 陈帆 陶泓霖;千方百计降低霜冻灾害损失 力保群众温暖过冬收入不减[N];攀枝花日报;2013年

9 通讯员 杨艳琼;罕见强霜损毁晋宁14万亩作物[N];昆明日报;2009年

10 政府办;红塔区采取措施应对霜冻灾害[N];玉溪日报;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马琼;1980-2014年黄土高原霜冻时空变化及冬小麦晚霜冻危险性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6年

2 赵荣艳;北京地区杏树上INA细菌种类、分布规律及防霜冻药剂筛选[D];河南农业大学;2005年

3 李芬;山西霜冻发生规律及其区域特征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2年

4 郑婉真;果园环境智能监控系统设计[D];福建农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65689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qxxlw/265689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e1e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