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气象学论文 >

五种干旱指数在中国西南地区的适用性评价

发布时间:2020-05-13 14:46
【摘要】:干旱是全球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因其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以及发生的普遍性,故而对社会经济发展、生态环境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进而影响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本研究利用西南地区90个气象站1962-2013年的降雨、气温等气象资料,并将该地区分为四川盆地、云贵高原、青藏高原东缘、干旱河谷4个子区域,利用线性倾向率、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反距离加权插值法分析该区降雨量和潜在蒸散发时空变化特征;通过一致性分析、干旱等级差异性分析等方法并结合各省市气象灾害大典及历史资料记载的干旱事实,分析了降水距平百分率(Pa)、相对湿润指数(M)、标准化降水指数(SPI)、综合气象干旱指数(CI)、Z指数等干旱指数在中国西南地区的区域适用性。对深入理解各干旱指数的区域适用性,提高干旱的评估与监测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也可为西南地区的水资源管理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研究结果如下:(1)西南地区近52年的平均降雨量为1198.1mm,以2.5mm/a的趋势在减少,且减少趋势非常显著(p0.01)。四川盆地的降雨量最高1357.9mm,干旱河谷的降雨量最低为916.7mm,云贵高原和青藏高原东缘的降雨量分别为1342.2mm、948.1mm。(2)西南地区近52年的年均潜在蒸散发为3209.8mm,呈缓慢的增加趋势(0.9mm/10a)。其中云贵高原潜在蒸散发最高(3373.3mm),其次为干旱河谷(3341.4mm)、青藏高原东缘(2984.8mm)、四川盆地(2859.8mm)。(3)除M指数外,Pa、SPI、CI、Z指数两两间相互关系较好。(4)四川盆地、云贵高原、青藏高原东缘、干旱河谷适用性最好的指数均为Pa指数;四川盆地、云贵高原、干旱河谷适用性最差的指数为SPI指数,而青藏高原东缘适用性最差的指数为M指数。综合来看,Pa指数最适用于评价西南地区的干旱,而SPI指数适用性则最差。降雨量、潜在蒸散发存在明显的纬度差异,经度差异不明显,干旱情况在西南地区空间分布上也存在一定差异,这是由于西南地区独特的地形和气候条件造成的,体现出西南地区水文气象变化的独特性。
【图文】:

分布图,气象站,分布图,干旱事件


图 4-1 西南地区气象站分布图Fig.4-1 Location of the weather station in Southwestern China法综合考虑各项干旱指数的物理意义以及区域统一性,且目前算简便的 Pa、M、SPI、CI、Z 指数。计算方法来源于《气气象灾害大典》统计各省市近 50 年发生的干旱事件,将其

曲线,降雨量,年变化,突变检验


5.1.1 近 52a 西南地区降雨量时空变化特征5.1.1.1 1962-2013 年西南地区降雨量年际变化特征由图 5-1 可以看出,西南地区年降雨量波动幅度大。最大值出现在 1965 年,为1348.9mm;最小值 979.9mm 出现在 2011 年;年均值为 1198.1mm。通过线性拟合发现,西南地区降雨量以 2.5mm/a 的趋势在减少,且减少趋势非常显著(p<0.01)。为了解西南地区近 52a 降雨量突变特征,运用 M-K 突变检验对该区的降雨量进行突变检验。由图 5-2 可知,1960s 前期降雨量呈现上升趋势,,之后一直呈现出下降趋势,直到 2006 年减小趋势超过了 0.05 显著性水平,到 2010 年减少趋势超过了 0.01显著性水平。UF 和 UB 曲线在 1968 年存在交点,为进一步检验交点是否为突变点,对交点前后做 3a 的滑动 t 检验[85],结果显示 1968 年未通过 0.05 显著性检验,说明1968 年不是西南地区降雨量的突变点。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P426.61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许玲燕;王慧敏;陈军飞;仇蕾;;基于农作物生长季的干旱指数巨灾期权契约设计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8年07期

2 崔一杰;徐晋峰;李春华;;玉米干旱天气指数保险产品设计及应用分析[J];赤子(下旬);2016年05期

3 粟晓玲;张更喜;冯凯;;干旱指数研究进展与展望[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19年05期

4 王文;黄瑾;崔巍;;云贵高原区干旱遥感监测中各干旱指数的应用对比[J];农业工程学报;2018年19期

5 许玲燕;王慧敏;仇蕾;;基于农作物生长季的干旱指数巨灾期权定价模型及其应用[J];保险研究;2018年06期

6 王玉莹;魏建洲;;四种干旱指数在黄土高原地区的适用性分析[J];甘肃科技;2019年01期

7 王展鹏;宋立生;兰子焱;杨梦颖;鲁丹;;考虑下垫面类型的干旱指数比较研究[J];遥感技术与应用;2019年04期

8 杨仙;;马龙河区域降水、蒸发、干旱指数变化趋势分析[J];低碳世界;2019年10期

9 赵福年;王润元;王莺;王鹤龄;张凯;赵鸿;;干旱过程、时空尺度及干旱指数构建机制的探讨[J];灾害学;2018年04期

10 张剑侠;孙彦坤;王晨轶;纪仰慧;;黑龙江省近30a干旱发生规律及趋势分析[J];黑龙江气象;201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粟晓玲;牛纪苹;;西北内陆河流域干旱指数的时空变化趋势[A];水科学前沿与中国水问题对策——第十三届中国水论坛论文集[C];2015年

2 王晨轶;纪仰慧;金磊;朱海霞;姜丽霞;闫平;李帅;;2009年黑龙江省干旱分析及评估[A];第31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5 干旱灾害风险评估与防控[C];2014年

3 王梓曦;米晓霞;;干旱指数法的应用与分析[A];科技创新与水利改革——中国水利学会2014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4年

4 张爱英;崔秀兰;赵玉金;张善君;谢考现;;用土壤含水率法分析山东干旱[A];新世纪气象科技创新与大气科学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3年年会“农业气象与生态环境”分会论文集[C];2003年

5 梁平;冯晓云;韦波;;黔东南夏季干旱指数及气候规律研究[A];2005年泛珠三角气象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C];2005年

6 霍瑞利;屈右铭;蒋德明;韩沁哲;;利用MODIS数据进行湖南山丘区干旱监测的研究[A];华中区域气象中心成立20周年学术交流会议论文集[C];2009年

7 霍瑞利;屈右铭;蒋德明;韩沁哲;;利用MODIS数据进行湖南山丘区干旱监测的研究[A];中国气象学会2008年年会干旱与减灾——第六届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学术研讨会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8 王志南;朱筱英;柳达平;杨昌年;顾永顺;;汛期干旱动态监测方法探讨[A];粮食安全与现代农业气象业务发展——2008年全国农业气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王有民;张强;邹旭恺;;干旱指标研究进展及国家级干旱监测业务介绍[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气候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10 谢五三;田红;;气候变暖背景下安徽省干旱时空特征分析[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副热带季风与气候变化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杜灵通;基于多源空间信息的干旱监测模型构建及其应用研究[D];南京大学;2013年

2 张良;基于陆面模式的干旱监测技术及其在我国的应用效果研究[D];兰州大学;2016年

3 张翔;面向干旱监测应用的星地多传感器协同方法研究[D];武汉大学;2017年

4 王楠;植物适应干旱梯度变化的水分利用效率和氮磷计量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5 齐蕊;鄂尔多斯高原生态水文指数与地下水的关系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7年

6 Muhammad Imran Khan;气候变化条件下中国松花江流域气候趋势与干旱行为时空特征分析[D];东北农业大学;201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晓璐;基于多源异构数据的河南省干旱特征及模型预测研究[D];西南大学;2019年

2 郎登潇;五种干旱指数在中国西南地区的适用性评价[D];四川农业大学;2018年

3 程双飞;基于无人机遥感的青贮夏玉米干旱指数监测及旱情信息反演[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年

4 李昕璐;基于LAI遥感产品的全球植被干旱指数开发与应用[D];清华大学;2017年

5 程清平;基于网格的贵州省干旱时空变化特征与旱灾风险评估[D];福建师范大学;2017年

6 茅海祥;五种干旱指数在淮河流域的适用性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2年

7 杨丽;山东省小麦玉米干旱指数保险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3年

8 章杰;秦岭地区气候变化趋势及未来情景气温统计降尺度模拟[D];西北大学;2013年

9 段莹;三种干旱指标在江淮及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适应性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3年

10 包欣;基于多源数据的旱情监测方法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66211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qxxlw/266211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8e8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